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理”“练” 提高复习课效率

    冯玉敏

    摘 要:数学复习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和“练”是复习课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理”,可以帮助学生疏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练”,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同时“练”要有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能力都得到相应发展。

    关键词:复习课; 效率;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5-067-001

    复习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复习课难上”又是许多数学老师发出的感叹。复习课与新授课相比,往往缺乏新意,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陷入“做题,讲题,再做题”的怪圈,这样的复习,学生常常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大大降低复习效率。一节高品质的复习课,不仅要温故知新,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更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如何设计出高效的复习课,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理——自主梳理,建构网络

    知识的回顾和梳理是复习课的一个基本环节,目的就是将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连接,整合,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在复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经历自主整理的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根据复习内容制定复习提纲,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再通过小组交流、教师点拨,从而把个别的、零散的知识串成知识网络。比如: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课中,课的伊始,教师这样设计: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对“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课件展示预学单(课前学生根据提纲已进行自主整理),生根据预学单进行汇报:

    问题1:我们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问题?(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问题2: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整理本单元的知识?

    生1:用表格的方法整理。 生2:用图形的方法整理。生3:用条目式的方法整理。

    问题3:用你喜欢的方式把本单元知识整理出来

    出示要求:四人一小组按1-4号进行交流,比比,看谁整理得更全面、更漂亮。

    学生上台汇报,其余学生补充,教师及时点拨,形成知识网络。预学单的设计,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有目的地整理。学生上台汇报自主整理的知识点时,不同方法的展示,充分体现了整理方法的多样性。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类,充分使学生意识到本单元的知识点虽然杂而乱,但各个知识点之间又是紧密相连,都是围绕“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三大块展开的,在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了知识网络图。学生经过这样一番整理,不仅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零散知识搭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更使自己的自主整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练——变式训练,提升技能

    周玉仁教授指出:“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但要有个度。”复习课练习的特点与新授课不同,应换个角度,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练习是复习课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教师设计复习课的练习不仅要兼顾所有知识,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多样性,比如:同类型知识系统练习,易混淆知识对比练习,易错知识反复练习,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比如: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课中,教者设计了这样层次多变的练习:

    第一层次:学校有三块长方形花圃,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吗?

    任何时候、任何班级,在新授完知识以后,学生都会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有些学生喜欢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而对于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却是似懂非懂,所以,当这些基本题型一旦发生变化时,有些学生就会表现出“摸不着头脑”、毫无头绪的状态。这道变式题的设计,避免了学生机械重复的模仿,同时也能考察出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运用。通过这题的训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更能为部分存在困惑的学生点亮一盏明灯,从而使他们在后续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更能得心应手。

    第二层次:建一块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5米。如果这块菜地一面靠墙,需要多长的篱笆就能把菜地围起来?

    (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与方法,生汇报)

    教师接着出示变式题:建一块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5米。如果这块菜地一面靠墙,至少需要多长的篱笆就能把菜地围起来?学生解决第一道题时,需要考虑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墙作一条长,一种是墙作一条宽,通过这道题的训练,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紧接着教师挖掘了教材中的开放因素,恰当的变更问题情境和改变思维角度,设计了题组变式练习,学生在解决变式题时,根据第一题的经验,不难发现只要将墙作为一条长,那么所用到篱笆长度就是最少的。这道变式题较第一道题有了一定提升,但是又没有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无论学困生还是中等生都能各有所获,同时也充分照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促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灵活、开放。

    第三层次:(1)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學生自主探索过程与方法,生汇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活动是数学学科的特征,任何数学教学活动都不能缺少思维活动,复习课同样不例外。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解决第(1)题时,学生需要弄明白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只能以原来长方形的宽为边长,通过计算不难发现周长的变化,在经历了第(1)小题的探索过程,学生对切割问题中,长方形周长的变化有了感性认识,此时再探索第(2)道综合题,发现剪去一个小长方形后,周长变化其实是多样化的,整个探索过程学生不仅有理可循,而且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