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副刊作品“飞”起来

    蒋中意

    摘要:地方纸媒的副刊产品曾经是媒体的一把糖,香甜可口而沁人心脾。可随着读者的阅读方式走向多元化,纸媒的副刊受众面日渐缩少,逐渐成为作者与纸媒之间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产品。如何让纸媒的副刊产品走出这种困境,成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产品?本文以《永康日报》“声边”融媒体产品为例,分析了如何才能让副刊作品“飞”起来。

    关键词:副刊;“声边”;融媒体

    从2018年初开始,《永康日报》专门为副刊作品量身打造了一款融媒体产品——“声边”朗读频道。此款产品跟单一的音频产品有所不同,除了在永康日报副刊上开辟“声边”专栏之外,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机端)、传统互联网(PC端)和活动等的播放渠道和发布平台,从而让副刊产品“飞”起来。两年多时间以来,“声边”已在新媒体平台推送了50多期,在副刊上刊出100多篇,有10多个产品登上“学习强国”,总阅读量已达1500多万人次。同时,“声边”还举行线下朗读活动10多场次,并把两年的创作成果集结成有声台历,作为向2020年新年的献礼,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肯定。

    这正如浙江省作家协会相关领导等文艺界人士评论所说的,“声边”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把作家的文艺创作成果通过融媒体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结合了影视的动和文化的静,使文字变成可聽可闻的艺术,让美好的声音留在声边。

    传统副刊作品主要依托地方纸媒副刊版面而得以传播,实现它的美学、教化等价值,在实践当中也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受众,但往往受地方纸媒本身地域所限,传播的范围不广,实现价值也不能最大化。如何突破地方纸媒的地域限制,而让副刊产品的美学、教化等价值最大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永康日报社编委会决定“解放”副刊作品,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首先,《永康日报》联合永康市作家协会,建立了一批有质量、有水准的作家队伍,并聘请一批在当地有影响力的朗读者成为“声边”的特邀朗诵家。其次,永康日报内外结合,组建了由有实战经验的编导、剪辑、拍摄等构成的一个短视频创作团队,定期服务于“声边”融媒体产品的拍摄、剪辑等工作。

    2018年1月27日,永康日报“声边”朗读频道开播仪式如期举行,观看开播仪式网络直播的就有8万人次。当天《永康日报》微信公号推送的相关文章,浏览阅读量2万人。频道第一期节目由永康市作协主席章锦水创作、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常委徐子伟朗诵、专业团队创作的短视频《方岩方岩》即入选浙江新闻APP优秀微电影展,当时在所有入选微电影中关注度是最高的,并迎来点赞一片。第二期是《塘里的雪》。那几天永康降下第一场雪,一片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声边”主创人员、永康市作协主席章锦水一行人一大早就赶到永康塘里体验大美丽乡村、观雪,当即作诗一首《塘里的雪》。翌日“声边”就将这首诗歌推送了出去,美丽的诗,磁性的嗓音外加雪景、文人赏雪的充满古意的画面,让这条推送马上俘获了永康人的心。此后,“声边”“爆款”不断出现。

    “声边”之所以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跟永康日报社编委会敏锐地抓住短视频这个互联网风口有关系。中国互联网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PC端到移动端再到人工智能和人工算法,已积累了一大批用户。

    而随着5G已开启,短视频+社交正在成为下一个风口。数据显示,近四成用户愿意采用短视频代替文字交流,占比达37.3%。未来,5G将为视频类社交方式带来新一轮爆发增长。因此,地方纸媒副刊只有大胆拥抱互联网,才能获得更大的社会效应。

    而融媒体发展就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而发展的,使得各类媒体间的相互叠加走向彼此深度融合,紧密承接现代数字化网络技术,可以在多种媒体平台之间灵活传输内容、多元化呈现形式、线上线下有机互动,进而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最大化,从一个侧面也抓住了更多年轻人的心。

    根据“声边”融媒体产品特性,《永康日报》就选择了当地受众广泛、粉丝基数大的浙江视界(200多万用户)、《永康日报》公众号(27万用户)、浙江新闻APP(3000万用户等作为首选发布平台。像《塘里的雪》通过借助《永康日报》微信公众号、浙江视界等平台,短短三四天时间,观看量就达到30多万人次。

    另外,通过视频、文章、图片等多种形式,副刊产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也更符合当下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取向。在2019年度中国县市区域报新闻奖评比中,“声边”融媒体产品荣获了一等奖。

    (作者单位:永康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