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简论

    匡玉秀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汲取知识与获得现代文鉴赏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文本情感,并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特殊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需尽可能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改革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方案,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使其收获更多。

    一、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第一步要做的是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只有对阅读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主动阅读、思考和学习,推动后续教学的顺利实施。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可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借助语言、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将文本性内容直观具体地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突出语文阅读的趣味性,推动有效性教学的实现。

    如,在进行《黄河颂》教学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一、二章,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心灵共鸣,让学生分享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像《将进酒》《凉州词》《登鹳雀楼》和《使至塞上》等。接着,教师询问:“《黄河颂》这个课题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学生知道是“颂”。追问:“那颂有什么含义?颂什么呢?”学生知道颂有赞颂、歌颂的意思,就是赞颂、歌颂黄河。之后,教师在课件中展示有关黄河的八幅图片,其中第一幅图片是九曲连环的黄河整体图,第二幅是黄河夕照图,其余为黄河壶口瀑布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图片,并搭配背景音乐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然后带领学生欣赏惊涛澎湃、美丽壮观的黄河景色,让学生自由谈论对黄河的感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二、精心设计阅读问题,指明学生思考方向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使其在思考中理解作者内心与课文主题,从而收获汉语知识与语言技能。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围绕具体课文与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利用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使其找到思考的方向,让他们在思考中思维发生碰撞。并鼓励生生、师生之间积极交流,在互动中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体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如在《动物笑谈》教学中教师谈话导入:大家家里养过小动物吗?有什么有趣的事?组织学生分享有关和动物之间的趣事,激发阅读热情,使其初读课文思考:“怪诞不经”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哪里?这一段还有几个类似词语?作者为什么会有奇怪行为?诱发他们的阅读动机。接着,教师提问:《动物笑谈》“笑”在何处?作者谈论哪几件有趣的事?印象最深是哪一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找出文中对水鸭子、大鹦鹉的描写,让他们找出最“逗笑”的语句,交流个人感受。之后,教师设问:你觉得作者仅仅是一个逗笑的人吗?文中多次提到“我”的疯,如何理解?你认为科学研究需具备哪些精神?我们可以从作者身上学到哪些与动物相相处的方式?让学生领会语言的幽默风趣及效果,归纳写作技巧,且让他们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小组合作是眼下一个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适用于各阶段、各学科教学。针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而言,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习经验、社会阅历等均有限,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主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向阅读目标一起迈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综合实际情况划分小组,使其在小组内个性化阅读,通过合作思考、讨论、探索与发现完成阅读任务,提倡各抒己见,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如,在实施《驿路梨花》一课教学时,设计四步:一是想象梨林之“美”;二是理解茅屋之“爱”;三是评读茅屋之“主”;四是体悟写法之“妙”。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尝试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交流。接着,教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简单归纳故事内容;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明确课题含义等。如文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景、物、人图景,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发现文章的美点;在这梨花掩映中的小茅屋,它虽是孤单的,却给过路人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快乐;屋虽简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不给人一种“到家了”的温馨感觉。他们享受了方便,是否一走了之,不再回头?他们是如何做的?让这么多的人一一受惠,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在判断小茅屋的主人上,“我”和老余曾出现过几次误会?是她(梨花姑娘)?是他(瑶族老人)?都不是。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分析、探究和辩论,使其进行个性化学习,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以及文中表现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不断发扬,在时间中穿行,在空间中辐射,引得“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情感立意。

    四、深入发掘人文因素,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初中语文本身就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育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深入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借助课文中的人、事、物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认真研读和提取课文中的德育元素,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视角出发,让学生深刻领悟和接受德育教育,促进他们对课文主题的进一步理解。

    在这里,以《邓稼先》教学为例,教师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论自己心中的鄧稼先,实时点出“常人眼中的邓稼先”特点所在,设疑:那么科学家眼中的邓稼先又是怎样的?由此顺利揭示课题。接着,学生速读全文基本了解课文内容,为标题寻找合适的修饰语,如:公而忘私、舍己为人、伟大等。然后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随机抽签选择文章的6个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派代表发言,师生一起归纳。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或词语,讨论:重点描写的是谁?运用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使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知道作者运用的是对比手法,作用是能更加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内心受到熏陶,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创新阅读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不能长期使用一种或几种固定的模式,要不定时地引入新式阅读方法,为学生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以免引发他们的阅读疲劳,使其对阅读始终保持积极性。在初中阅读教学中,除运用常见的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等方式之外,教师还可引入对读、写读等方式,也可以组织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分角色表演读,促使他们在多样化的阅读中提高理解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文本特色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情境教学、问题设计、小组合作、人文因素和课外资源等不同视角切入,真正实现有效性教学,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综合素质。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