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革命“宝贵胜利”的七条经验启示

    关键词 浙西南革命 “宝贵胜利” 经验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学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90951)。

    作者简介:梁忆南,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6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353

    浙西南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挺进师在浙西南的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西南革命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此历史也做出了论断,“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议高度评价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的三年游击战争,庄严指出:这是中国人民一个极可宝贵的胜利”。 极可宝贵的胜利并不是革命的必然,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具体原因,是历经了许多的挫折和牺牲才得以向前延伸。缔造出的“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更是成为引来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穿越历史的漫漫烟尘,深入讨论这段挺进师与浙西南人民共同谱写的奋斗史、血泪史和英雄史,认真找寻精神背后的密码,总结其中的经验,可为当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和面向未来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魂、赋能、立根”提供更为生动具体的历史借鉴。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宝贵胜利”的动力之源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理想信念坚定是共产党人的永恒品质,也是推动浙西南革命取得胜利的动力之源。回顾浙西南革命那段风雷激荡的历史,1935年2月,在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之时,根据中央分局电令,以抗日先遣队的先头部队和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简称挺进师)。在前途命运未卜、随时可能牺牲,兵力不足、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担当起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重任,毅然挺进国民党核心统治区,开展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创建了苏维埃根据地,吸引、牵制和打击敌人,从战略上策应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成为浙西南革命斗争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挺进师的三年游击战争中,条件艰苦卓绝,粟裕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大部分时间是露营,青天作帐,大地当床,很少脱过衣服睡觉,经常和衣而卧,‘枕戈待旦” 。处境极为险恶,浙江是国民党的老巢,反动势力盘根错节,反动基础十分深厚,进入浙江之时,浙江的中共组织几乎被破坏殆尽。但无论处于怎样样的艰难困境,革命的红旗始终高扬,甚至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革命斗争也从未间断。革命烈士蔡鸿猷牺牲前写下了“赤血染黄花,磷光照万家。两度中秋月,半生志未偿” ,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敢于牺牲的伟大胸怀。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决然无反顾”?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终身不惜牺牲所追求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信一定能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正如粟裕在回忆录中写到:“不管形势怎样险恶,鼓舞我们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念,相信我们的革命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总是要胜利的,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信念,推动着我们从失败和挫折中接受教训,推动着我们在新的斗争中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发展。”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在坚定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人民克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奋力前行,干成了一件件大事。今天中国正昂首信步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这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积淀过程,更是精神意志的攀登跋涉。这就需要信仰信念的力量,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定力,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二、清醒的政治意识是“宝贵胜利”的鲜明航标

    浙西南革命斗争面临敌我形势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挺进师之所以能在浙西南扎根,开辟红色革命根据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讲政治、顾大局。宗孟平,1935年6月担任浙西南特委第一任书记,为了革命事业,抛下三个孩子,奉命率部开辟龙(泉)浦(城)江(山)遂(昌)边新区,壮烈牺牲。特委第二任书记黄富武,为粉碎敌人的围剿,配合挺进师主力实施“敌进我进”的战略,跳出敌人“包围圈”,开辟新的根据地,率领挺进师二、五纵队坚守浙西南大地,与强大的敌人作殊死搏斗,直至被捕牺牲。1935年6月,许信焜奉命从泰(顺)平(阳)边回到浙西南,重建浙西南特委,担任第三任特委書记,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龙泉县锦溪乡龙殿坑村壮烈牺牲。张麒麟,浙西南特委第四任书记,本来有两次机会离开浙西南,但组织要求不能放弃浙西南革命斗争成果,他以大局为重,主动回到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浙西南,后因叛徒出卖被敌军包围在遂昌三井村,在掩护突围时壮烈牺牲。这种大局意识在挺进师的斗争实践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他们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从中我们不难找出精神密码,那就是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正是因为无数的挺进师英烈们讲政治,忠于党的事业,把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矢志献身于人民的事业,忠诚担当使命任务,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才使得挺进师得以保持团结统一,带领浙西南人民不断斗争,最终走向革命的胜利。

    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清醒的大局意识是我党能够战胜敌人和困难的重要优势。任何艰难复杂的情况下都牢牢记住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要到哪里去,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在党指挥下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叫干什么就坚决干什么,党不允许干什么就坚决不干什么。坚定这种执着,就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在关键时刻就不会犯错误、栽跟头,党的事业就能蓬勃发展。三、全心全意植根人民是“宝贵胜利”的价值旨归

    “如果你在领导上不能取得干部与群众的信赖,那么你要建立党与群众中的强固的高度威望是不可能的。” 没有群众就没有根据地,挺进师在浙西南革命斗争中充分意识到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1935年5月,挺进师进入松阳安岱后斗潭一带,受到当地农民领袖也就是青帮头领陈凤生、卢子敬和三县边境贫苦农民的热烈欢迎。后来青帮的大部分都加入了红军,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挺进师还成立了浙西南地方工作团,他们深入农村发动贫苦农民,除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外,还十分注意以宣传工作密切联系群众。“每人每日写十条标语,找十个民众谈话,和以班排为单位随时随地举行群众大会,军民联欢与组织群众,以及建立党的组织的号召,它在行动上坚决的执行了革命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致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和获得了广大群众对我们的同情和拥护。” 听人民的心声,为人民谋福利,牢牢地团结群众,为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粟裕曾在回忆录中写到:“我军所到之处,都是大批大批的群众跟着、簇拥着,复仇的呐喊声,胜利的欢呼声,山鸣谷应,日夜不绝”。

    共产党人正是因为始终有一颗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初心和恒心,始终扎根人民、造福人民。挺进师之所以能保存下来,革命之所以成功,正是军民并肩战斗的成果。加强群众工作,维系党群关系,增强党群感情,正是不断厚植党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这也正是经历近百年风雨的大党的底气所在,力量之源。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始终为人民的幸福和利益努力,我们就能汲取无穷力量,战胜前进中的艰难险阻。四、全局的战略思维是“宝贵胜利”的思维基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浙西南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深刻揭示了深谋远虑、深思熟虑、善于思考的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全局的战略思维旨在谋求长远生存与整体利益,就是要站在全局和整体的高度对局部工作进行全盘性谋划,始终把全局利益、整体利益放在心头,甘愿牺牲、勇于奉献。浙西南革命在任何艰难复杂的情况下都牢牢记住革命的大局和党的根本利益,把局部融入大局,在大局下行动。挺进师的组建与孤军挺进国统区就是在全局的思维下开展战略谋划,目的就是牵制敌人,掩护中央红军长征,挺进师在浙西南的三年艰苦卓绝战争,没有大局意识是很难坚守下来,没有全局的战略思维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也就不可能制订出科学的战术与作战原则。同时挺进师的主要领导也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党和军队的大势来认识和把握大局,自觉地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自己的工作,“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调查地形道路,天天调查”。 在吃透地情、民情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之宜,做到了把握总体方向和完成具体任务的统一。带领当地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与国民党围堵部队展开周旋,不在于消灭敌人而是消耗敌人,从而打破了敌人的围剿,发展了革命根据地,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全局的战略思维是我党能够战胜敌人和困难的重要思维基础。挺进师的军事战略就始终遵循这个最高准则去运筹、决策和行动,把局部融入大局,个人融入整体,在全局中谋划。坚决维护全局的思维,主动靠近全局的精神,避免在工作中出现另起炉灶的不合理现象,在新时代的今天依然殊为关键。五、求是挺进的斗争本领是“宝贵胜利”的强力支撑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无畏的英雄气概。“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这是国家民族区域发展的定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斗争不是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浙西南革命斗争中,土地革命、武装割据、红色政权、游击战争每一项任务都是伟大的斗争,而在每一项斗争中,都砥砺着将士们的斗争精神,锻造着将士们的斗争本领,挺进师就是这样,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斗争中学会斗争。或根据地形研究作战方案,或利用岩洞、山沟和密林等天然暗堡中隐蔽待敌;或利用树林空隙,提高枪法准确度;或利用土法制造射程远近距离不一的土炮,无畏严酷的白色恐怖,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的斗争精神。以挺进师500余人带领浙西南群众不仅直接抗击牵制7万敌军,还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极大的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政治影响。正是这些斗争的伟大胜利,为党和军队事业打下了强大的精神基础和物质基础,也为浙西南人民赢得了荣耀和尊严。

    不负伟大时代,继续向前迈进,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有许多,许多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推动党的战斗力建设依然任重道远,需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扭住突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关键。弘扬勇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敢于尽责尽力的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不断理清阶段性任务和关键性措施,不断提高斗争本领,不断推进党建和各项工作蹄疾步稳向前迈进。六、主要领导的头雁效应是“宝贵胜利”重要条件

    群雁高飞头雁领,任何一支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队伍中,最重要的都是领头雁,决定雁队的前进方向,决定雁队的精神状态,决定雁队的前途命运。主要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就相当于领头雁,他们是干事创业的风向标、导航仪。在浙西南的革命战争中,主要军事指挥员的配备,就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先遣队之所以在皖南、浙赣边境遭受重创,除了敌人强大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部队军团长缺乏军事指挥才能,排斥原第七军团长寻淮洲和官兵的作用,多次否定参谋长粟裕的正确主张。挺进师之所以坚持三年游击战争,这与粟裕、刘英的杰出领导才能是分不开的。明确使命任务,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从战略上策应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的指导思想,首要的就是要保存红军游击队,坚持武装斗争,坚持战略支撑点,这就要求把隐蔽精干、保存力量同机动灵活、积极作战的方针统一起来。针对敌人的“大拉网”的战术,采取了相向对进、易地而站的打法。他们还善于总结经验,如在战术上,就以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总结的十六字诀为指导,结合实际,经过作战实践,总结了一套经验。 正因为有了主要领导的正确领导,才保证了挺进师在浙西南的长期行动,才完成了中央东南分局赋予挺进师的任务。

    德才兼备,方堪重任,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主要领导品德过硬,本领过硬,走前列、做示范、当标杆,敢于担当作为,就如一股清流注入团队的灵魂之中,这支团队就会向着目标同心同德、奋勇前行,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七、党建紧扣中心是“宝贵胜利”的重要优势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比,它占有统领性、先导性、基础性地位,党建工作是前提,中心工作是核心。如何正确处理好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浙西南革命斗爭中的做法给予了我们重要启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工作是军事斗争,党的建设就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展开,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合时因地的开展,军事斗争的重点发生转移,党的建设工作也相应调整。粟裕在回忆录里强调,我们分别组成了“突击队”和“牵制队”。所谓“突击队”也就是武装工作队,主要任务不是打仗,而是做发动群众的工作,开展根据地建设,实则就是党建的工作。所谓“牵制队”,就是游击队的主力部队,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广大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武装斗争,牵制、吸引、打击敌人,说到底就是中心工作。刘英也在回忆录中写:当挺进师进到闽浙边的时候,政委动用了很大的努力,号召与教育全体党员和每个红色指战员成为“党与苏维埃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正因为这一教育做得比较深入与普遍和由于全体党员与战士们的自觉,因此挺进师和浙西南的党在坚持闽浙边三年斗争中,是起了应有的努力和积极的作用。可见,党建工作是否干得好,与中心工作是否结合得好,至关重要。

    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是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心工作在哪里,党建工作就在哪里,中心工作发生转换,党建工作也发生转变。今天各项事业也要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想,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真正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合力发展、全面提升。

    注释: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版)[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06页.

    粟裕.粟裕回忆录[M].解放军出版,2007年版,第120页,第145页,第144页,第149页,第156页.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编.浙西南革命故事集[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版,第24页.

    “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浙西南革命精神学习读本[J].第221页,第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