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目标浅谈

    牛谦

    《课标(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曾指出:“教阅读教得好,就不必有什么专门的写作指导。”阅读教学不但要让学生透彻理解、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更要针对学情和文本特点让学生领会、掌握语言的表达方法、技巧,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表达技巧,获得通向作文迷宫的金钥匙,以便作文时更好地“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推敲用词的妙处

    唐代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写道:“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诸多名家斟字酌句、反复推敲的故事,成就了一段段不朽的文坛佳话。教材里的课文文质兼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课文的用词之妙,准确把握其丰富的内涵。课文《桥》中有这样一句话:“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动词的妙用:让学生把“揪”换成“拽”或“拖”,把“吼”换成“喊”或“说”,然后反复朗读、比较,可以发现原句充分表达了老汉不徇私情、一心为公的伟大情怀,而改动之后感情就没有那么浓烈、真挚了。

    二.品味修辞的方法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的生命力与表现力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巧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可以化平淡为神奇,使描写的事物栩栩如生、独具特色;可以层层铺开,逐步拓展,把道理阐述得更加严密透彻;可以增强气势,增添感情色彩,强化表达效果。教学时引领学生品味修辞手法,不仅能透彻领悟句子的内涵,而且可以体会到遣词造句的技巧。比如《桥》一文,巧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渲染了山洪势不可挡的紧张气氛,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势,心惊胆寒。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体会作者修辞的妙用:

    比喻,突出势不可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作者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巧用比喻突出了山洪的呼啸奔涌,一泻千里。

    拟人,表现肆无忌惮——“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位在逐渐上升,形势在不断严峻,气氛愈益紧张,巧用拟人把洪水疯狂、肆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比,突显临危不乱——“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把老漢比作“一座山”,表现出了老汉的威严冷静,这座“山”就是村民获得生存希望的“靠山”,“他不说话”与“乱哄哄的”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老汉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高贵品质。

    三.赏析表达的技巧

    高超的表达技巧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课文的表达技巧既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又包括象征、对比、烘托、正面或侧面描写、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表现手法。阅读教学一点要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表达技巧,为学生提升表达水平和技巧积蓄能量。比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要用心赏析课文的表达技巧,以提升自己的表达技能。这篇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的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技巧,描绘了一个聪明能干、知识丰富、机敏勇敢的农家少年形象:

    静态描写,展示广阔背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的静态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与舞台。

    动态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动态勾画出了闰土机敏可爱、勇敢无畏的形象。

    外貌描写,展示人物特点——“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寥寥几笔刻画了一个健康、朴实、可爱的乡村少年形象。

    对话描写,突出人物个性——课文中写到的捕鸟、拾贝壳、看瓜刺猹、潮汛看跳鱼儿几件事,都是闰土亲口对“我”讲述的,说话的语气短促、停顿较多,富有口语特点,凸显出了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特点。

    四.琢磨布局的特色

    谋篇布局是作者在动笔之前对文章的全盘考虑,勾勒出整体轮廓,理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文章讲究不同的谋篇布局:或首尾照应,或巧设悬念,或构思新奇,或结构巧妙,或开篇点题,或卒章显志,或详略得当。精巧的谋篇布局是语言形式的综合体现,是最具语文性的内容之一,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必须高度关注,引导学生用心揣摩,汲取养分,为自己所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鸡川镇金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