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运用策略

    曲敏

    摘要:在乡村发展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及风土人情等多元性的群众文化。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的群众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且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软实力。因此乡村振兴的推进工作离不开群众文化的建设、管理,为从本质上促进乡村人民对于群众文化的认知、应用等,必须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关键词:群众文化;乡村振兴;作用;运用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8-0034-02

    在2020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下,部分地方政府实施类似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城镇的规模扩展及乡村的整合管理等工作,实现乡村振兴。面对城乡一体化、乡村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等状况,增加了乡村群众文化的建设、管理工作难度,如何保障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带来的持续精神动力输出,成为相关参与方的工作重点。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群众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然后指出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几点对应提升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运用策略。

    1 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1.1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网络信息化时代,乡村由于信息闭塞、创新水平低下等,使得乡村产业呈现缓慢发展趋势,乡村的人才吸引、保留力度不足,导致乡村发展劳动力匮乏,形成农村留守人口以“38、61、60”为主的局面,又进一步阻碍乡村的振兴发展。依据乡村所处的地域、环境等特点,发展特色的乡村产业,加强人才吸引、保留力度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加强乡村群众文化的建设、管理工作,通过在乡村设置集体文化交流中心、技能培训中心等机构,激发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刺激乡村集体产业发展环节中的产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使得乡村中各个年龄段的人皆能人尽其才,实现乡村产业的多元信息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1.2 辅助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二是乡村文明风俗的建设。改革开放至今,国家政策逐渐从以经济建设为主向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倾斜。乡村由于其经济发展缓慢,整体环境相对于城市而言维护的较好,但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过程中,需要发展乡村产业,通过加强乡村群众文化管理,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均衡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当前乡村还存在乱扔垃圾、污水随意排放、脏话含量大、环境保护意识差等现象,通过加强乡村群众文化的宣传、治理等,改变传统乡村居民以拉家常、赌博等娱乐方式,加强乡村居民的情操陶冶、文化素养提升,渲染村庄的文化氛围,建设乡村文明风俗,辅助建设乡村生态文明[1]。

    1.3 促进乡村的有效管理

    当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面对乡村居民的素质整体不高,仍然存在着乡村居民的房屋宅基地建设混乱、耕地随意占领、法律意识薄弱等多种阻碍乡村治理的状况。推动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建设工作,提升乡村居民的科学技能水平和精神文化素养,深入宣传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提倡民主选举、管理等,改善乡村居民的自私意识等,潜移默化地渲染乡村人民的友好相处、互相尊重等氛围,避免人们在遇到问题时的莽撞行为,利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实现乡村的有效管理。

    1.4 实现乡村人民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的具体表现是乡村人民生活的富裕,而乡村人民的富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的富裕,二是精神层面的富裕。在信息化时代,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通过建设乡村集体文化中心,向群众传输有关科学技术、法律等层面的知识,加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积极地传承发扬地域的特色文化艺术,提高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利用乡村居民精神层面的富裕带动物质生活层面的富裕,加强对乡村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利用,如将所宣传的知识技能、法律意识等运用到乡村经济发展中,拓宽农村的经济来源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乡村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

    2 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群众文化重视程度有限

    群众文化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而且群众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无法对乡村振兴或某项具体改革政策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得乡村居民对于群众文化开展工作的重視程度有限。乡村群众文化工作开展所面向的对象素质水平普遍不高,如何做到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接地气等特点,吸引乡村老少妇孺的参加,进而替代乡村居民拉家常、打麻将等休闲娱乐方式。部分老年人、妇女等过分依赖自己的经验办事,而拒绝接受和输入群众文化中的差异部分,对科学持有质疑态度等思想和行为,影响整体乡村居民对于群众文化开展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了群众文化管理、建设工作的难度[2]。

    2.2 乡村群众文化基础建设形式化

    当前乡村群众文化的基础建设较少,且已有建设也大部分流于形式。乡村的经济发展步幅较缓,投入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有所限制,财政资金无法持续供应群众文化基站的工作开销,而乡村居民不愿意自掏腰包充裕文化基站的相关资料,使得文化基站流于形式。群众的文化素养水平不高,对于群众文化管理部门所开设的活动、课程等参与程度不高,形成基础建设后期闲置,或是纯粹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群众文化除对本地域原有传统文化的梳理、总结、传承,也在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这可能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降低居民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参与度。

    2.3 群众文化建设、管理队伍有待完善

    当前乡村群众文化的建设、管理人员构成还有待优化。乡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发展不够全面等对年轻人才的保留力度不足,使得群众文化建设团队缺乏年轻创新力量。此外乡村群众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涉及多个层面,工作内容复杂且没有固定的可参考模式,以及其薪资水平有限等,使得部分工作人员在其位不谋其职,群众文化管理工作成效低下,未达到预期目标。

    3 提升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运用策略

    3.1 提升乡村居民对群众文化的重视程度

    提升乡村居民整体对于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利用形象化的表述方式加强乡村居民对于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必要性的了解,如将网络技术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运用進行前后对比,帮助乡村居民了解群众文化的具体表现。推动乡村妇孺对于群众文化的宣传,如鼓励村民们在拉家常时融入群众文化内容。合理设置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展开形式,改善人们的娱乐休闲习惯,如在乡村设置群众文化主题的比赛,鼓励乡村居民参与比赛。从思想上加强乡村居民对于群众文化的重视,潜移默化地提升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3]。

    3.2 完善群众文化建设、管理队伍

    完善群众文化建设、管理队伍。完整、合理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团队既需要充分了解本地区特色传统文化的人,还需要能够准确把握信息化时代创新、科学、技术、法律等多个层面的人。鼓励年轻人才自主创业,推动地区产业的发展,增加人才保留和吸引力度,从大基数上增加乡村文化建设团队的年轻力量占比;加大向财政的申请力度,提高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的薪资福利。合理设置乡村群众文化管理的结构层次,做到层层分工明确,以村落小组为最小单位,选举村民代表轮流担任相应的负责人职务,负责相应的群众文化宣传、管理等事宜,实施奖罚机制。此外,聘请城市中的专业人才对本地区群众文化管理团队进行培训,提升管理队伍人员的文化水平、法律法规、创新技能水平等,进而保障群众管理工作的高效、合理开展。

    3.3 规避乡村群众文化基础建设流于形式

    避免乡村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等流于形式的现象。首先合理选择群众文化的基站,文化基站作为群众文化的发散核心,既要保障和上层组织的紧密联系,又要能切实接受村民对于管理过程的反馈。其次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管理工作与当地产业发展的结合,在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促进村民对于群众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又为群众文化的后续管理工作提供资金来源,如通过带领农民进行网销农产品,推动农民对于网络销售的了解。此外在乡村中设置群众文化相关的比赛形式,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励村民积极参与群众文化管理活动。最后加强村庄文化中心、文化基地的使用程度,如在开始环节适当将文化中心在下午开放,为孩子提供学习、为老人提供下棋等场所,活跃文化中心的氛围,逐步拓展文化中心为村民提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服务业务,加强村民们对于村镇文化中心的依赖,使得群众文化中心基站发挥到极尽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建设、宣传、管理等工作适当的开展能够有效服务于乡村振兴。但同时需要提升乡村居民对于群众文化的重视程度、完善群众文化建设、管理队伍以及规避乡村群众文化基础建设流于形式等几个层面推进乡村群众文化的管理工作,从乡村居民的文化意识建设、提升角度推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张莉平.浅论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5):410+413.

    [2]张文福,杨海峰.如何发挥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文化产业,2018(3):48-50.

    [3]陈桐影.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新西部,2020(12):15-16.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