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玩瓯塑课程 地接海洋灵气

    臧乐乐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东屏中心小学从课改的实际背景出发,以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式为切入点,对瓯塑渔民画课程的开发进行探索研究,希望既能有效传承非遗文化,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瓯塑;渔民画;美术素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重点任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保护传承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浙江省温州市的瓯塑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彩色浮雕,是温州独有的民间工艺美术。2008年6月,瓯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85。然而,因工艺难度较大,传承人较少,瓯塑在温州当地也鲜为人知,亟需为更多人所了解。因此,温州市洞头区东屏中心小学以传承瓯塑为出发点,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了瓯塑拓展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指南针:厘清内容,找准方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程内容就是课程实施的指南针,需要细致地规划,有目的地实施。课程以与儿童画技法相近的渔民画作为瓯塑表现的对象,降低了对瓯塑技法的要求,更适合学生创作。而且与儿童画相比,渔民画的构图与造型更适合瓯塑技法。

    1.加一加:了解嫁接半创作

    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运用半创作方式呈现第一批瓯塑渔民画作品。学生从基础瓯塑材料、瓯塑技法、渔民画知识的学习开始,逐渐到结合渔民画,运用半创作的方式呈现作品(见图1)。学生将以洞头本土渔民画为范本,学习渔民画的构图,运用瓯塑材料来表现渔民画,同时巧用生活中的物品(如盘子、贝壳、光盘等)来做瓯塑渔民画的载体,利用瓯塑捏、贴、压等基础手法来做有生活味道的瓯塑渔民画(见图2)。这一阶段降低了造型方面的难度,让学生更专注地练习瓯塑技法,为后续的创作奠定技法基本功。

    2.整一整:故事整合四格画

    这一阶段要提高画面的故事性、趣味性,主要以《洞头海洋故事》为蓝本,再用瓯塑的形式来表现具有海味的四格连画(见图3)。这种创作增强了画面的故事性,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2]”对家乡多角度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建构对家乡的认知,产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创一创:特色提升创造力

    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当地旅游景点元素融入瓯塑渔民画,尝试开发特色旅游文创产品,创新瓯塑渔民画的创作内容。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可以从方便携带、地方风情以及独特性这三方面入手,来选择合适的创作形式,如具有海味的“瓯塑扇贝挂件”(见图4)、轻便海洋风的“瓯塑日式风铃”(见图5)以及瓯塑钥匙扣、个性项链(见图6)等。创作形式的多样化,激发了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操作欲望,也有助于课程的创新发展。“生活即情境”,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学以致用,从而获得成就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实践探索中,笔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单元梳理与归类重组,如表1所示。这些课程内容的设定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在习得了第一、二单元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創作;而在经过了对家乡文献的了解之后,才能进一步创作出具有家乡特色的瓯塑渔民画作品。

    二、课程魔法棒:探寻模式,

    以生为本

    瓯塑渔民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1.我来说:范作展示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3至6年级学生对外界充满兴趣,并容易接受新事物。基于此,教师在教学第二单元“走进瓯塑”一课时,首先拿着一个纸箱(里面装着两个瓯塑渔民画盘子摆件),让小组轮流摸一摸、看一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然后,让小组围绕“请你说说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这些发言会让其他学生的思维也受到启发,使范作展示更有效,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我来赏:思维拓展

    名作欣赏的目的是提高个人审美与艺术修养,同时也拓展创作思维。在明晰了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同类题材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国画、油画、渔民画、版画等)的名家范作,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怎么创作。例如教学第四单元的“海洋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创作之挂件(虾)”一课时,就有很多摄影作品可供参考,也有各种简笔画、写实油画以及齐白石先生栩栩如生的国画作品可供借鉴。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学生的创作更加多样化、个性化。

    3.我想做:明确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课堂任务是教学目标的载体。例如教学第四单元的“海洋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创作之扇贝挂件”一课时,在开始操作任务之前,教师请各小组根据课程教本初稿来明晰步骤,并提出“对于今天的任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促使被动学习的学生主动思考,并让其他学生帮助解答,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4.我来创:构思创作

    美国约翰·W.桑特洛克在《儿童发展》一书中提到,10至12岁的儿童已经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相似的操作技巧[3]。因此,学生能够运用双手进行包括揉、搓、切、盘等较为精细的瓯塑技巧。但技能的学习掌握需要经历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所以这一环节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课堂活动。

    由于瓯塑是一种彩色浮雕,所以小组成员有必要互相检查色彩搭配的合理性。又由于瓯塑材料具有一定的粘性,小学生使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有些细节需要鼓励学生们互帮互助,一起完成。为此,笔者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模式,以4人为一组,每组包括新成员1名、管理能力强者1人(担任组长)、技能优秀者1人(担任副组长)、技能中等者1人,各小组均以相同的人员要素构成,组内要做好“带新人”的职责。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笔者在课堂上采取“游戏暂停”“木头人定桩”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如降低分贝)。在学生们构思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纠错、指导。对于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进行讲解示范。

    5.我来评:展示评价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进步缓慢。经过多次的教学反思之后,笔者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日常教学中存在重展示而轻评价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这些学生存在的困难,由此导致其进步缓慢。为此,除了自评以外,笔者还采用小组内互评并帮忙改进的方式,最后以改进最有效的一组获胜,成员各积1分,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这种方式以组内讨论为主,有量化的目标,使得评价更具实用价值,同时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6.我分享:课外拓展

    学生可以与本社团同学分享课堂习得,与班级同学分享在瓯塑社团的收获,与家长分享瓯塑知识,也可以将瓯塑介绍给社团外的同学……社团学习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在主动与他人分享社团收获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发展的内驱力。

    三、结语

    总之,学校融合本土非遗文化与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瓯塑渔民画课程,注重以学生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也促使学生更加了解本土文化,越来越喜欢探究本土文化,并且为本土文化感到自豪。

    参考文献

    [1][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先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美]约翰·W.桑特洛克.儿童发展[M].桑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