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二三事——习仲勋

    崔雅宁

    习仲勋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对待同志,对待干部,总能够忠实地实践党的干部政策,深入群众,关系下属,虚怀若谷,知人善任,既有识人之才,又有容人之量;对待家人,他体贴入微,关怀备至,严肃而不失温柔。本文擷取习仲勋同志生前在关心群众、实事求是等生活作风方面的几个小片段,从中可以重温习仲勋同志富有魅力的人格。

    “现在才只是个开始,美好的日子在后头呢”

    在渭北山区,一个叫汪庭有的小伙子,担着一副担子,一头筐里装着破烂,一头筐里装着孩子,后面跟着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年轻媳妇,向北行走。到了新正县的地界,站岗的问清了情况,把他引到乡政府。乡主席张清益说:“你家一无所有,咱们边区正安置逃难的移民。你愿不愿意在我们这里居住?若愿意,就拨给你10亩荒地,你自己开荒种地。”

    汪挺有说:“能成,能成。可是我现在就没吃的。”张清益:“我们乡上有义仓粮,先借给你吃,等你有粮再归还。”汪挺有感激地说:“那就太好了,娃他妈,赶快给救命恩人磕头。”说着,全家都跪下了。张清益赶紧把他们拉起:“这不行,咱们边区不兴这个。关中分区书记习仲勋同志是我们这里安置难民的总指挥,叫我们为难民多做实事,帮扶到底。”汪挺有疑惑地问:“你们为啥对穷人这么好?”张清益说:“因为我们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人民政府和队伍,是为咱穷人打江山闹翻身的。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

    汪挺有这一家就这样住到了边区新正县三区三乡的一个村子里。他吃饱了肚子,每天扛着鐝头上山开荒,回家时肩头上还背着一捆柴火。有一天,他正坐在地上休息擦汗,忽听村子小学里传出一阵阵悦耳的歌声。他是个爱唱民间小调的人,心想:“边区这么好,共产党这么好,我为啥不把这些爱民事编成歌子唱呢?”他想起民间小调《绣荷包》,当地人叫绣金匾。他就用这个调子编了个歌子送给党中央和毛主席。

    这天,他费了很大的劲才编了四句话:“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他站在山上反复的唱,越唱越高兴。但是他不识字,怕一回家干活,把这几句话忘了,就直奔村子学校,给老师说明了他的来意。老师让他唱唱,他一唱老师非常高兴。就说:“你先给我们学生教会,以后每编一段,就给学生教一段,然后我给你记录整理,送给分区宣传部。”汪挺有高兴极了,他以后每天编一段,越编越多,从正月的节气直编到冬天,共十段绣金匾。过年时乡上举办军民联欢晚会,习仲勋同志也来参加了。会上汪挺有和小学生一起上台唱了绣金匾。当时习仲勋听了十分感动。他握着汪挺有的双手说:“你唱的这个歌子不但好听,而且内容太好了!我推荐你去各县乡演出,并到延安去演出,让毛主席亲耳听听。”

    汪挺有听了非常高兴:“你们把边区治理得这么好,我是打心底里热爱共产党呀!”习仲勋说:“现在才只是个开始,革命成功了我们还要建设社会主义呢,最美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敢讲真话、实话,坚持实事求是”

    1947年7月,西北野战军政委习仲勋,随军西击陇东,北收三边,征衣未洗,铠甲未卸,即被召去靖边县小河村参加中央会议,会后,毛泽东建议习仲勋回西北局抓土地改革。

    实事求是是习仲勋一以贯之的精神,他在绥德地委会议上就纠正错误的审干运动时曾说:“实事求是就是党性。”这次抓土改,他更是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1947年11月,西北局为了传达和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在所在地绥德县义和镇召开了干部大会,会议在西北局驻地对面的阳弯空地露天召开,有6400人参加,发言讲话的人比较多。一些人的发言,情绪激烈,言词偏激,有人提出坚持“贫雇农坐天下”,反对“中农路线”;对一些领导干部的批评,也有夸大事实和不实之词。加上当时《晋绥日报》刊登一些对地主“扫地出门”,“没收一切财产”,以及随意批斗、乱扣“帽子”、动辄打人的报道,还有的提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的极左口号。这种情绪和舆论无形中波及到陕甘宁边区,会后在边区子长、子洲县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混乱现象,一些村子随便没收他人财产,这些问题陆续反映到了西北局。习仲勋一方面派人下去调查,同时找一些经常下乡的同志征求意见。由于都住在薛家渠民房内,同志们也主动向习仲勋反映情况,有时太忙,就利用散步、吃饭的机会,交谈工作、互通信息。习仲勋掌握第一手资料后,经过认真思考,遂于1948年1月4日、1月20日、3月12日,连续三次向毛泽东反映情况并提出意见。

    习仲勋致毛泽东的电报中,直言不讳地提出“‘左的倾向,不要半个月就可以破坏的精光”,“这种‘左的情绪不是群众原有的,而是干部带来的”,“如一般概念进行老区土改,必犯原则错误”。

    这三次报告,反映了习仲勋遵守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敢于直言,富有远见卓识。

    “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

    习仲勋子女较多,战争年代出生的几个孩子因环境所迫,哺乳期就寄养在边区老乡家中,有的直到解放后才由组织找到,回到父母身边。习仲勋对子女的教育是慈爱而严格的,他特别注意从小事抓起培养孩子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品德,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的优越和特殊。为了节约用水,他每次洗完澡,总是把两个小儿子放进浴盆再洗,最后还要洗过衣服才将水放掉。孩子的衣服和鞋袜,也是依次“接力”,大孩子穿旧了打上补丁让小的再穿。男孩子因怕同学笑话而不愿穿姐姐的花布鞋,习仲勋便用墨水把鞋染黑让儿子穿。

    习仲勋的长子习富平是“文革”前中国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的高材生,毕业后分配到陕西户县山沟内一个国防科研单位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解放军后勤学院恢复,急需从军内外选调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富平所学专业对口,被后勤学院选中,并迅速办妥了调动手续。但就在他要启程赴京报到时,却没了消息。原来是习仲勋知道了此事,亲自出面“挡驾”。他未和儿子商量便给后勤学院领导做工作,让他们撤回了调令。他认为干部子弟应当带头在艰苦地方工作。儿子对此事想不通,认为这是正常的工作调动,不是特殊。习仲勋让陕西省委的主要领导帮助自己说服儿子:后勤学院需要科技人才,陕西同样需要科技人才,而在陕西会更好地发挥专长。不能让人说习仲勋刚恢复工作,儿子就调到了北京。这会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习仲勋的二女儿毕业于外交学院,熟悉法文。1983年,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有意接收其到光大公司工作。习仲勋听闻后,当面谢绝了王光英的好意,习仲勋说:“还是不要调她去好。你这个光大公司众目睽睽,别人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不能去”后来,他将此事告诉了女儿,女儿委屈地说:“我是外文干部, 到光大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点事情,有什么不好。”习仲勋严肃地说:“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后来,女儿到国际商报社工作,几次出国采访。习仲勋知道后,偏要女儿对出国的理由正当与否说个清楚。一次吃饭时,父女俩又因此事燃起“战火”。女儿顶撞说:“我是记者,我会外文,出国访问是工作需要,我并不是凭借什么关系出去游山玩水。”习仲勋忽地站了起来,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拍,高声喝道:“哪有这么多的工作需要?不要什么行为都加上工作的名义!”直到女儿表示今后再不争名,不图利,脚踏实地工作时,他才怒气渐消。

    “英雄一世,坎坷一生”

    齐心常说:“仲勋英雄一世,坎坷一生”。习仲勋胸怀宽广坦荡,为党的事业历尽艰辛,但他从未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1980年11月底,习仲勋调回北京后出任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特别是在协助胡耀邦同志工作期间,白天,勤政殿的工作结束后,回家还要继续接待来自各地要求落实政策的同志。由于长年养成的“当天事当天做完”的习惯,习仲勋每日都要工作到深夜。据齐心回忆,习仲勋每天不仅自己要工作到深夜,还要关心在中纪委工作的齐心同志。

    齐心回忆与习仲勋的点点滴滴,令齐心始终不能忘怀的还有习仲勋在统战方面的工作。张治中的秘书余湛邦曾撰文称张治中与习仲勋是“党与非党交往的典范”。其实,凡是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横山起义”,这是习仲勋在西北局任书记时,在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西北局执行统战方针的成果。齐心回忆:解放前后,习仲勋与张治中、邓宝珊、傅作义之间的个人情谊十分深厚。文艺界的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也都是习仲勋的好朋友,当他们的家人需要帮助时,习仲勋如果不能出面,都是齐心去帮忙。

    对于祖国的统一,习仲勋也做过努力,习仲勋借曾深受蒋家两代人信任的同学、同乡陈建中返乡探亲访友之际,希望他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尽一份力量。可见,习仲勋同志时时刻刻不忘为党、为国家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