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视角的绵阳市人民公园公共空间分析

    李月嫦

    

    

    [摘要]城市公园作为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公众使用的公共空间其公共性体现在物质环境和空间环境上,积极的公共空间才能吸引更多公众的使用。积极的公共空间是开敞的,有宜人的尺度,便捷的路径,舒适的环境,多元的功能。公共性之公共的体现,创造了交往的可能性,营造出良好的公共空间。本文以绵阳市人民公园为例,从公共性的视角来分析公共空间。

    [关键词]公园;公共空间;功能;公共性 文章编号:2095—4085(2019)08—0051—02

    1研究对象

    绵阳市人民公园位于绵阳市涪城中心区最老的商圈内,是绵阳的城市中心区,始建于1930年,历史悠久,是川西北第一公园。根据绵阳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人民公园属于市级综合公园,集文化旅游,健身娱乐休闲等功能,如图1。

    2公共性的分析

    2.1公共性分析模型

    参考英国学者乔治瓦尔纳和史蒂夫提斯德尔提初的侧重公共性量化的星形模型,从五个维度:公私产权,控制,营运状况,形态配置,活力进行等级打分评价的方法以及国内学者刘欢欢对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评价方法:从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物质和社会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其中物理布局影响公众是否可以到达和进入该场所,以及它需要怎样作用,可细分为中心性和连通性,视廊,界面和出入口,设施(小品,座位,景观等)。活动则包括控制,管理,使用(活动),机动性(承载多功能活动和具有潜在用途的可能性),意义(公众利益,权利的表达和诉求、私人利益)。本文将从使用者的角度,从6个方面分析以绵阳人民公园为例分析公共空间,如图2。

    2.2公共空间分析

    根据公共空间公共性分析模型,依次分析这六个维度。

    2.2.1中心性,连通性与出入口

    公园位于绵阳市老城区最热闹的商业区,具有一定的中心性。公园北邻城市主干道临园路,南邻城市次干道安昌路,西依富乐路,东靠涪城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主要道路均分布公交站点,连通性较好。园区北,南和东三面各分部一个出入口,另外东南有一社会停车场,旁开小路作为人行人口。

    2.2.2视廊

    主要考虑到水平与垂直方向的视线可达性。园内植物茂盛,而园区位于市级商贸服务中心,大体量及高层建筑较多,视平层视线被树丛遮挡,景观视廊的层次被植物约束在中景范围内,远景被高层建筑限制,视线可达性较差。

    2.2.3界面

    芦原义信指出俯,仰视景观中,前者更自然,且人的水平视野大于垂直视野,水平视野中向下视野范围的约1.5倍,这就意味着对地面铺装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垂直界面主要涉及建筑,树木,围栏,有高差的地形等,是空间限定的要素,影响使用者的感受和空间的活力。公园基面以铺装,水面,植物面构成,从现状和部分改造完成基面来看,铺装较多样,基面较好。外界的垂直边围西,南为硬性边界,过渡突兀。

    2.2.4设施

    设施种类多样。绿化,纪念物,座椅,标识,灯具,服务点,垃圾桶和卫生间。纪念物有邓稼先像,解放纪念碑,历史人文气息浓厚。植物丰富,种植植物品种多达100余种。按照服务半径与人的使用体验,标识,灯具设置合理。垃圾桶分布较合理,卫生间4个,服务范围合理,服务点3个。

    2.2.5使用

    主要分析使用频率。园区主要出入口,表现明显的交通和集散功能,东、北两出人口联系了市中心区新旧两个核心商圈,成为一条联系两个街区的步行捷径。园内运动场地周末被利用作为茶座休闲场地,平时则少量游人驻足,使用差异受天气和时间影响。园区内的广场空间(纪念碑,东广场)成为交通,集散,休闲娱乐的空间,使用情况一般。

    2.2.6机动性

    周末公园人群聚集时,存在大量流动摊贩。一些团队活动也会选择在公园展开,且可变性、适应性较强,潜在功能较高。

    2.3问题总结

    景观联系。公园历史悠久,周边用地又缺乏景观通廊的控制,应注意留出重要节点的景观视线的联系,留出通廊。

    边界生硬。公园的软质要素与外围高层建筑的硬质要素过度显得突兀,没开敞感。东、北两侧则因从植物入手,增大与道路的联系沟通以增添开敞感。

    多元混合与统一。在设计时要应该注重历史,人文文化,多元混合的同时应该注重同意与协调,营造良好园区氛围。空间上应注意生活化与多样化,提升使用频率,减少时空的限制(路线长远曲折耗时,功能分布与使用时间极端化)。

    形式主义。园区西为游乐区,东为纪念区,是自然式和规则式的结合,作为城市中心的公园,纪念意义的体现较为生硬,市民使用也是较冷的。纪念场所围合感较强,体现纪念的庄重氛围,是纪念意义存在的必要价值,同时也降低了使用的可能性。

    3结语

    为提高公共空间的公共性,6个维度涉及交通,景观,功能,使用等领域,基于此,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设计策略。

    (1)功能公共功能多元混合:如引入文化等社会性活动产生,才能吸引公众进入交往和停留。考虑昼夜时间,季节性变化,使空間使用时空多样化,延长使用时间。

    (2)空间形态公共开放而非封闭,开敞而非空旷。可达才能可用,可用才体现公共空间的价值。不仅要视线可达,还要感官可达;尺度宜人,功能活泼,营造积极空间氛围。

    (3)“人本”公共以人为本,考虑无障碍人群,结合人的行为心理;发掘地方人文,使文化延续;去形式化,创造自然自发活动产生空间,使空间生活化,社会化。

    4展望

    公共性是公众之间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公共空间是因为具有公共性而存在的。社会之中渺小的我们,人与人的交往充实了我们的生活,公共交往促进社会关系的形成。良好的公共空间是积极向上的,促进社会的繁荣昌盛,良好的氛围才能营造宜居的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