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NA名形复合词构词理据与句法研究

    

    内容摘要:基于“次序扫描”理论,本研究聚焦考察汉英NA复合词的构词理据与句法异同,并试加以认知语义阐释。本文通过研究发现:1)汉英NA复合词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其中内嵌名词表示某种状态,而其形容词后缀则体现其性质,性质的程度由状态决定;2)两者句法上以作表语和定语为主,作状语和补语次之;但汉语NA复合词多做定语,句法功能负荷量更强,句法制约性较弱,而英语NA复合词多做表语,句法功能负荷量相对较弱,句法制约性较强。两者异同是汉英民族认知识解和次序扫描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NA复合词 次序扫描 句法功能负荷量

    汉英语中都存在一类NA名形复合词,这类词由具体物质名词后加形容词构成,表示与内嵌名词意思相近的抽象含义,如:肤浅/skin-deep,血红/blood-red,冰冷/ice-cold等。关于此类构式,前人时贤曾有所涉及,研究已在类型、性质、结构、语义、生成机制、句法功能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部分问题值得探索。本文聚焦讨论如下问题:第一,汉英NA名形复合词的构词理据和句法功能负荷量异同是什么?第二,英汉NA名形复合词两者异同的产生机制是什么?

    一.汉英NA名形复合词的异同比较

    汉英NA名形复合构式在形态理据、句法层面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下文以“肤浅/skin-deep”为例探究其异同之处。

    (一)汉英NA名形复合词构词理据

    “肤浅”由物质名词“肤”和空间形容词“浅”两个部分构成,该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释《谷梁》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少经师匠(《序》)”。“肤”为形声字,左从肉字边“月”,本为名词,指肉体表面的皮,如“肤受之愬”(《论语·颜渊》)。后逐渐演变,发展为形容词修饰词“浅薄”,《东京赋》中有:“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浅”为形声字,从水,本义指从表面到底或外面到里面距离小的,与“深”相对。后逐渐发展为“浅显易”,如“何以为辨?喻深以浅”(《论衡》)。又指“浅薄”,如“浅人不察”(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skin-deep”指皮肤表面;肤浅的,浅薄的,常用于谚语指人的容颜。最早见于英国17世纪“All the carnally beauty of my wife, is but skin-deep”。还可用作副词指皮肤的深度或肤浅表面的行为。其中内嵌的名词“skin”最早见于古英语时期,来自古诺斯语“skinn”,为借来词,该词本义指“剥皮或切掉的外层”,即将动物的外皮剥掉以作衣物等毛皮制品。“deep”源自古英语“d{iacu}op, déop”属于元音变换系列“deup-, daup-, dup-”,本义指“向下延伸扩展”。后又扩展为“由外向内,由前向后延伸”并具体用于指水深。“deep”有一个自上向下的具体维度,其深度由前缀作为衡量标准,如“ankle-deep, knee-deep,waist-deep”。

    综上,汉英NA名形复合构式在形态上具有相近性,在构词法上都是以具体名词加上抽象形容词,在词义上都基本与该内嵌名词相关联,其中内嵌名词表示一种状态,具有性状“表量”特征,而其中的形容词后缀则体现其性质,性质的程度由状态决定[1]。

    (二)汉英NA名形复合词句法功能负荷量研究

    通过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和英语国家语料库(BNC)的检索与汇总发现,汉英NA复合构式句法功能负荷量共性与个性并存。共性表现在两者在句中多充当表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并且以表语和定语为主,状语和补语次之。汉语中,该类构式作表语和定语的句法功能负荷量总计为53.77%,而在英语中占比高达88%;作状语和补语的比重较少,两者分别占13.81%和12%,由此可见该类复合词多做表语和定语。个性体现在汉语NA名形复合构式句法功能负荷量更强,在句子中还可充当主语、谓语和宾语,使用更加灵活,并且多做定语,而英语NA名形复合构式句法功能负荷量相对较弱,句法制约性较强,并且多做表语。汉语中该类复合词作定语的句法功能负荷量为40.07%,占比最高,其次为谓语,占比19.98%,而英语以充当表语为主,高达68%,其次为定语。具体见表1:

    二.总体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我们认为可从两个层面加以阐释:

    第一,汉英NA名形复合构式是概念整合的心理空间识解结果。概念整合是人类认知主体在语言使用過程中为实现局部理解与行动目的而对外部世界的概念进行识解与整合并映射到心理空间的过程。复合空间模式作为一种概念复合模式,包含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2]。汉英NA名形复合词的内嵌名词背景化,失去具像性和集成性,其抽象化和单一化使得语义程度更趋模糊,具体“名”的语义突显抽象“形”的状态程度,因此两者形态相近,都是以具体名词加上抽象形容词构成,词义上都基本与该内嵌名词相关联,换言之,该名词表示一种状态,而形容词后缀体现其性质,性质的程度由状态决定。例如“肤浅/skin-deep”中“肤”和“skin”都指物体表面的外皮层,属于器官域,而“浅”和“deep”都涉及从外到里的距离,属于深度域,前后分属两个不同的空间,通过跨域投射,进行压缩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合成空间,再通过大脑神经进行多通道感官识解和加工,形成该复合词的新意。

    第二,汉英NA名形复合构式的句法功能负荷量异同是由汉英民族扫描差异作用的结果。语言所传达的概念结构是个体多重认知能力作用于语义内容的产物[3],而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认知结构,说话人或听话人通过多通道感知外在世界,并将客观实体在大脑中枢进行连续不断的激活,从而抽象出一种概念。语言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思想、情感的交流与互通,语言使用过程必然追求简洁与高效,而经济性的实现也反映在汉英两种语言的共同特征上即汉英NA名形复合词在句中都用作形容词,充当表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并且以表语和定语为主,状语和补语次之。汉英该类复合词的句法趋同性说明汉英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在识解过程中都遵循了一定的扫描顺序以实现语言使用的经济性与简洁性。“扫描”包括“顺序扫描”和“整体扫描”,前者是将过程看作是由一系列子事件组成,强调扫描过程,而后者将过程视作一个完整的单元,反映扫描的结果[4]。汉英民族语言兼具时空特性,前者偏好空间,离散和块状的概念识解偏好顺序扫描,突显动态时间关系,而后者睽重时间,连接和延续的概念识解偏好整体扫描,突显静态时间关系[5],这充分说明汉语将内嵌名词属性的不同程度视为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利用“顺序扫描”,对事物进行动态认知,因此汉语NA名形复合词具有动态性,其句法功能负荷量更强。相反,英语对内嵌名词进行概念化感知时强调整体,偏好“总体扫描”,因此英语NA名形复合词具有静态属性,其句法功能负荷量相对较弱,句法制约性较强。汉英NA名形复合词在句法上多充当形容词,但研究表明汉英语分属“谓词型形容词语言”和“体词型形容词语言”[6],因此前者句法功能负荷量更强,语义制约较弱,在句子中还可充当主语、谓语和宾语,使用更加灵活,并且充当谓语时的比重较高而后者则句法制约性较强,只能充当表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综上所述,汉英NA名形复合词共性与个性并存:共性表现为两者构词形态相近,其中内嵌名词表示某种状态,而形容词体现其性质,性质的程度由状态决定;句法上以表语和定语为主,状语和补语次之;个性体现在汉语NA名形复合词多做定语,句法功能负荷量更强,句法制约性较弱,在句子中还可充当主语、谓语和宾语,使用更加灵活,而英语NA名形复合词多做表语,句法功能负荷量相对较弱,句法制约性较强。总之,一个民族的认知识解和次序扫描差异会影响该语言社团的概念化认知方式,映射到语言之中并与语言特质互动影响语义形态和句法。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形容词不同量级的同现[D].山西:山西大学,2007.

    [2]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0.

    [3]张继文.概念化的主观性:认知视点的日语语义研究[J].外语研究,2014(5): 50-54.

    [4]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J].Cognitive Science,1986,10(1):1-40.

    [5]王文斌.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2): 163-173.

    [6]罗思明,王文斌.英汉“N时-ly/-的”结构化及其句法特征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09-521.

    (作者介绍:曹耀东,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