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涵养语文人格

    蒋文卓

    李华平针对“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生命教育等学科丛林中”的“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失却了语文教学的味道”的名师课堂,导致“语文课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这一语文教学乱象提出了自己“正道语文”的教学追求。李华平提出“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口号,聚焦“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的核心问题,集中在教学层面改变脱离学生、脱离文本的教学问题。李华平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教学,则充分体现了其针对文本解读由在文本外围“打游击”转到对文本本身形式和内容的深入解读,强调文本教学解读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关于这堂课,我从听写全诗、熟词替换、联系生活三个角度切入展开评议:

    一、听记训练熟全文

    这堂课以听写全诗开启课堂,进行聆听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记能力。这是语言记忆力的训练,也就是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记忆述说者所说内容的能力。听写之后让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批改自己的听写,看看有没有写错的字词。这一环节在培养学生听记习惯的同时,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字词,熟悉全诗。同时进一步开展了字词纠偏学习活动,纠偏不仅是把错误字词改正过来,还追根溯源,举例说明,给学生以知识支架。在纠正字词过程中,李老师的点评极具语言艺术。请看下面李华平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的教学点评片断:

    师:同学们写成了哪个词?

    生:“需要”。

    (师板书“须要”和“需要”,表扬学生用改错符号改正的好习惯。)

    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我需要十元钱”应该用哪一个?

    生:“需要”。

    师:这和诗句中的“须要”有什么不同呢?

    生:诗句中的“须要”有“必须”的意思。

    师:大家在“须要”下面画一个小三角。这个词的确很容易错,以后默写时一定不能错了。

    这一教学片断中,李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肯定性点评,不仅语言准确恰当,还对学生用改错符号的好习惯进行了表扬,引起学生对重点字词的关注,自然过渡地引领学生挖掘诗歌关键词,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

    第二环节李老师抓住关键词“欺骗”展开第二个学习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李老师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没有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并未进行标准化解读。李老师唤起学生受骗的体验后概括出“欺骗”的本义,将“欺骗”本来的释义与在诗歌具体文本中的不同含义进行对比理解,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语文教学长期强调具体分析,但一到具体分析,又成了模式化解读。李老师通过关键词“欺骗”引领学生自主解读,真正落实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熟悉词语陌生化

    李华平针对“向内看”的文本解读,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文本科学解读范式,即以文本意图为主体,以作者原意与读者会意为两翼,开发出一系列“向内求解”的文本解读方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主要运用了其提倡的“关键词演绎法”,即抓取文本中的关键动词、形容词,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李老师选择关键词“欺骗”,引领学生找出诗歌中与“欺骗”这一关键词相关的词语“忧郁”,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理解受了“欺骗”,就会感到“忧郁”。

    而后进入第三个学习活动,采用熟悉词语陌生化的方式,通过替换同义词与近义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辨析理解“忧郁”一词不可替换。而后重点辨析“依恋”一词能否替换“怀念”,进一步引领学生通过辨析词语理解诗歌,引领学生细心体会作者精准地遣词造句,体会诗人的心理和情感。“替换法”的使用,既引导学生在辨词析句的过程中涵泳体会作者的情感,更培养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运用“关键词演绎法”“替换法”等方法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中学会用心遣词造句的思维习惯。

    教学中李老师引导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道理,导出与课文主题相似的诗歌——食指的《相信未来》,用主题相近的同类诗歌进行比较,先就学生回答《相信未来》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再让学生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味诗人强烈的相信未来的感情,通过拓展延伸阅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主题。

    三、理解文本入情化

    对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大多记得余映潮老师的精彩教学。余映潮老师首先介绍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给邻居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最艰苦的环境下对邻居小女孩说的话,那这首诗可以用说话的方式来读,因为它是说理的,因为它就是在说话。教师顺势让学生用说话的方式来读。李华平老师设计时提出问题:作者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口气来写这首诗的?得到“劝说”这一答案后,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讨论劝说的多种情况。在与学生讨论劝说的多种情况中,唤起学生生活情境,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这首诗劝说别人或自己,学生在劝说过程中必然要注意恰当的重读与停顿,接着分别设置情境让学生加上动作和神态劝说别人。教学过程一步一步把学生带入诗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情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李老师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重音或停顿指导,而是引领学生直面文字,在文字的咀嚼、在话语的品读中,激活和调取学生尽可能生动、尽可能丰富的生活体验,在唤醒学生将文字还原成画面、还原成场景、还原到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李老师以学生曾经有过的生活情境诱发真切情感,让学生凭借类似情境,进入文本,使学生“人在境中,因境生情”,以己度人,感受其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不仅仅只是个例子,而是成为一首真正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生命之歌。

    李华平的“正道语文”明晰了“人文精神”培育的方式,人文精神培育是各门课程共同的任务,语文教学要主动承担,科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为之,自然渗透”,不能脱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空洞说教,随意拔高,牵强附会。“语用”目标是语文教学“明里探讨”的目标,人文性目标是“隐性渗透”的目标。李老师教学时搭建知识与生活链接的支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打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通道,读懂诗歌的内涵与诗人的内心。在教学中,李老师没有说教,而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灵活运用“关键词演绎法”。首先确定关键词“欺骗”,接着分析关键词,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欺骗”与“假欺骗”经历,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欺骗”,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又润物无声。紧接着李老师引导学生在诗歌里找到“忧郁”“怀念”两个词,通过替换近义词等方法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与感受诗歌情感。最后把几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整体解读,用四字短语“相信自己”作为概括,引导学生拓展朗读诗歌,打开学生的视野。李老师调动学生诸多感官,将文本静态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有声言语的形式形象化、动态化、情感化,学生从而对诗歌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在情境中真正领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面临困境时仍保持乐观积极、心向未来的精神。

    李老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素养,基于这一核心素养开展语文教学。李老师立足文本,有意的老老实实地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文字,结合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展开双向互动,师生共同建构解读诗歌。李老师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既不过多的以老师讲为主,又不盲目的把课堂全交给学生。从诗歌关键词的释义入手,洞开语文的人文天地和美学境界。从朗读感知引领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文本,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涵养人格。

    [作者通联: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