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滋生和蔓延,直接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去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理论意义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是维护好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紧迫任务。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利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科学革命观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去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性危害;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术实践话语、媒体监管机制等方面着手,不断研究和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5—0030—05

    [作者简介]龚锦涛,男,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发展。

    2015年下半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国内十项思潮进行权威调查,其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历史虚无主义得分9.06分,位居第二位(2014年排在第七位)。”[1]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历史虚无主义由来已久,无论是对于历史认识、历史评价还是对于史学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在无形之中扰乱人们对历史真相的正确认知,间或通过曲解、篡改的方式实现一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从历史观上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滋生和蔓延,在本质上就是对科学唯物史观的怠慢和亵渎。要从根本上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必须牢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与历史虚无主义划清界限。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历史观是一个人分析历史、评价历史的总阀门。”[2]客观地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评价历史以及科学地总结历史,必须具备正确的历史观。从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根本观点上看,历史虚无主义与正确的历史观“南辕北辙”: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的方法,总是试图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竭力贬损和消解历史的真相;它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只则哗众取宠之心,无备实事求是之意,历史虚无主义者得出的最后结论,其往往也就荒谬不堪,严重脱离历史事实,并最终酿成社会思想极大混乱。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理论意义的重要性必要性

    科学性是指概念、原理等内容的叙述要清楚、确切,符合历史事实,思想观点或体系前后一致,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的科学,也是我们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历史的根本方法。列宁曾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科学”,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从唯物辩证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历史分析和历史研究问题上,主张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方法,反对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坚持联系的、整体的、全面的观点,注重把握事实基础上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辨清研究发展对象的实质内容和表现形式。

    相反,历史虚无主义者却出于自身利益去淡化历史、曲解历史,故意恶化中国革命史,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他们的言论具有蛊惑性、恶意性,这种看待历史和研究历史的方法是荒谬的、不科学的。由于历史虚无主义用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得到的历史结论往往与客观历史不相符合,因此在历史研究中,绝不能把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混为一谈。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企图制造社会分裂和对立,严重损害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社会上盛行,一方面造成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被严重边缘化,另一方面,它也威胁着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中的指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没有做到公正地、客观地、科学地分析历史、评价历史,这是我们应该加以否定的。

    (二)堅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意识形态工作现实紧迫性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现实必然性,这是因为,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中去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是一项紧迫而又极端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所回升抬头,它适应敌对西化势力企图通过扭曲历史事实达到动摇社会民心、制造社会对立和分裂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无肆蔓延,从根本上歪曲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直接威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因此,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殃国殃民”这一本质,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

    1.历史虚无主义扭曲历史事实,企图动摇社会民心。列宁曾经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了……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3]历史虚无主义者只许自己歪曲历史和事实,不许别人揭露和批判“唯心”的实质,他们害怕广大群众识破自身随意贴签的做法。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巧妙”地打着“还原历史”“还原事态本来面目”的招牌,一步步地去否定真实的历史;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他们企图通过观点转发和评论,博取广大网民的眼球,获取受众一方的盲目支持,从而实现麻痹人们思想、迷惑似是而非的“真相”,最终动摇人心民心、击垮社会凝聚力。

    2.历史虚无主义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妄图颠覆唯物史观。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指导地位源于历史、基于实践,并在新时代已再次焕发出勃然生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指导地位,这是党的本质规定性。然而,历史虚无主义企图使用揶揄、影射、戏谑的手段,诱导部分人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更有甚者,历史虚无主义者还攻击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那些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者是在给党“添乱”,在重大问题上不予支持。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更加隐蔽的手段、更加复杂的策略、更加细微的诱导,将会颠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基础,严重损害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

    3.历史虚无主义适应敌对西化势力,企图瓦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棄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例如,在文化精神方面,他们利用文化冷战第一招:灭偶像,毁信仰、毁灭祖先崇拜,亡其史、美化美国历史,唱衰中国等方式摧毁中国人的精神意识。历史虚无主义者用丑化中国共产党历史、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做法,迎合敌对势力扰乱国人思想、瓦解社会主义中国的企图。历届美国政要人物,一直奉行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文化渗透等方式侵蚀中国优秀特色文化。在国内,历史虚无主义者制造种种谎言,一方面,他们传播着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又企图瓦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给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扰民提供可乘之机。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毫无疑问,如果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就会开始怀疑历史,进而怀疑现实,就会削弱民族认同,产生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隔膜。思想乱了,理想信念失掉了,高尚的追求没有了,整个民族就会变得疯狂、可怕和危险,一个国家和民族也就失去了现实存在的立足点。与历史虚无主义截然不同,历史唯物主义却始终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方法,坚持联系的、全面的观点,抓住历史的本质和主流,科学地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具有现实任务上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而且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这一做法还具有科学性和价值合理性。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企图颠覆唯物史观、威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地位的本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卫国战争,是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2013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4]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不带任何政治观点和立场,一切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公正地对客观历史作出评价。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得不够彻底,最终将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对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宽容就意味着纵容,宽厚就意味着妥协,宽松就意味着自毁长城。因此,我们需要厘清二者的界限,坚决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始终坚持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需要坚持唯物史观中的阶级阶层分析法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阶级分析法,它不敢承认历史中统治阶级的存在。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承认阶级的存在,还把它当做是我们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重要政治工具。阶级分析法适用于从宏观上客观地分析社会和历史,绝不是像历史虚无主义一样不敢承认阶级的存在,只是凭着感情、带有主观目的性地去分析一切历史中的人和事,并给历史中的个人贴上相应的标签。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最先从这里得出了全世界历史所提示的结论,并且彻底地贯彻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阶级斗争学说”[5]。用阶级分析法观察阶级社会的历史和各种现象,可以全面地分析各阶级在社会政治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于国家政权的影响力,可以分析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观念;分析各阶级中不同阶层的区别和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政治倾向;严格区分有阶级性和不带阶级性的社会矛盾的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阶级阶层分析法,从真正意义上揭开了历史中各种扑朔迷离的现象,发现其运行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定历史规律。阶级分析法绝不像历史虚无主义一样,看不到社会生活中的利益矛盾和阶级对立、社会人群中的贫富差距等。在我国,矛盾和斗争仍然存在,不过它在不同领域表现层次不同。例如,通过对我国目前社会中的阶级阶层问题分析,可看到部分问题仍然存在:高昂的生活成本、腐败问题未彻底治理、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理念还未转型……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一味地夸大这些问题和矛盾,认为这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必然导致的结果。这一思潮还极力贬低阶级斗争学说,闭口否认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是严重脱离正确历史认识的。

    因此,坚持阶级阶层分析法,就是要承认阶级分析法在宏观分析社会中的作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真正做到把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结合起来,从思想认识上和自觉行动上彻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样才能抓住历史问题的本质,揭示支配历史进程的一般规律。

    (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需要坚持唯物史观中的革命观

    在历史虚无主义看来,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并且社会的变迁是任由暴乱者所完成的,在他们眼里,革命就是流血、暴动,“他们还宣称中共搞革命是‘痞子运动”[6]。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历史认识直接忽视科学的革命史观,取而代之地便是随意剪裁和拼凑史料,最终往往以偏概全,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等荒谬结果收场,并把这些荒唐的历史结论当成“创新成果”塞给读者。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迷惑作用;对于一个真正了解历史背景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些观点毫无根据而显得苍白无力,因为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研究历史时了解革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坚持“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等科学论断,他们把人类的历史看作是一个过程。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虚无的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虚无反对进步和革命的历史。就这样,历史虚无主义实则上没有从历史主流中认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不了解革命在历史发展和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社会革命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是针对于一定利益关系而重新调整和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的一种手段。坚持革命不是为少数人谋取政治利益、坚持革命绝非随时就可能爆发,利用客观革命史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者对革命人士的歪理邪说,这需要我们坚持科学的革命历史观。

    “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7]革命不是一种政治恐怖,不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現象,需要具备革命形式。坚持这些观点,可以有力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国近代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污蔑。革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它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个主题。“革命是近代中国的基调,美国人要想了解这一点,必须首先要懂得中国的历史。”[8]事实上,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决定了中国人民只能选择革命这条道路,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观点出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诞生的助产婆。

    (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需要坚持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

    历史虚无主义看不到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他们害怕群众的力量,只是站在剥削阶级的一边代言发声。他们把群众中的“个人”,特别是那些在他们心目中的“有胆识”的人物,崇拜为英雄楷模和时代的知音。殊不知,他们超越了历史过程和条件,仅用个人的好恶和政治需要,推崇历史反面人物的“有勇无谋”等思想,从未看到群众在历史中的主力军作用。

    试想,历史虚无主义所谓的“蒋介石、汪精卫其实是当时中国历史上社会进步的代表”,那么其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美化中国近代统治阶级,恶意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这种否定中国近代史上的人民革命,严重背离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历史研究者应该坚持人民的立场,科学地、客观地进行历史研究,并自觉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承认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科学认知。现在有声音极力鼓吹自由主义是最好传统,只有自由主义才能将中国带入现代化,只有美国化才能救中国。这样的观点,远远越出了底线,违背了中国近代发展规律,其实最终也就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相信决定历史命运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反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已成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结论。坚持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研究历史,研究人民群众的历史。这样的历史研究才能得到人民支持,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实现历史研究社会价值最大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民,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教育人民,这样人民一定会看清历史的真相,最终坚定地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者一边。历史已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最终会看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来面目;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最终只能由人民群众自己来书写。

    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路径建构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能科学地认识历史,把握历史真相,而且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实现历史研究的社会价值最大化。高举历史唯物主义大旗,在全党和全社会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需要从实践方面做出努力,从具体的、可行的现实方法和要求入手,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术科研活动、媒体监管机制等方面着手努力,最终坚持彻底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因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清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社会中的泛滥,最大限度地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观点去说理服人,绝非易事。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关于历史认识的各种言论,要从改造人们的历史观和思想认识觉悟入手,在史学研究和实践教学中,以培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认识为重;完善言论监督体制,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最后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具体行动至少应从以下方面加以着手努力:

    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各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唯物史观为原理依据,强化受教育者的历史系统学习和整体学习;反对教育者的碎片化教学,反对教育者盲目地凭着个人的理解评价某个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中的革命人物。一定要从整体和客观的事实出发,掌握具体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总结它们之间的规律,从而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反对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其次,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要继续强化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史学研究,杜绝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特别是广大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要敢于坚持真理。针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史学研究,广大研究者必须在思维上形成一套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判断、评价标准,在学术研究中,有针对性地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同时,在学术和科研活动中要细致,分清研究史实所处的阶段和具体环境,从历史潮流出发,从历史规律出发,自觉地贯彻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定自己的立场,自觉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更要反对以“反思历史”为名义而最终企图歪曲历史的做法。

    再次,要完善言论监督体制和批判机制,强化新媒体监管力度。新媒体舆论引导人士应当利用自己在媒体传播中的专业技能优势,弘扬历史主流和社会主旋律,对于散布不正当言论的行为予以谴责,明辨言论是非,鼓励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正能量,利用自身具有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净化舆论阵地。其次,要加强新媒体人士的管理培训,形成行业人员所应遵从的基本从业准则。此外,要建立和完善言论表达机制。最后,明确新媒体内部人员的工作职责,强化行业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做到全面监督、适时反馈。

    最后,我们应当着力研究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社会主义道路持否定态度。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重社会产品和收入中的合理分配问题,注重共享发展理念,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从真正意义上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巩固全民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一定可以战胜氤氲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真正坚持彻底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参考文献:

    [1]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5年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2016-1-20.

    [2]龚云.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4).

    [3]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4]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5.

    [5]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1.

    [6]刘仓.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4.

    [8]费正清.观察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96.

    责任编辑:彭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