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长角色理解的偏差及其矫正

    钟蔚 杨勇

    [摘? ?要]在班级管理中,一些教师、家长和学生对班长这一角色的理解存在偏差。如把学习成绩作为选拔班长的唯一标准,对班长赋予过高期望,对班长的主要职责认识不清等。究其原因,在于受到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及班干部观念教育的缺乏等。为此,要从观念、选拔机制和培养机制上纠正对小学班长角色理解的偏差。

    [关键词]小学班长;角色理解;偏差;矫正

    班长制度是班级管理中的微观领导制度,随着班级的产生而发展。在我国,班长是学校里学生自治组织的领导核心,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主要帮手、学生群体的榜样,受到师生的普遍重视。然而小学生心理不成熟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班长这一角色的特殊性。通过文献著作、影像新闻等资料了解到:现阶段小学教育中的不同角色(如班主任、小学生、班长、学生家长等)对于“班长”的选拔方式及角色理解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与定位。

    一、各主体对小学班长角色理解的偏差

    在戏曲艺术中,角色指的是演员在舞台上创造的艺术形象。在社会心理学中, 角色指单个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 主要探讨角色的理解、角色的学习和角色的期待等内容[1]。“角色理解”也被称为“角色领悟”,指个体或他人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理解。在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对于“班长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这一问题,各主体的理解存在以下偏差。

    1.班主任:选拔班长唯“绩”是“举”

    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大部分班主任选拔班长时会以学习成绩作为首要标准。众多班主任认为“要想当班长,首先得学习成绩好”,这说明班主任没有打破选拔班长唯“成绩”是“举”的观念,对于其他成绩欠佳的学生来说,当班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样,班长人选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即使是民主投票选拔班长,也只是“霍布森”选择,即在有限范围内的选择,难以保证选择最优化。当然,班长作为最受关注的班级干部,成绩好也有一定的榜样作用,但仅注重成绩却非益事。

    2.家长:对孩子当班长赋予过高期望

    班长通常在评奖评优方面有更多优势,平时更易受到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关注,有更多锻炼自身组织管理能力的机会。在视频《请投我一票》中,三位班长候选人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当上班长,无所不用其极:发贺卡、表演节目、带全班学生免费去游乐场玩耍等。从众多“优秀”班长竞选稿中发现,有的稿子非常具有煽动性,且带有官方腔调,大多投班主任所好,不禁让人对竞选稿的真实作者产生质疑。父母干涉班长选举,是因为他们对于孩子当班长可能带来的好处有更清晰的认识。孩子当班长,家长有面子。在众多家长心中,班长等同于特权,班上的好事儿肯定先轮到班长。因此,家长不愿放过让孩子当班长的机会。

    3.学生:对班长的主要职责认识不清

    小学生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受到班主任、家长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对班长角色的理解也易产生偏差。如大多数学生认为班长是帮教师做事的,也有学生认为班长是负责管纪律的,很少有学生认为班长是为同学服务的。此外,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希望当班长,但当班长的动机却有问题。有的学生表示当班长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有的当班长是为了获得校园币,把班长职位当做了牟利的工具。

    4.班长:对自身角色理解片面

    调查发现,大多数班长对自我的定位是“教师的小帮手”“同学们的好榜样”,认为当上班长后,有权力管理其他同学,可以得到班主任、教师和家长的称赞,可以证明自己比其他同学优秀。实际上,很多被选上班长的学生在竞选阶段也缺乏内部动机,缺乏对自我体验的关注,缺乏对自我需求的认知,并给自己增添了很多压力。如为了不辜负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在学习成绩和个人表现上过分苛求自己,尤其是在没有得到恰当引导的情况下,更容易忽视个人能力与品格的修炼。人的自知、自明,是个体成长中不可缺失的力量,唤醒学生小干部的成长自觉是班级建设改革的关键。

    二、各主体对班长角色理解产生偏差的原因

    符号互动论认为,每个角色首要的问题都是要清楚自己在一定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定位,明确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结点上的角色的规范和期待,只有这样,才能夠把相应的社会角色扮演好[2]。各主体对小学班长角色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对这一角色的期望,进而影响班长的角色行为,最终影响班级管理和学生成长。各主体对小学班长角色理解产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晕轮效应”的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指个体在人际知觉中,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产生印象后,会据此推测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评价常常会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如经常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也不会差,忽视了他们的缺点。

    2.“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也成了众多学子的人生抱负。当代社会中,“以官为尊”的价值观依旧深入人心。班长作为班集体中的“大官儿”,自然会受到家长的高度重视。因此就出现了一些在家长浓厚的“官本位”思想指导下的班长竞选材料,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反而向孩子灌输了权利意识。另外,有些学生缺乏主见,完全是在父母的坚持下才参加竞选。

    3.缺乏正确的班干部观念教育

    很多小学生不能准确定位班长的职责,普遍认为班干部有特权,忽视了其服务职责。班主任也鲜少对学生进行班干部观念的教育,有的班主任对于班长的职责和班长应具有的特质认识不清,简单地认为班长就是自己的小助手,安排谁做班长就体现了自己对该生的器重。

    三、如何矫正各主体对班长角色理解的偏差

    对小学班长角色理解的偏差是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班长角色的错误理解不利于班长和班级中其他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班级的管理。班主任可从以下方面纠正以上偏差。

    1.更新观念

    在观念上,应抛弃选拔班长唯“绩”是“举”的标准,强调班长的服务职能。一是班主任应该以多元视角看待学生,并树立班长人选的多元标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提醒家长放手,让孩子自主决定是否要当班长,而不是把自己的期望或认识附加在孩子身上。家长在放手的同时也要在思想上引导孩子塑造良好品德,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权利意识。三是引导学生加强对班长角色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对班长的工作既有支持也有监督。学生对班长的认同程度越高,班长对自身的职责就越清晰,比如维护课堂纪律、为同学服务、协助班主任工作等。如果学生的认同程度较低,就会削弱班长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不利于班长的自我角色定位,也不利于班级管理。四是引导班长自身树立服务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要使班长认识到,当班长不是为了满足父母期望,也不是为了高高在上,而是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服务师生。

    2.民主选拔班长

    班主任在选拔班长时,应注意选拔的原则、标准和方式。一是注重选拔的公平性。为了让更多学生能够当班长,有些班主任采用了“班长轮换制”“值周班长制”。但也有些教师担心“轮流执政”会削弱班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影响班级建设。为防止这种状况的发生,可采用相对稳定和短期轮换相结合的办法,如定期开展评议会,对班长的表现进行考核,并允许其他同学参与竞选。二是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班长这一职位,鼓励学生参与班长竞选,特别是对于平时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要使他们也能得到锻炼的机会。

    选拔和培养班长,要求班主任具备科学的“学生干部观”,站在育人的高度看待班长角色。要认识到,培养班长的目的不只是分担工作压力,也是在培养未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班主任应对学生进行班干部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效率意识。

    3.重视对班长的培养和引导

    确定班长人选后,还要对班长的角色和工作进行培养和引导。一是要让班长明确自己的基本职责,知道如何处理班级中的突发事件和不良现象,鼓励班长和其他班干部合作沟通,针对班长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启发班长改进工作方式。二是帮助班长掌握为学生做表率或维持纪律的方法,可以全班师生一起制定班规,倡导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引导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三是要给予班长足够的信任,赋予班长一定的自主权,放手让班长组织策划班级活动,倾听班长的心声,接受班长的建议,培养和发挥班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班长角色的确认,意味着班级正式组织结构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班长在某种程度上要发挥“工具性角色”[3]的作用。但是班主任和教师不应一味“使用”班长,而是要把班长作为教师的小助手和“发言人”,使他们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成长。设置学生干部的目的不仅在于服务师生,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即让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得到成长。

    总之,对学生来说,当班长是一个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过程,成人是目的,成事是手段。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教师要改变只见“事”不见“人”、只“用”人不“成”人的不当定位,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齊世泽.角色理论:一个亟待拓展的哲学空间[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4):115-120.

    [2]任志峰.角色理论及其对集体行为者的可行性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122-127.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1.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