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中的三个“三”

    张海萍

    习作教学要教写作思维已成为共识。那么,什么是“写作思维”?余映潮老师老师曾说:“所谓‘写作思维,就是从大量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表达习惯及表达规律”。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关于“三”的表达规律。

    一、故事描述中的“一波三折”

    平铺直叙的故事难以引发读者的兴趣,文似看山不喜平,悬之又悬妙趣生。写作时将事情层波叠浪,层层推进,逐层深化,能表达出故事情节的紧张感和节奏感。在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中,这样的情节随处可见,如《扁鹊治病》一文中的扁鹊三见蔡桓侯,一见说皮肤有小病;二见说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三见说已经发展到肠胃里。《漏》一文中虎驮着贼,贼骑着虎;虎甩掉贼,贼蹿上树;虎和贼都以为对方是“漏”,都吓晕过去。《那个星期天》一文中的三個情节,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买完菜就去;睡醒午觉就去;等母亲洗完衣服就去。故事中的“一波三折”就是要学会“折腾”,折腾出三个情节,让故事具有可读性和曲折感。

    习作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这种写作思维,就能让学生写出生动有趣的故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童话故事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折腾”出故事的曲折感,写出一波三折的习作。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编写童话故事:(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事?(2)他在做这件事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3)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如果遇到许多困难,你要选择哪几种困难来写?为什么?(4)在他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请你画出一个故事情节图,标出心情变化的过程。(5)根据情节和情感变化图写故事、修改故事。在写主人公遇到的困难时,学生抓住三次来写就可以了,因为古人有言“事不过三”,一波三折能极大限度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学生掌握了关于“一波三折”的写作结构思维,就能在写事的习作中迁移运用。如写《难忘的一件事》《第一次》等写事作文,既可以抓住事情的一波三折来写,也可以抓住心情的一波三折来写;而写《神秘的探险之旅》时可以抓住“三次遇险”来构思进行习作。

    二、读写结合中的“举一反三”

    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概意思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即要能灵活地思考,把学到的知识或方法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事情上。在阅读与写作结合的过程中,学生从认识、理解到迁移运用,离不开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读写训练的一种模式,是由此及彼的一种迁移训练,也是一种技能或方法由生疏到熟练运用的过程。在举一反三的读写过程中,学生联系生活或已有知识进行迁移训练,在语言实践中掌握习作方法,内化习作方法,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习作能力。

    在读写结合中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可以结合段的结构、篇章的结构或表达方式进行,关键是教师要有这样的思维和训练意识。如段的结构中的举一反三练习,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描写海水的段落可以练习因果结构,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篇章结构的举一反三训练,在《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中可以练习先总后分的结构,课文先总写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再分写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完成思维导图(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联系自己听到的声音填一填:大自然有 ? 这些美妙的声音;厨房是一个音乐厅,有 ? 这些美妙的声音。

    3.读一读,看看课文中第一句话和后面的三个小项是什么关系?按照这样的方法,请你联系熟悉的一样事物,先总述特点,再分别从三个方面填一填。如“春天是一位画家”“秋天的落叶”“魅力家乡”。

    4.选择一个内容按照“总分”的结构写一写。如果你有其他的想法,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写下来。

    在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思维一旦打开,智慧之泉就会源源不断。如一个学生先写“春天是一位画家”,然后分别写了“他画了山川绿原”“他画了桃红柳绿一片”“他画了春种人家”。按照这个学生的写作思路,不仅写出了山野春天的变化与河边桃树杨柳的美丽,也写出了地里种豆的农民一家。

    表达的中的“举一反三”训练在教学中也很常见。如“反复”的表达方法。在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文中“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就出现了四处,每一次出现,就代表地点有变化,教学这种反复的写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用不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迁移,如出示三幅佤族村寨的图片(图片一是稻田片片,芭蕉树上的芭蕉成熟;图片二是佤族祭祀广场;图片三是新建的小学校)对学生进行训练。

    在习作教学中,量的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质变。如果每一次阅读教学都伴随着“举一反三”的写作训练,学生就能在读写训练中获得多角度的、灵动的表达技能,并能在形式多样的综合训练中提高习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探究写作中的“举三反一”

    与“举一反三”相反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是“举三反一”。“举一反三”是演绎,“举三反一”则是归纳。在探究性写作中,这种“举三反一”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统编语文教材倡导大单元视域下的教学设计。置身于大单元视域下的习作教学中的探究性写作,就可以在补充相似或相关资料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探究写作方法,迁移写作方法。如在探究“物我相融”的写作方法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阅读相关课文片段,说一说在写法上你发现了什么?

    (1)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课文《荷花》片段)

    (2)我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课文《山中访友》片段)

    (3)烈日炎炎下,我绽开笑脸,高高的身躯立在地里,脸盘上鹅黄色的花瓣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一只只淘气可爱的蜜蜂在我的脸庞上嗡嗡地边歌边舞,陪我一起做游戏。有时,他们还亲吻我脸庞里籽粒上展开的黄色的小帽子呢。(课文《向日葵》片段)

    2.作者此时与“荷花”“树”“向日葵”有什么区别?

    3.作者的想象和联想与物有什么联系?

    4.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特点?(把“我”想象成物,把物想象成“我”,“我”就是物,物就是“我”,物“我”相融;“我”具有物的特点)

    6.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把下面的文段补充完整: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农村,那儿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尤其是秋天的园子里更是美不胜收。

    园子里,梨儿黄橙橙的,泛着金光,闪闪发亮,在青绿间露出一张张笑脸。一片片绿油油的白菜翠色欲滴,如同给园子铺上了一块绿色的地毯。青里透红的石榴挂在枝头,咧开嘴甜甜地笑着。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是,空气中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放眼望去,满园一片金黄,偶尔点缀着一点绿色,分外和谐。一阵阵微风吹过,片片落叶飘飘扬扬,如同一只只彩蝶,随风翩翩起舞。

    站在园子里,我 ? ? ? ? 。

    在教学中先出示三个或三个以上同类型的课文例段,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在探究的基础上提取上面出示的课文片段的写作规律,然后再迁移运用。这样的“举三反一”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思维,稍加思考能悟出写作的方法,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并将知识在适切的语言环境中转化为言语的能力。

    “举三反一”适用于例证研究,只要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具有这样的教学思维和意识,就能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写作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