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石化报》要闻版编辑的“社会性”眼界

    于莹

    摘要:《中国石化报》作为中国石化党组主管的党报党刊,拥有为党组发声的宣传属性,而作为一份石油石化行业的权威报纸,又包含了传递行业动态的新闻职责。要闻版作为其版面的標杆和精华,其突出特征就是宣传属性和新闻属性的统一。要把这一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要求编辑具备“社会性”眼界,讲述石化好故事,传播石化好声音。

    关键词:《中国石化报》;要闻版编辑;“社会性”眼界

    《中国石化报》要闻版作为报纸的“脸面”和阅读的“起点”,更加注重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始终在对外展现中注重宣传属性和新闻属性的统一。

    要闻版的“守正创新”既要坚守政治性,又要激活新闻性,中间的催化剂就是“社会性”,成为连接报纸宣传属性和新闻属性的中间纽带。要闻版关注石化员工热盼的大事、实事,找好“上”“下”的融合点,既满足了宣传属性和新闻属性,又将“社会性”囊括了进去。

    (一)涵养政治素质,将报道与国家改革发展相结合

    “社会性”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闻版编辑不断涵养政治素质,紧贴国家大政方针、挖掘新闻的社会价值,使报道与国家改革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

    笔者大胆将《中国自主研发生物航煤 首次跨洋飞行圆满成功》一文放置报眼,图文并茂展示了中国石化在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探索生物质燃料技术应用方面的努力和实践。报道发布后,新华网等全国上百家知名网站转载,央视等多家电视台进行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生物航煤的成功使用引起广大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及市民的持续关注。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此话题,为“地沟油”安全使用、不上餐桌,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二)明晰新闻担当,将报道与动情点相结合

    “社会性”要找寻工作和生活中的动情点。要闻版编辑通过搜集、筛选、加工,运用“社会性”眼界将新闻融入感动点、动情点,赢得良好的群众口碑。

    笔者制作的专题《暴雨中的坚守与温暖》,打破传统组图、组稿、消息记述的报道形式,而是以新闻故事的表现形式,将石化员工在雨中一幕幕奋斗的场景再现,让具体行动更加有温度,更贴近民心。同时,配合数字化标题,抢抓读者眼球。为做到“真感动”,更准确地展现中国石化的社会责任,笔者一家一家电话沟通作者,挖掘暴雨员工在保障生产、服务社会等方面所做的感动点,与作者一同完成《未接听的18个电话》等7则故事,其中涌现的新闻点连编辑都不禁泪目。在此过程中,编辑感受到唯有人与社会的结合,才能有感人的故事。

    (三)充实人文关怀,将报道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企业文化的内在感染力正是“社会性”所需要的,编辑要运用“社会性”眼界“布局”具有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底蕴的“磁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落地企业文化,有利于将优秀企业文化对内落地生根、对外广泛传播。

    笔者曾将《救助被挟持母女 加油员变“网红”》的新闻故事放在头版,在刊登之前,这个故事占据了杭州当地社会新闻,引起极大社会反响,而后人民日报官微、腾讯新闻纷纷转载。三天内,仅中国石化官方抖音点击量就超2000万,点赞92余万;人民日报官微点击842万人次。笔者之所以将故事放在头版,背后的考量既是权威展示中国石化加油站的企业文化,也是播撒社会“正能量”,传递正义永远在场的社会声音。

    一是照搬行业新闻,造成同质化现象。编辑有照搬行业新闻的现象,造成同质化,特别是在报眼位置,缺乏可读性。

    二是“石化温度”的丧失。“社会性”眼界让石化新闻注入了社会活力,但把握不当就会造成“石化温度”的丧失,反而削弱“社会性”,弱化了照片所要表达的石化情感和内在石化元素。三是为找寻社会性而缺乏深度。如笔者曾构思“河南油田打造‘桐柏山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标题,出发点是为了兼顾社会性,结合文章内容却让读者有为该品牌矿泉水做广告的嫌疑,违背了宣传石油精神的初衷。

    编辑的“社会性”眼界不是刻意去挖掘“社会性”,也不是增加或放大新闻的“社会性”,更不能有每个新闻会有内涵丰富“社会性”的心理暗示,而是要通过编辑的布局和优化,把新闻本身具有的“社会性”彰显出来,使得石化行业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与新时代的脚步一致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石化报》作为党报的政治敏感性、作为石油石化行业报的社会影响力、作为企业报的员工美誉度。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