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与实施策略探析

    陈尧

    [摘?要]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当代教育的突出要求,可分析确定当前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家庭教育可以从安全与归属感、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情绪体验、张弛有序的生活节奏四个方面入手,帮助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健构,发展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家庭教育;核心任务;人格;自我建构

    家庭对个体的成长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家庭是孩子建立安全感与自信心的重要场域,是他们积极自我建构的初始环境,对他们三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基本前提。明确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与实施策略,对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當代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或促进。只有充分考虑教育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教育。同理,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也需要在教育的视角下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家庭教育的内涵。

    1.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从古代社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当代社会“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的具体目标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但是教育要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的基本价值指向一直没有变[1-2]。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从一个自然人逐步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就教育的本质而言,任何学科都是教育的载体,任何学科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人的发展,帮助人最终成功融入社会生产。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简单重复劳动将被机器所取代,未来社会对劳动者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3]。所以,强调德育实则是对教育本质的再强调。

    2.核心素养时代的家庭教育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六大素养和18个基本要点。分析核心素养包括的三个方面,文化基础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社会参与强调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自主发展强调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4]。分解这三个方面的教育任务,文化基础牢不牢固主要看学校教育能否处理好分科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社会参与真不真主要看家庭教育能否让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保持基本的善意,自主发展好不好主要看前面两个任务的完成情况。掌握了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就具备了继续学习的可能性;保持对社会的热爱与责任心,就会为个体继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学校与家庭作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场域,在教育功能的发挥上应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家庭任务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这些积极的心理要素对于帮助孩子处理好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承担起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家庭教育缺失,仅靠学校教育,将受到教育时间与教育功能所限,很难完成全部的教育任务。所以,家庭教育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其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在核心素养时代,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将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非常不利。

    二、家庭教育的实施策略

    1.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满足尤为重要。如果孩子在童年阶段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则会降低他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损害他对积极自我的建构,影响他对周围世界的积极认知[5]。

    一是家庭成员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将营造出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础。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发生冲突,就会感到不安和恐惧。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和谐的婚姻关系。二是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获得。家长如果能够保持积极平和的情绪,维持稳定、有序的生活,就能够增加孩子的掌控感,使他们降低对未知事物的焦虑,并增加对外界空间的探索行为。三是家长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获得。如果家长能对外部危险因素做出合理的反应,就能降低孩子的恐惧,帮助他们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理性认识。四是孩子在家中的归属感主要来源于父母的陪伴,游戏与交流是必备要素。亲子游戏可以调节家庭气氛,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通过亲子交流,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及时帮助孩子疏解消极情绪,引导他们学会应对成长中的压力。

    2.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青春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个体就会按照对自我的认知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与外界进行互动,而与外界互动的结果又会强化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如此往复循环,个体的自我概念就会愈发稳定[6]。

    在亲子互动中,父母的积极反馈是帮助孩子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本前提。为此,家庭需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支持性的教育环境,要让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增强自主感、参与感和控制感。父母应结合具体生活事件,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提供积极反馈,并且不限于口头评价。如果父母能够发现孩子的优势与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赏识,就能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帮助孩子完成积极的自我建构。反之,如果父母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并经常批评他们,孩子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即便客观上能够取得成功,主观上也会陷入不断怀疑的痛苦循环。此外,对孩子人格的侮辱与不尊重,会使他们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对立起来,丧失对周围人的同理心,削弱其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与能力。而将个人尊严与具体行为表现过度捆绑,会让孩子降低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致使其在自卑与自负中摇摆,丧失形成自信与谦逊的优秀品质的机会。

    3.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励孩子成长

    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励孩子成长,是促进孩子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的关键。但是很多家长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习动机,过度渲染社会竞争的残酷性,试图通过增加孩子对未来生活的焦虑感来启动他们的学习行为。有时候,这种方法的确能够起到激发动机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引发内在的不安。如果这种消极情绪体验被不断强化,就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贡献社会的热情以及学习的主动性。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消极的情绪激励会透支一个人未来的动力,使人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消极的情绪激励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幸福感,致使劳动者丧失创造更美好生活的热情。

    需要注意的是,强调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励孩子成长,并非要杜绝消极情绪体验的产生。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挫折并由此产生消极情绪体验,这是生活的真实状态。消极情绪情感也是个体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并合理表达消极情绪情感,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掌握压力纾解的有效手段,而且能够全面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增强孩子的人文情怀[7]。这将促进孩子换位思考,提升沟通协作能力,进而增强抗挫折能力。挫折教育不是要为孩子刻意制造挫折,而是要教导孩子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挫折。增强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孩子经历了多少挫折,而是他能否接纳未来可能出现的挫折以及相应的结果。

    4.帮助孩子建立张弛有序的生活节奏

    家庭是孩子建立生活秩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场域[8]。帮助孩子形成张弛有序的生活节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具体来讲,张弛有序表现为:紧张与放松能够合理分配,不同方面或领域的投入精力能够合理分配,生活中的大部分活动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紧张与放松的交替,除了能够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物节律,保持高效的学习投入,更好地适应生活以外,还能让他们增加积极体验、扩展心理空间。当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能够张弛有序,就会体验到生活本真的快乐与幸福,这对于增强孩子的情绪感受力与控制力具有积极意义。有序的生活节奏也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能够使孩子在投入较少的认知资源与控制资源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高的学习与生活效率。

    意志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致的。在习惯养成的初期,必定会涉及自我调控的过程。随着规律或习惯的逐渐形成,个体投入的调控资源也会逐步减少,最终实现动作行为、思维习惯的自动化,即习惯养成。而在这一過程中自我控制的训练及自我控制资源的积累,也直接关系到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即个人意志力的提升。

    三、结语

    家庭教育的情境和实践场域会不断变化,而个体的成长是内部心理系统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家庭教育也应该具有系统性。在具体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积极认知原则,即帮助孩子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认识;二是积极情绪原则,即要在教育活动中激发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让消极情绪能够得到充分纾解;三是积极行为原则,即家庭教育应该促进孩子主动行为与利他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孟瑞婷,俞爱宗.传统家庭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J].教育现代化,2019,6(57):258-259.

    [2]王伟,王娟娟,张娉婷.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智库时代,2019(48):258-259.

    [3]张志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三)[N].中国教育报,2017-08-09.

    [4]叶金煜.核心素养下的家校协同[J].基础教育论坛,2019(26):69-70.

    [5]金映雪.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3):127-128.

    [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4,29.

    [7]董妍,方圆,郭静.父母教养方式与婴儿适应行为的关系:消极情绪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3):586-590.

    [8]孙云晓.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N].中国妇女报,2019-08-24.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