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杨曰鑫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政策体制背景下,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全面分析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节省经营管理投资成本。

    固定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涉及固定资产采购、分配、折旧与废气处理等多个环节。下文将论述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资产管理的影响,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相应的整改处理措施,以期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影响

    其一,增加分类标准,使资产管理更加系统性、标准性与规范性。例如,在以往的政府会计制度中,资产管理并未充分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性质与基本职能,单纯体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方面。而新政府会计制度,则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工程以及公益性物资储备等内容,进一步提升了资产管理的实效性。

    其二,加大了资产管理力度。通过明确资产核算标准,完善资产清查流程,增加资产清检频率等一系列途径,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系统性、合理性与规范性的指导。

    其三,改进资产管理方式。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固定资产的实际用途角度出发实行核算管理,加大融资渠道审查力度,确保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和透明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资管理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一)固定資产管理意识淡薄

    国家财政部于2006年正式颁布并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该项规章条例明确指出,行政事业单位要对占用的国有资产,以及自身持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确保账实相符,以免国有资产违规占用与固定资产过量闲置。然而,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情况。具体体现在未能客观考虑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造成的资产浪费与成本损耗问题,未能按照国家规定对固定资产实行定期清查盘点。此外,即便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清点,但管理模式粗放化,清点工作流于形式,整体管理工作失去实际价值。

    (二) 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核查清理历史存量固定资产时,都会发现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问题。而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原因包括如下两方面:其一,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采购时,未能及时建立档案,导致入账固定资产仅体现在会计记录中,没有对应的原始会计凭证;其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手续不完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处理进度与账务处理进度不对称,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三)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自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各级行政机构不断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然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能严格遵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开展工作,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界限模糊化。一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采购时存在极大的盲从性和随意性,出现资产过剩闲置、重复购买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使得专项工作秩序混乱。例如,未能及时对固定资产配置情况进行登记,导致库存量与使用量不明确。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也使得专项工作无章可循,加大了出现损公肥私、非法乱纪行为的概率。

    (四) 固定资产运作效率较低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资金以专项财政拨款为主,再加上财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极大的弱化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意识,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率。再者,行政事业单位未编制完善的固定资产采购规划方案,存在盲从性和随意性,大量固定资产过剩闲置,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与资金损耗。

    (五)固定资产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都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信息交互不畅,交接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资产采购延误、资产报废处理不及时、资产报废登记滞后,且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与此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并未给予兼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一定的权限,财务人员无法监督固定资产配置使用情况,固定资产配置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实际效能。

    (六) 固定资产管理人才匮乏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更加复杂化,核算对象更加多样化,而这也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然而,通过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走访可知,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业务素质偏低,且职业道德素养匮乏,无法满足新体制下的岗位要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甚至未能对新入职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也未能积极组织现有财务会计人员系统性培训,整体财务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偏低。

    (七)内部控制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内部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是由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实行兼项管理。而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管理要求与管理方法了解不透彻,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效果不够理想;其二,内控程序混乱。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固定资产明细账登记不及时、不完整的情况,使得会计凭证内容无法如实反馈固定资产实物情况。

    三、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一)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具体措施如下所述:其一,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将固定资产运行效率作为衡量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并将固定资产运行效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确保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及个人身上,推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转;其二,组建独立的固定资产评估小组,对固定资产从采购到报废处理的整个流程予以全方位动态化监管,避免出现固定资产闲置或过度浪费的问题。

    (二)加大固定资产采购、配置与报废管理力度

    结合上文内容可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原因之一是固定资产采购或报废处理时,未能及时创建台账。归根究底,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对此,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对固定资产采购、分配与报废处理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需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采购需求,且严格遵照预算方案编制固定资产采购计划。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督促各部门的信息交互与协作互助。例如,固定资产报废处理负责人要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督促其严格遵照规定流程进行处理,并在报废处理完毕后,及时登记入账。

    (三) 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尽管新政府会计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标准条例,但各级行政机构也要客觀考量自身的发展概况。各行政事业单位需结合实际情况,创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能够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依据,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避免固定资产过剩闲置与过度浪费等问题,充分发挥管理工作的优势效能。

    (四)增大固定资产配置使用率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全面且客观的分析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偏低的根本原因。针对固定资产性能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问题,在申请预算前,对固定资产类别实行可行性论证;针对固定资产仅限于部分特定项目使用的问题,建立完善且灵活的固定资产调配机制,做好固定资产的整合应用,提升固定资产使用率。例如,创建固定资产共享服务平台,将过剩闲置的固定资产分配给其它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五)加强固定资产监督管理

    科学合理的监管模式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固定资产监管工作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保证资产完整性与安全性两方面。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加强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必须践行如下两方面路径:

    其一,保证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独立性。各级行政机构应设置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会计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其二,各级行政机构要定期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会计人员开展固定资产盘点清算工作,避免出现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

    (六)加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训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会计人员培训工作,编制完整可行的培训方案,确保其快速适应新政府会计制度。同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引入多元化信息技术,做好固定资产采购、配置与报废处理等工作。构建完整的数据库,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进而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七)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内控制度

    在新时期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应秉承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具体践行路径如下所述:其一,优化固定资产组织架构。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基本原则,设置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打破由财务部门兼项管理的不利局面。同时,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分划,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效果。

    其二,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内控度。以内控制度为支撑,做好固定资产采购、调配与管理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合理性、标准性与规范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深化落实,各级行政结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全面且客观分析固定资产管理环节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构建完善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加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此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优化综合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作者单位:博兴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