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德树人 促进品质养成

    [摘? ?要]立德树人,强调学校教育要德育为先,通过教育活动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聋校的数学教学中,应挖掘其中立德树人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在数学活动中养成“真”的品质、在数学资源中养成“善”的品质、在数学方法中养成“美”的品质,落实立德树人促进聋校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品质养成;聋校;数学

    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人以德立,邦以德兴。立德,传承于中华民族的源远历史;树人,着眼于为国家建设培育人才。立德树人,强调学校教育要德育为先,通过教育活动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一、基于聋校数学教学的立德树人的内涵和价值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在学科教学中立德树人,将学科教学与品质养成相结合,一直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以聋校数学教学为例,《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标)中提出,数学课程“为聋生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社会环境和更好地生活、工作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教师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入手。

    然而,纵观现阶段聋校数学教学,教师虽然具备了立德树人的意识,但在操作层面却存在偏差,具体表现在“立什么德”和“怎么立德”两方面。这两方面的不确定,导致课堂教学中智育和德育若即若离。对此,笔者认为,学科教学中聚焦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品质的养成,可在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等方面求“真”、求“善”、求“美”。

    二、基于聋校数学教学的立德树人的策略和方法

    1.在数学活动中养成“真”的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公民具有“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就是做人要求真务实,做事要实事求是。数学学科具有理性、严谨、规范的特点,可成为引导学生“求真”的重要载体。

    一是教学渗透辩证唯物观念。“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与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种辩证观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看待事物的主要方式。聋校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渗透辩证唯物观念,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生活和学习中的磨难和挑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学习也许是痛苦的,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师生们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另类思路,对社会发展进行了新的思考。再比如,在教学反函数知识点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逐渐感知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像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一样,矛盾又统一,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它。

    二是进行有规则的说理。聋生的数学课标降低了“证明”的要求,更注重对聋生说理能力的培养。说理,即要基于事实说出道理,也就是要有规则地说明结论。比如,利用“边边边”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笔者首先带领全体学生梳理条件,找出相等的对应边,然后根据“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出三角形全等。接着带领部分或个别学生再说一遍,再让学生之间互相说、小组之间互相说,最后学生独立说。教师示范,学生参与,一题多说,不断强化因果关系,培养聋生规则意识。

    三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数学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数学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设计遵循知识发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比如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通过引入、归纳、辨析和应用等活动,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从中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领悟知识的本质。再如,在教学“周期现象”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利用多媒体和手势模拟展示钱塘江浪潮,将抽象的周期性直观化;归纳浪潮特点,发现“隔一段时间重复”的特点,提炼周期现象的定义;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分析周期现象,强化数学问题一般化的方法;重回钱塘江浪潮模型,用数学知识理解生活问题。整堂课围绕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用数学分析实际问题这一“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主线,让学生透过周期现象看到数学概念的本质。

    此外,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学会从认知矛盾处辨析知识缘由等也是“求真”品质养成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多一些“求真”,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真学习、学真知的好習惯,也为学生客观认识世界和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2.在数学资源中养成“善”的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公民具有“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从古至今,善是衡量人性的一把标尺。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知识学习应该教会学生明辩善恶。数学教学资源中蕴含着大量有关“善”的资源,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识善”“辨善”“求善”。

    一是启发社会公德心。社会公德包括爱护环境、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等内容。教学“统计与分析”时,笔者指导学生统计家庭里垃圾分类的情况,对照分类标准,向家里人做好分类宣传。学生担任“环保小卫士”,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教学“幂函数”时,笔者引入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模型,引导学生科学看待疫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此外,随着课堂里多重残疾生源的增加,教学常常需要借助学生之间同伴互助进行分层教学。学生之间同伴互助,即将单一听障学生与多重残疾学生组成学习对子,由听障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帮助多重生。听障生从被关爱者转变为关爱者,自我价值得到认同,更能体会助人为乐的真谛。

    二是引发人情同理心。数学不仅有冰冷的数字和符号,还有温暖的人情关怀。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笔者创设了父亲和孩子年龄差的情境。通过计算和比较,学生意识到,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父母在逐渐变老,从而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教学完“认识人民币”后,笔者开展了一次“为家人做一顿饭”的数学活动。每个学生拿到定额人民币之后,先想一想家里人的口味,再到模拟超市购买食品,最后制作饭菜并汇报。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不仅仅是人民币的换算和使用,更是凸显了学生对家人的反哺之情。

    三是激发生活正能量。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说,想成为优秀的人,必须有努力不懈的意志。因此,激发聋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聋生数学学习信心,对聋生学好数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同行建议,总结出以下两个方法。一是利用榜样示范和直观对比法激励学生。如适时介绍数学名人的求学或研究之路,激励学生努力上进。二是改进教学方式,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如开展主题情境探究教学,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或组织学生自编自创手语数学儿歌,利用形象生动的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重难点。

    此外,还可以在数學教学中引入先辈们伟大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尝试指导学生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教师们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把握教学契机,提升教育立意,促进聋生积极品质养成。

    3.在数学方法中养成“美”的品质

    华罗庚教授说过:“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数学教师可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美与生活美相互映照,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中掌握处理生活问题的妙招。

    一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转化法。尽管数学题目千变万化,但解题方法和思路都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例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要教会学生通过“消元”的方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再如,求任意四边形的面积时,没有固定公式可以套用,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作辅助线,将任意四边形分割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已知的规则图形来解决问题。通过数学教学不断渗透转化法,最终使其内化成为学生的世界观,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周围的人和事。

    二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迁移法。迁移法,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是负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知新”等是常见的正迁移法。数学课标指出,聋校教师要“使聋生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在数学课堂中促进正迁移,能够训练聋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其感受迁移创造的丰富体验。发散和创新思维不仅是聋人解决日常生活中大量问题的基础,而且是帮助他们职业发展的有力工具。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类比、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引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等方法,促进教学中的正迁移。

    数学方法除了上述转化法和迁移法之外,还有分类法、类比法等。教师要让聋生充分认识这些方法,然后在仿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这些方法。而在知识之外,聋生们感受到的则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以及对做人的引导。

    三、总结和反思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除了立学德,还要立师德。教师是学科教学的主导者,也是德育活动的倡导者。教师的德行会深刻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所以,立德树人的前提一定是教师要有“德”。那么,教师应有什么“德”?笔者认为,就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一名“四有好教师”应是每一位人民教师的追求。

    学科教学聚焦立德树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艰巨又复杂的任务。聋校数学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多地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活动中,立足学生本位,关注我国国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姚力宁)

    作者简介:雷丽,江苏省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E-mail:369725303@qq.com(江苏扬州,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