窄体窑生产抛釉砖翘角或翘边变形探讨

    潘雄

    某辊道窑由原来生产抛光砖改为生产800 mm×800 mm规格的抛釉砖。该辊道窑改造复产之后,生产一直不太正常,主要表现在产品有:翘边、翘角及窑炉落脏等方面的缺陷。通过对该辊道窑进行考察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烧成周期

    该辊道窑的烧成周期达65 min。

    (2) 窑炉喷枪分布及开启情况

    A:辊上喷枪25组,辊下喷枪30组,且辊上喷枪由第15组至第24组开启使用,共开10组辊上喷枪。

    B:辊下喷枪由第3组至第29组开启使用,共开26组辊下喷枪。

    (3) 窑炉辊棒分布情况

    窑入口段至烧成带前面使用ф60 mm辊棒,烧成带至急冷段约60 m长度使用Ф50 mm辊棒。

    (4) 砖坯行走状况

    砖坯呈外“八”字形且被动件砖坯比主动件走得快。在急冷处观察其坯体,被动件比主动件快3~5 cm,且被动件走斜20~25°,靠墙边走快2~3 cm。

    (5) 烧成带上下温差状况

    烧成区辊上与辊上温度相差20 ℃左右。

    (6) 窑炉入口调砖机状况

    窑炉入口处安装的调砖机构已将被动件砖坯调斜、调慢了10 cm,但是砖坯行到急冷段比主动件要快3~5 cm。

    (7) 砖坯变形特点

    窑炉主动件砖坯变形特点是:出窑前边略下弯+0.3 mm左右,后边翘角 -0.4~-0.45 mm,对角下弯0.45 mm。

    窑炉被动件砖坯变形特点是:出窑左前角上翘-0.4~-0.45 mm,翘边-0.3~-0.35 mm后,后面右下弯+0.3~+0.35 mm,对角下弯+0.5 mm。

    (8) 窑炉挡火板/墙安装情况

    1) 窑炉高低枪辊上挡火板距砖面为25 cm,辊下无挡火墙。

    2) 辊上第一组面枪处辊上与辊下无挡火板/墙。

    3) 烧成后中段与后段各有一道挡火板与墙,辊上挡火板距砖面25 cm,辊下的两道挡火板分别是三层标砖高约20 cm。

    (9) 窑炉的压力制度特点

    该窑炉约有20 m长度的辊上正压。

    笔者到达工厂现场后,同生产管理人员沟通后了解了生产现场的生产状况与工艺特点,并根据厂方技术人员前期对窑炉调整时砖坯变化的各种特征,结合笔者公司技术人员的参考意见共同制定了如下调整方案:

    (1) 坯体进砖间距的调整

    将坯体前后排间距排密进窑,一直延伸到第一组面枪处,避免坯体在窑炉前段出现走乱走斜现象。

    (2) 窑炉入口坯体走位的调整

    调整窑炉入口的走砖造形机,使被动的坯体拉慢走正,避免该坯体走快、走斜而产生局部翘角变形。

    调整标准是:在窑炉急冷处观察两件砖行走在同一条辊棒上,并保持坯体不走偏斜。

    (3) 温度曲线的调整

    升高辊下第一组枪的温度,由原来的950 ℃提高到1010 ℃。降低烧成后的辊上温度5~8 ℃,避免因前、中温压,升温后而引起的过烧现象。

    (4) 上下温差的调整

    升高中温压的辊上温度约30 ℃,开启辊上6、7、8、9、10、11组的喷枪,同等降低其相对应辊下各压的温度10~15 ℃。

    (5) 挡火板与墙的调整

    提高烧成区中、后段辊上挡火板及清理辊下挡火墙。

    经过上述方案调整之后,出窑砖坯变形基本符合该公司的质量要求,两件砖形的变形度可以控制在两边龟+0.3 mm的下弯状,没有上翘现象,同时在急冷处观察两件砖坯也同在一条棍棒上。出现砖坯变形的主要原因为:窑炉挡火板/墙过多,阻碍了气流的通畅流通,使得中温区的辊上温度不够,及辊下温度过高而造成砖坯上翘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