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李明

    摘要:宋代著名文艺评论家司空图在他的《二十四诗品》中,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个字来高度概括写诗的精要,那就是:越是好的诗篇,越简约,越质朴,越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如果把这句话用在摄影记者身上,完全可以这样说:越是好的摄影作品,越要简约,越要直观,越要朴实,甚至,几乎不需要什么文字说明来解说图片,就能深刻地打动读者。

    关键词:新闻摄影;读图时代;思考

    司空图的八个字,好像在说明着摄影记者的优势,因为恰恰是摄影作品,才能更好地实现“不著一字”的目标;但是,面对如今的时代背景,其真的能做到“尽得风流”吗?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大大强化了人们的视听感受之后,也带来了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像解说着时代的各种精神,播洒着时代的流行色。网络节目鱼龙混杂、铺天盖地,甚至连马克思最精深的著作《资本论》,也有人能用漫画画出来。如此环境中,摄影记者应该如何面对?应该如何顺应这个时代,凸现最珍贵的东西?是随波逐流还是另辟蹊径?应该如何才能走出崭新的道路呢?

    前些年,一部肥皂泡似的电视剧《还珠格格》风靡神州,迷倒了大量的观众。仔细审视这个现象,是很值得回味的。这部由台湾著名畅销书作家琼瑶女士编写的肥皂剧,几乎没有什么历史、文化意义,但是,它却非常流行,远比那些投入巨资拍摄的“主旋律”作品要流行得多。

    “小燕子”(该电视剧的女主角)的出现,给摄影记者上了一课,学费是昂贵的——因为许多老摄影记者几乎无法理解如今的这个时代:我们精心追求的东西,突然之间,变得无人问津。

    读图时代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看待当今的图像化问题?是读者变得浅薄了还是我们的社会缺少深刻?

    笔者认为,读图时代的到来,实际上是时代前进的必然,我们并不否定深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感知这个时代的需要。这是因为图像并不排斥深刻。比如十九世纪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星空》中,那些跳跃的纯色、夸张的构图,深刻地表明了画家内心的孤独,从而带给我们的是灵魂的震撼,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英雄悲剧味道的美感;这种深刻,又不是文字能够说得清的,这就是图像的深刻。

    如此看来,并不能否定“图像”的深刻性——这种形象思维的东西,同样可以尽情展现我们的精深思维。而这,正是摄影记者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为何读者往往不领摄影记者的情。这是因为其许多作品没有走出“图解政治”“主题先行”这个传统方式的阴影,因此在进行拍摄之前,实际上已经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要抓拍的对象了。如此,就等于其在强将自己的观点通过图片传给读者,这又与以前的“说教”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比如,其目前所进行的大量的日常拍摄工作,那些“先进人物”“热火朝天的场面”,究竟有多少不是“主题先行”?大家不都是带着这种思维(或者编辑部的要求)来拍摄的吗?常常地,在要报道某个事件之前,其内心里早就“构思”好了画面,在报道之时,如果事实场景“不理想”,其就会犯“摆拍”的毛病。这几乎是一个早就“顺理成章”的过程。从哲学的观点看,“主题先行”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形而上学,是用理论剪裁事实,是所谓的“削足适履”;当摄影记者如此拍摄之时,别说想感动别人,就连自己恐怕也无法感动。因此,要走向读图时代,第一就要彻底否定“主题先行”。

    反过来讲,如果要否定主题先行,就应该更多地从感受的角度来认知新闻客体。如何找到这种感受的位置呢?笔者认为,这个位置(或者说出发点)就应该是人的角度。换句话说,就应该从普通读者的感受出发来理解新闻事实,从而通过图像传递这种感受。

    如此看来,要表现图片的深刻,就要从读者的角度看待深刻;而当今读者(尤其是那些所谓“新新人类”)认为的深刻,又不再是传统认为的深刻。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图片的深刻,绝对不是摄影记者所说的,而是读者自己领悟的。这就决定了摄影记者必须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待深刻,表现深刻。如此,深刻性是深深寄托在社会性之中的。当摄影记者理解了社會的深刻性,就有可能准确地通过图片传递他们的深刻。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