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儿童诗教学探究

    代利珍

    内容摘要:《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布,引发教育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关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儿童诗的地位。统编教材加大儿童诗分量,儿童诗教学探究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儿童思维特点和丰富的诗教资源都为探究提供了条件。儿童诗利于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读诗、游戏、交流加深理解,也写诗奠基。写诗创造语言的美。探究全面地落实一些基本的理念和策略。儿童的诗心可转化为美妙的诗行。

    关键词:核心素养 儿童诗 基本策略 交流 写诗

    儿童诗适合儿童欣赏吟诵、阅读。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和审美特点,接受主体为儿童,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特质。它反映的生活、所进行的艺术构思,联想和想象,及所用的文学语言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人文情怀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儿童诗内容多写真、善、美,所以阅读、欣赏、创作儿童诗歌是提升核心素养的人文素养良好的路径。儿童诗教学探究有利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符合习近平主席提出培养孩子美好心灵的目标。儿童诗教学探究有必要和可能。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究,思考、整理如下:

    一.儿童诗教学探究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儿童诗形式具有音乐性和图画美,内容多为对真善美的歌颂。探究儿童诗教学有利于提升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金波认为:一个孩子不会欣赏诗,他对生活的感受是粗糙的,也难读懂其他文学样式的精华。统编教材选入不少优秀儿童诗。这为培养儿童人文素养和健康的审美意识奠基。“诗可以兴”。说明孔子他在探究诗歌审美培育人格的作用。

    课标和统编教材为开展儿童诗教学提供了基础。

    二.儿童教学探究的有利条件

    儿童诗教学探究的有利条件如下

    1.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决定: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有具体性、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这是童诗教学探究的思维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心里诗的琴弦响起来,就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源泉。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掘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多重关系。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开的树,儿童看到闪耀的阳光的光碟,雪白的花瓣……教师要用优秀的诗作范例,合适的方式去拨动孩子诗的琴弦。那么儿童天才的想象力,当飞扬的诗心就可以创作儿童诗。

    2.统编教材内容决定

    统编教材空前重视儿童诗和童谣及浅近的古诗。我粗略统计仅低年级教材童诗、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占一半左右。这意味着儿童诗的独特的价值正以教材的方式出现孩子的学习中。用读诗、诵诗发现诗意的存在;留心生活为写诗奠基。教学中用丰富的方式亲近诗歌:朗诵、吟诵、表演等。当诗歌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孩子爱上儿童诗。

    3.丰富的诗教资源决定

    文学史留下了无数适合儿童的经典诗篇。这些诗篇具有美好的语言特质和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当前儿童诗研究温度渐渐回升,致力于儿童诗研究的名师、诗人编写、创作了优秀的儿童诗读本,为儿童诗歌探究提供了更多资源。

    三.儿童诗教学探究的基本策略

    儿童天然亲近诗歌,喜欢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总会亲近儿歌童谣。我在教学中坚持基于教材多途径教学探究,多形式朗读、积极交流并拓展课外阅读,为引导孩子创作儿童诗打基础。

    1.读诗,培养审美情趣

    金波说:“培养儿童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最好从读诗开始,享受语言的美。”我在教学中立足于教材通过齐读、诵读、吟诵甚至表演读。多样的形式有利于孩子充分感受诗美的节奏、韵律、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活动先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一个人不能感受美就无从鉴赏美,更谈不上创造美。”让他们喜欢诗歌的音韵之美。当孩子徜徉在诗意里,他的脑海中会浮现出美好的画面。久而久之,脑海里就会有诗意的画面闪现。诗的审美教育功能可使儿童更精致地感受生活。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写道: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孩子越小对有韵律的诗歌越感兴趣。统编教材编者充分注意了孩子的特点,可谓良苦用心。

    诗歌还有画面美。儿童只有“身入”心入”“情入”地读,才能更精致地感受诗歌的魅力。如古典诗歌选古典音乐伴读,现代诗歌常选轻音乐伴读。情感基调高昂的诗歌集体朗诵。他们感受诗歌独特的节奏、音韵、意象和意境之美。被美熏陶过、滋润过的心灵更懂得欣赏美。诗之美浸润了心灵,启迪了心智,提升了孩子的审美情趣。

    2.游戏,让生活有了灵魂

    沉醉于读诗,我惊喜地发现在孩子的生活里开出诗意之花。

    抒写真、善、美的诗歌对孩子心灵成长和人格的完善至关重要,优秀的诗歌充盈孩子心灵并且把诗意延伸到生活里。

    下课。孩子们在树下游戏,唱自编的《拍手歌》;排队,他们打着节拍背诗;春游时,他们边走边唱《上学歌》;整齐的节奏,优美的音韵、五彩的衣衫形成了美丽画卷。游戏时,美就悄悄融入了心田。

    诗歌悄然进入孩子的心灵,自然地进入他们游戏,贴近了儿童的生活。在杜威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们既是在游戏也是在生活更是在生长。

    四.交流,闪现思维的火花

    诗歌是人类精神的火花。读诗不需要高深的技巧,而是开放的思维和灵动的感悟。儿童更需要一种可以把握的交流情境,才能閃现思维的火花。

    浅近的诗歌孩子一读就懂;不容易懂的需要交流探究,“不懂”恰是孩子交流探究的切入点。给他们多角度解读的机会,孩子发现诗歌带着自己的生活感觉和阅历去说,就容易兴奋起来,诗意的语言就纷至沓来。精彩的思维生成阵阵精彩的浪花。如学习《阳光》里的句子:轻轻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我的家。

    孩子们有的以为阳光顾不得礼貌;有的说早在窗外等不及了,才会这样莽撞跳进来。还有的说,阳光就撞进来也不知道疼。我惊奇于思考的灵动,打动人心。

    学习《小池》中“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孩子们却对蜻蜓来了兴趣:那是蜻蜓在准备产卵呢?也有的说:对,那是要准备生宝宝……老师,我知道蜻蜓很多眼睛……捉过蜻蜓的小朋友瞬间有了优越感。诗歌的探究还延伸出了科学知識。

    学习《夜宿山寺》,我问:“如果是你,你会摘下星星吗?”有的说要摘,因为自己想把亮晶晶的星星吞下去;或者把它装在罐子里,罐子也会闪闪发光。也有的说怕星星太大拿不动。更怕以后没有星星的天空到处是一片黑暗。而另外一派说,我害怕星星把我压扁了,犯了天条……思维的多彩此刻尽显。

    学了《花的学校》后开始读《飞鸟集》。看似深奥的诗篇经过交流,很多孩子理解深刻,体会经典的无限魅力。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当我们唤醒了孩子,就仿佛看见孩子们一对想象的彩翼,伴随着情感和理想展开了,起飞了,越过时间和空间,与天地交往,与未来相见。我领悟到这是儿时想象的翅膀这幼小的心灵的彩翼,闪烁着智慧,蕴藏着理想,作为老师我十分珍爱它——为之鼓动,为之指引航程。李吉林老师说的话表达了我被孩子的思想所折服。

    杜威说: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读诗交流的意义便在此。表达想法训练语言,交流时敢于表达都是好的。引导孩子亲近、交流诗歌,让诗歌为童年奠基,为后期写作儿童诗打下基础。

    五.写诗,创造语言之美

    诗人金波说:“创造语言的美,最好从读诗,写诗开始。”随着读诗的深入,孩子常常写诗。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形象思维,要让一闪而过的思维变成美妙的诗行留下。有写诗的愿望,写诗也就水到渠成。学了教材里的诗歌之后,我让孩子仿课文写诗。

    学习了《谁和谁好》后,刘智博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谁和谁好?/闪电和雷好/? ?闪电一来/雷声就到/谁和谁好?

    有生活气息,激发了他对写作的信心。

    学习《花的学校》后,罗熙辰写下《问花》。

    问花/玫瑰花,玫瑰花/你为什么脸红?/是刺疼了人惭愧?/牵牛花,牵牛花/你为什么颜色那么多?/你是不是/想跟彩虹一样美?

    徐瑜涵的诗歌《苹果》这样写:

    苹果/一定有颗善良的心;/ 薄薄地切一切,/就会了解她的心思。/薄薄地切一切,/变出来好多颗心;/散发出迷人的甜;/我猜:苹果/一定有颗善良的心!

    孩子们兴致勃勃。王诺欣的《露珠》出现了。

    你在荷叶里睡觉/你在草尖上舞蹈,/你的美丽只属于清晨。

    诗的光芒把儿童的心照亮,生成了很多精美的诗作,令我激动。

    孩子们写诗的愿望越发强烈,我决定每周一举行“原创诗歌朗诵会”。我惊奇地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有了诗作。后来?罗熙辰的诗《花瓣上的小雨珠》发表于《快乐阅读与作文》;焦乐欣的诗《冬天》于《铜都晨刊》发表。发表诗歌让孩子越发感受小诗人的快乐。

    写诗,让孩子对生活更敏感了。他们赞美鲜花小草、碧树蓝天,还有亲情、师生情。也描绘眼里的风景。写诗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写诗,让孩子思维得到发展。童年的生活里闪着诗意的浪花,在他们笔下,露珠有感,花朵会思。写诗,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唤醒了他们对美的感觉。无论是花儿盛开还是落叶纷飞……都可以引起注意从而用心写出诗歌。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写道:诗的境界是情绪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以描绘。千方百计,百折不挠的满足这一要求,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鉴赏口味,不断进入新的接受境界,语文情趣,至于爱美的天性,使形成于后天的对于文字类的爱好和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宜振.《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5

    2.李吉林.《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109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露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