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治疗胃肠手术后并发肠瘘的效果比较研究

    谭海洋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方法治疗胃肠手术后并发肠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科室自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08例胃肠手术并发肠瘘患者选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4例)两组。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手术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肠粘连2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发生率8%,对照组肾功能衰竭2例、肠粘连5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腹膜炎3例、腹部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3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与有效的患者52例,治疗有效率96.3%,对照组治愈与有效的患者46例,治疗有效率85.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术治疗胃肠手术后并发肠瘘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既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又提高了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胃肠手术;肠瘘;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3..02

    肠瘘是肠管与人体脏器、腹腔等出现病理性通道,当胃肠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肠瘘时,易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感染、体液缺失及脏器功能损伤情况[1]。胃肠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肠瘘的发病率虽然很小,但一旦发生,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質量与生命安全。胃肠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肠瘘,如未得到及时救治,会增加病情控制难度,甚至增加死亡率。为缓解患者痛苦,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08例胃肠手术术后并发肠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手术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两种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室自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08例胃肠手术并发肠瘘患者选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4例)两组。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手术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54例患者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43-60岁,平均年龄(49.3±2.3)岁,病程3~7.5 d,平均病程(5.3±1.3)d,按疾病类型分,结肠瘘14、空肠瘘9例、回肠瘘23例、十二指肠瘘8例;对照组54例患者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2.4±3.2)岁,病程2~7 d,平均年龄(4.5±1.8)d,按疾病类型分,结肠瘘10、空肠瘘8例、回肠瘘21例、十二指肠瘘15例。从年龄、性别、病程与疾病类型方面看,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选入标准:患者年龄43~68岁;本次研究已获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已批准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及血尿素等常规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药物治疗,禁食,并持续进行胃肠减压,将引流管置入肠瘘瘘口,为防止感染,使用抗生素,为保持机体内酸碱平衡,给患者皮下注射生长抑素,每天3次,每次100 ug,同时注意给予营养支持护理,病情加重时,可适当进行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术前为防止发生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的常规治疗[2]。将胃肠手术切口作延长处理,漏出瘘口部位,将脓液引出,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并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术后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发生肠粘连、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腹腔脓肿及腹膜炎等并发症情况,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疗效分为治愈、有效、无效及死亡四种程度,治愈是指患者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积液或占位性病变,深部脓肿情况基本消失;有效是指患者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存在少量积液或占位性病变,深部脓肿消失;无效是指患者各临床症状并未缓解,积液与深部脓肿未有所减少,反有所增加,占位性病变逐步扩大。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19软件分析,年龄等指标用计量资料(x±s)表示,发生率等指标用计数资料(n,%)表示,用t与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肠粘连2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发生率7.4%,对照组肾功能衰竭2例、肠粘连5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腹膜炎3例、腹部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29.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愈与有效的患者52例,治疗有效率96.3%,对照组治愈与有效的患者46例,治疗有效率85.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 论

    胃肠手术后并发肠瘘患者由于存在渗出液增多、高热及肠瘘减压等情况,易引起电解质失衡、酸中毒、营养不良及脱水症状。当肠瘘发生于腹腔,易引发弥漫性腹膜炎,增加肠道内的细菌,增加炎性反应的发生率,使患者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导致死亡。肠瘘是由腹腔感染引起的肠壁炎性水肿,从而引发低蛋白血症,提升了感染发生率,降低了伤口的局部愈合能力,引发肠瘘情况。除此之外,未进行有效肠腔减压的胃肠手术患者,当肠腔张力增加、压力增大,肠道蠕动能力不强,增加了吻合口位置张力,同样引发肠瘘。在进行肠吻合术治疗时,不当的缝合方法也易增加肠瘘的发生率。

    肠瘘的发病是有很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为腹部外伤或手术。肠瘘的临床表现为感染与体液紊乱。当患者瘘口流出大量消化液、电解质及液体,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严重并发症,此外,由于人体外肠道液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易导致瘘口周围皮肤出现糜烂情况。当肠瘘边缘溃疡面积较大时,如手术未有效切除其溃烂组织,当出现血供不良情况时,会增加手术切口的愈合难度。

    药物保证治疗胃肠手术并发肠瘘,主要应用生长抑素,有助于减少肠液渗出量、降低肠瘘口消化酶浓度;通过胃肠外营养支持,促进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提供患者所需营养,减少胃肠液量,从而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如患者病情未定,不建议进行手术干预,如患者腹腔发生引流阻碍,且病情逐步加重,需腺清洗腹腔后,待患者腹腔炎缓解后,方可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

    观察组肠粘连2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发生率7.4%,对照组肾功能衰竭2例、肠粘连5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腹膜炎3例、腹部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29.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愈与有效的患者52例,治疗有效率96.3%,对照组治愈与有效的患者46例,治疗有效率85.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胃肠手术后并发肠瘘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既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又提高了治疗有效率,应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参考文献

    [1] 范 云.探讨26例胃肠手术后并发肠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75):141-142.

    [2] 黄 涛.胃肠手术后肠瘘治疗时机及方式的选择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2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