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儿童教育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传入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一时间成为流行的话题。然而,近几年来,的确有许多有关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但是从接受美学视角下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少之又少。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从鲍姆的巨作《绿野仙踪》的陈伯吹[1]译本中选取案例进行研究,分别从译著采取的方法和词语的使用方面分析并论证接受美学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接受美学;《绿野仙踪》

中图分类号:I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7-0048-02

    0引言[1]

    《绿野仙踪》[2]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弗兰克·鲍姆创作的经典童话。故事讲述了小女孩多萝茜被龙卷风带到遥远的异乡后,图铁皮人、稻草人、胆小狮子为实现各自的愿望,结伴去找奥芝王的过程。它是鲍姆的代表作,因为这部童话,鲍姆被称为“美国儿童文学之父”。

    与许多其他经典的文学作品一样,这部作品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情节主要围绕主人公多萝茜“离家-寻路-回家”的过程展开。但因为“梦想”,也因为“信念”,整个故事结构简单,而寄寓深广,篇幅短小却蕴含无限。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113名各学科教授也一致认为,《绿野仙踪》是直接影响他们人生的作品。

    1接受美学

    接受理论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期望视野,读者的角色和地位,不确定性。期望视野是姚斯(1987)[3]提出的,是整个接受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支柱。它可以让读者回忆起以前的阅读记忆,并使读者处于某种独特的情感状态,然后唤起他们的某些期望,这些期望将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类型或特定规则得以保持或改变。具体说,“期待视野”是一种受文化条件和心理制约的审美定向,是集体意识、个人意识在作品中的综合反映。

    过去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创作品的作者更为重要,而读者只是被动接受者。但是,接受美学着眼于读者的身份,并在文学研究上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接受美学不是美学的美学研究,而是基于人们接受实践的独立理论体系。用姚斯自己的话说:“文学史是文学作品的消费史,也是消费主体的历史。”在接受美学方面,读者的地位超越了作者的地位,并成为文学作品的仲裁者。文学价值的创造者不仅包括创造主体(作者),而且包括接受主体(读者)。因为读者是文学作品的“顾客”,所以要想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以及社会功能,必须要让“顾客们”接受。

    伊瑟尔(1991)[4]主张:“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阅读时才会产生反应”。文学作品的读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指的是那些从事阅读活动的人。另一个是“观念上的读者”,与“真正的读者”相对,它不仅反映了预期结构,而且反映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的实质可能性。因此,可以把观念上的读者理解为隐在的作者,按照自己的期待视野进行创作。

    不确定性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沃尔夫冈·伊塞尔提出。它指的是文本中的空白。伊瑟尔认为,“空白”是一个与读者阅读行为同时展现的动态概念。胡开宝和胡世荣(2006)[5]也认为文学文本中存在空白,文学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示意图框架,在每个阅读过程中都充满了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完成。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接受美学与翻译实践密切相关。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翻译后的作品只有在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并能被目标读者阅读的情况下才能生存。这非常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儿童读者作为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他们的期望范围与成人读者完全不同。

    2从接受美学角度看《绿野仙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译作中有多处通过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体现接受美学的观念,此文章摘取了几处进行简要分析。

    (1)分译法。通过对英文中的长句进行拆译,可以让中文更地道,易于读者理解。

    例1:Dorothy lived in the middle of the great Kansas grasslands, with Uncle Henry, who was a farmer, and Aunt Em, who was the farmers wife.

    多萝茜和亨利叔叔、爱姆婶婶,住在堪萨斯州大草原的中部。叔叔是个农人,婶婶是他的妻子。

    原文是并列复合句,with连接,汉语拆成两句话,把亨利叔叔和爱姆婶婶的身份分开解释了。“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安排语序和使用助词来表达的”。(连淑能:2010)[6]如果按照原文顺序来翻译,则句子过长。因此译者采用分译法有利于儿童的理解和阅读。

    例2:He is more powerful than all the rest of us together. He lives in the City of Emeralds.

    我们四个女巫的法力加在一起,也没有他一个人的力量强大。

    原文是一个复杂句,如果按照原文顺序来译的话,就是“他比我们所有人的力量加起来还要大。”但是这样会让小读者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毕竟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译者很聪明的将其拆分成两个小句,这样就比原来的翻译方法更加容易理解了。因此,也更加符合儿童的期待心理。

    (2)增译法。

    例3:There were no other rooms, but there was a small hole dug in the ground.屋子里沒有阁楼,也没有地下室——只有那么一个小洞。

    rooms本身只有房间的意思,但这里增加了阁楼和地下室,让原文思更加明确,不是没有普通地面上的房间,而是没有与地下洞相匹配的其他房间。

    (3)重复法。汉语中喜欢用重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式看起来也更加对称。

    例4:Toto did not like it. He ran about the room, now here, now there.

    托托可不喜欢这样,它满屋子横冲直撞,一会儿跑到这里,一会儿钻到那里。

    “一会儿……,一会儿……”,这样的翻译让小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易于理解。同时也贴合儿童的日常生活。

    例5:The Munchkins and the Witch first looked at one another, and then at Dorothy, and then shook their heads.

    女巫和芒奇金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最后抱歉地朝多萝茜摇了摇头。

    “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这里的翻译并不是直接说互相看着对方,而是采用了同样的句式来重复进行翻译,这样一来,让句式变得较简单容易理解,符合小读者的期待心理。

    (4)正说反译法。

    例6:Dorothy was an innocent, harmless little girl,and she had never killed anything in all her life.

    多萝茜只不过是一个不大懂事的小女孩,从小到大可从未杀过什么人。

    这里“innocent”“harmless”都是形容多萝茜性格的,但是译者并未直接将其翻译成“天真的,无害的”,而是采用了正说反译的方法,合译成了“不大懂事的”,这样一来,既符合汉语的说话习惯,让小读者轻松易读,而且更加形象地表现出了多萝茜的性格特点。

    (5)巧用动词。

    例7:Aunt Em, very frightened, threw open the door in the floor and climbed down the ladder into the small, dark hole.

    爱姆婶婶害怕极了,推开地板上的活动门,惊慌地顺着梯子,钻进了黑黑的地洞。

    三个动词的使用十分贴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害怕极了”这种表达既能表现出婶婶十分害怕的样子,同时也能让小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黑黑的”叠词的使用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也让小孩子有时间去思考和理解原文的内容。这里形容词和动词翻译的十分巧妙。

    例8:The house shook so hard that she fell over and sat down suddenly upon the floor.

    屋子剧烈晃动起来,“扑通”一声,多萝茜站立不稳,摔倒在地板上。

    扑通是一个拟声词,在这里译者加入这个词无疑是一个亮点,一下子把小读者带入到了书本里,读起来趣意盎然。

    3总结

    总之,虽然接受美学中以读者地位为主,但是也要兼顾译者和作者,否则容易引起译作和原作之间的不平衡。另外,为保证文学作品能够有效地为大众所接受,应该从不同的层面应用翻译策略。当然,不仅儿童文学可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也同样可以。

    参考文献

[1]Chen, B. C.[陈伯吹].绿野仙踪[M].长春:长春出版社,照2009.

[2]Baum, L. F. [莱曼·弗·鲍姆],绿野仙踪[M].陈伯吹,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3] [德]H·R·姚斯、[美]R·C·霍拉姆: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4] [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胡开宝,胡世荣.论接受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解释力[J].中国翻译,2006,27(3):10-14.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責编:王锦)

    作者简介:席志芳(1997—),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