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高炳洁 林翔翔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促进学生素质提升、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名著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开展名著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名著阅读的必要性

    1.名著阅读符合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此,教师应在课标引领下,积极开展名著阅读教学,帮助学生达到相应阅读能力的要求。

    2.名著阅读是个体发展的需要

    名著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更是人类重要的财富。那些经典的文学名著,读之如游山川,顿开眼界;赏之若品香茗,沁人心脾;思之似探浮冰,深不可测。阅读名著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和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阅读名著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義;学生还可以赏析名著的写作手法,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拓展想象空间,促进思维发展。

    二、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之师生共读

    1.师生共读的含义

    所谓师生共读,是指教师通过对名著的前阅读或同步阅读,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同一本书的活动。师生共读包含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需对名著进行前阅读或与学生同步阅读,并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根据教师的指导认真进行名著的阅读与思考。师生双方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2.师生共读的意义

    朱光潜先生曾说:“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正确、有效地进行名著阅读具有重要意义。而恰当的引导需要教师自身对名著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深刻理解名著所表达的内涵和理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三、开展师生共读的具体措施

    一直以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有真实的阅读”同时“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思考名著”都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的师生共读策略,以下将结合课例对这一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1.前阅读,析特质

    在师生共读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做好名著阅读指导工作的关键便是要有“前阅读”,在前阅读中发现不同名著的特质,并根据这些特质,指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阅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必读”与“自主阅读”的书目共有36本。其中包括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并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而同一体裁的不同作品,其特质也非常不同。例如,施耐庵的《水浒传》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同为经典的古典小说,但《水浒传》描写梁山好汉为“替天行道”聚首又受招安,最后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而《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了各类人面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属于讽刺小说。两书虽体裁相同,但特质全然不同,阅读形式自然不可无差别。

    总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指导之前,需要对名著有所把握,了解其特质。根据名著的特质展开指导,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循特质,定任务

    分析名著文本特质是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基础,而根据特质制定恰当的阅读任务则是落实有效的名著阅读指导的关键。温儒敏教授曾指出,“虽然名著导读已经纳入到课程中,但不要把它变成完全强制性的阅读,不要过多的规定动作”“教师在做名著导读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自由这两个字”。因此,在设计阅读任务时,教师要根据名著的特质制定出让学生能“自由”发挥的阅读任务。

    例如,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的形式,围绕青年所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表达了对青年的劝导,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诚恳真挚。为引导学生关注朱光潜先生所表达的观点,同时针对这些观点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设计以下阅读任务。

    每天阅读一封信。第一次精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第二次选择性阅读,关注作者的观点与阐述观点的技巧,并在此基础上,依照下面的格式(或可自主设计格式),完成回信。

    3.依任务,浅交流

    学生每日完成适量的阅读任务后,教师要实时跟进评价,以保证阅读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帮助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内容丰富。对此,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从每一门中自由挑选几个故事阅读,并完成以下阅读任务:每日阅读一门,自由挑选你喜欢的故事阅读,并结合故事解释这一门标题的含义。

    4.再交流,深研读

    “课前三分钟”为学生的阅读搭建了交流、分享的平台,但对于名著的深入研读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通过课堂上的交流研读来达到“阅读效能的最大化”。

    例如,意象是诗歌中常用来表达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为了使学生深刻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观情感,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阅读任务和关于意象的研读课。以《艾青诗选》为例,阅读任务为:每天阅读定量《艾青诗选》的诗歌,摘取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其一作简要分析。相关研读课教学的设计片段如下。

    (1)寻意象。学生根据日常阅读任务的结果,小组合作寻找诗中的意象(所摘取的意象尽量是诗人常用的、典型的),并汇报结果。

    (2)析意向。“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学生从这两个意象中任选其一,搜集包含该意象的诗歌,并从这些诗歌中分析作者借助该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综上所述,师生共读是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要求教师先在前阅读中了解名著特质,设计阅读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阅读任务进行思考,并在研读交流课中深入探究、加深理解,从而实现阅读效能更大化,也让阅读更有温度。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