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角色扮演防范校园欺凌

    瞿春红

    〔摘要〕校园欺凌通常是长期而隐秘的,真正上升为案件进入检察官视野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看不见的欺凌”,而这些被“漠视”甚至被“认同”的欺凌事件才是伤害学生甚至可能在学生的一生中留下伤痛的“杀人利器”。如何杜绝这些“看不见的欺凌”,决定权往往不在一两个正义人士手中,而在班集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吃瓜群众”手中,我们的使命,就是基于系统观的考虑,通过灵活机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行为,从小的改变着手,进而带动整个群体的改变,培养出一群能够明辨是非的“吃瓜群众”,使大家成为彼此的“超级英雄”,让满满的正能量在学生们的心中传递,让校园欺凌无所遁形。

    〔关键词〕校园欺凌;角色扮演;正能量;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6-0039-04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

    2018年7月5日,为防治校园欺凌,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欺凌治理方案》,规定发生校园欺凌须限时上报。同年11月12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指出起侮辱性绰号属欺凌。11月21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天津市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但即便我们如此高度重视,校园欺凌现象却依然在各地屡有发生。根据我校前期调查,校园欺凌现象几乎涉及每个班级,其中88.4%的学生通过言语向同学发起过欺凌,54.7%的学生通过肢体发起欺凌行为,还有69.8%的学生运用微信群、朋友圈和QQ群向同伴实施欺凌。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当欺凌现象发生时,65.6%的学生认为此事与自己无关,甚至没有意识到那是校园欺凌事件。34.4%学生是旁观者,不过他们认识到那是欺凌事件,只是担心惹祸上身,因此只作壁上观。这些旁观者中,有的把欺凌现象当成一场好戏,觉得有趣、好玩;有的比较漠然,认为很无聊;有的对发起者有厌恶之情;有的心生恐惧,害怕殃及池鱼,执“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的态度,装聋作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鲜少有学生明确地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会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会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旁观者会因为帮不上被欺凌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受欺凌的学生遭受的是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双重创伤,长时间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校园欺凌行为,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校园中的欺凌现象多数是因为学生的无知所致,因为无法辨识其行为是否属于校园欺凌的范畴,“欺凌者”初时仅仅只是出于愤怒、委屈等情绪而做出冲动之举。当自己的这些行为没有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及时阻止时,“欺凌者”往往從这些行为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一再实施欺凌,欺凌行为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升级,最终导致无可收拾的恶性局面。鉴于此,我认为,要防治“校园恶势力”,学校须正视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保障校园环境的文明和安全,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考虑到欺凌现象旁观者人数众多,对欺凌事件的后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我认为,有必要为学生们打上一剂预防针。引导学生面对欺凌现象时,学会理性对待,明辨是非,成为一股可以改变事件走向的有效力量。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段儿童,他们最初的欺凌行为大多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因为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对他人构成了欺凌,只是下意识地觉得好玩。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属于欺凌是非常必要的。角色扮演是团体辅导中常用的活动形式之一,个体通过角色扮演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预先体验欺凌事件中每个角色的感受,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一、寻找素材,澄清对校园欺凌的认知

    为了让情景剧更具有教育意义,我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采集素材。这样既可避免情景剧过于简单或者复杂,也可以在创作之前,全面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目睹、听闻,甚至遭遇过的真实案例。越贴近学生,教育效果就越好。因此,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布置了一篇《你这样做,我很不开心(舒服)》的作文,我由此搜集到的素材有:说脏话、被侮辱、被无故拍打还说成是开玩笑、被推、文具被藏起来或是丢进垃圾桶、座位空间被占、自己的东西被乱动、活动时受排挤、出游或团队活动时被孤立……根据这些素材,我把“校园欺凌”这个词及界限科普给学生们,让大家搞清楚校园欺凌的内涵:无论对方是开玩笑或是无心之举,只要对方的行为或语言让自己不舒服了,而自己又没能力反抗时,那么这个行为就构成了校园欺凌。

    初步认识了“校园欺凌”后,我们继续扩大搜索范围,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在校园里展开采访,从全校师生口中采集他们“曾经目睹、听闻或是自己曾经遭遇过的欺凌事件”。对学生们交上来的材料,我们分组进行筛选、整合,最后确定了以下四个典型素材。

    材料1:小A、小B、小C认为小阳管理晨间朗读时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害他们被老师批评,所以经常找茬欺负小阳:他们总是在课间以开玩笑的形式,突然尖叫吓唬小阳,或在他上厕所时推他一把,伸出脚故意绊他,体育课上抢夺他的球,等等。

    材料2:小A是转学生,在班里面没有什么朋友,只有小阳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不仅在学校里经常陪伴他,而且周末还邀请他去自己家玩。但小A去了小阳家后,发现小阳家很穷,住的房子很小,最让他“恶心”的是,小阳家的厕所很脏。小A心里很看不起小阳,周一回到学校后,他立刻在教室里把这些情况透露给小B、小C,借此和小B、小C建立起友情。不知情的小阳来找小A玩耍时,得到的却是三人对他的无情的嘲笑。

    材料3:有一次春游,在回来的车上,小阳睡着了,还流下了口水。小A趁机用手机拍了下来,发到了好友群里,并穿着“马甲”进行负面评论。

    材料4:小A、小B、小C与小阳同在一个学习小队,但小阳学习较差,经常拖后腿,三个人很讨厌小阳,不仅在活动中故意冷落小阳,而且总是打着“争创优秀小队”的旗号,对小阳颐指气使、呼来喝去。

    有了素材,我们根据角色扮演的主题——校园欺凌,着手创作情景剧本——设计台词、动作、道具、场景等,并根据大家的讨论,对每个角色不断进行假设,反复加工、润色。学生在情景剧的创作中积累生活的经验,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学习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的方法,初步懂得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面对剧中的校园欺凌。

    二、角色扮演,洞察“吃瓜群众”的力量

    小时候,我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过家家酒”,一个或几个小伙伴在一起,游戏就可以开展起来,电视里看到的情节,现实中发生过的情景,对未来生活的畅想,都是我们乐此不疲的表演项目。进入表演的我们总是比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更理智、更懂事、更完美。等我为人母后,不谙世事的儿子也喜欢和我一起“过家家酒”,他会扮演打针的护士,让我扮演被打针的孩子,他一步步熟练地用针筒抽药水,逼出空气,为我涂抹酒精,安慰我“不痛不痛,蚂蚁咬一口”……下次他自己打针的时候,便会自觉地忍痛,不再大哭大嚷地挣扎不休了。

    所谓的“过家家酒”,就是角色扮演的一种形式。这种方式可以极大满足学生内在的表演欲望和创作欲望,学生可以观察在某一种情境下,别人具有怎样的看法和行为;也可以观察在不同情况下行为的情绪内涵和表现形式;还可以学会通过不同的行为,表现同种一感情。学生交流互动,彼此分享经验和感受,增强自信心和合作能力。因此,比起其他教育方式,“角色扮演”更容易被学生接纳。更重要的是,即便表演者演绎的是真实的自我,也不必担心被惩罚或威胁等,因为那只是“虚拟世界中的现实实施”。

    我把学生们带到心理辅导室,让学生们展开情景短剧表演活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抽签决定该小组表演的是哪一幕情景短剧,小组讨论确定扮演的角色——每组学生扮演情景剧中的一个角色。确认了角色后,组员们根据已有的提示(语言、行为),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再创作,设身处地地去感知角色的内心感受。

    表演开始后,我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及时评点,鼓励扮演者把自己的情感创造性地发挥出来,并将自己的体验注入角色之中。同时,我不断提醒观众们从各个角度观察角色的言语和行为,体察其内心感受,分析角色的处理方式。

    每一幕情景短剧结束后,我都会立刻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交流和分享,让表演者分享感受,让观看者评论其处境,修正对他人的看法。如此由己及人、又由人及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能帮助学生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借助角色看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下面是学生们的一些感受。

    被欺凌者的扮演者:当自己处于被欺凌角色时,感觉很无助、很屈辱,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欺负,特别希望旁观者能施以援手,把自己從这种可怕的境地中解救出去。曾试图反抗,但一旦失败就可能彻底放弃,陷入更绝望的状态。被别人欺负时,如果有人能挺身而出,自己会感受到一种支持,从而产生力量应对欺凌。如果旁观者都漠然以对,自己就会失去反抗的力量。尝试过告知老师或家长,但当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后,就默认了被欺负的命运,甚至用同样的手段转而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以求得心理平衡。

    欺凌者的扮演者:如果旁观者中有人站出来,而且站出来的人越多,自己就不敢继续欺负别人;但如果旁观者只是看热闹,自己欺负别人的念头就会变得更强烈,感觉自己就是胜利者,像个英雄。当被老师或家长发现并批评时,如果大人的态度并不坚决,仅止于口头警告,那么,会产生加倍报复对方的念头,让对方明白告状的下场,从而再也不敢反抗。另外,大人们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也会让自己欺负他人的底气更足,因为即便是欺负了,遭受的惩罚也不过如此。

    旁观者的扮演者:只要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当看热闹了。看到别人被欺负时,觉得很害怕,怕自己也会被欺负,因此,下意识地希望自己看不见听不到,远离这些欺凌现象。有时候也想着自己能勇敢地站出来,但又害怕自己出头了,其他人继续看热闹,然后自己就变成了被欺凌者。曾试图告诉老师或是家长,但当老师或家长不够重视时,就觉得这样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不想做欺负者,欺负别人的行为令人讨厌和恐惧。

    我把学生们的看法都罗列了出来,引导大家深入探索自我的内在层面和外在的现实社会,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同时引导大家从关心他人的角度展开思辨,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形成新的观点:不想成为被欺凌者;坚决不做欺凌者;对被欺凌者怀抱善意和拯救之心;懂得主动寻求帮助,同时努力保护好自己;设法团结可团结的同伴,合力帮助被欺凌者。

    借助四幕情景短剧的表演,我引导学生对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激励学生的正向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去做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旁观者,逐渐学会理解、尊重、关心、爱护他人,培养自身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积极求助,塑造“应对欺凌”的行为

    角色扮演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自我和他人,最终接纳自己、改变自己乃至完善自己,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在面对校园欺凌时能激发自我潜能与力量,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面对欺凌,并养成积极求助的习惯。

    我把学生们的上述想法张贴出来,引导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如果社会上缺乏“站出来”的力量,不仅会助长、推动欺凌的进一步发生,而且这种明哲保身的“怯懦”行为也极易让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旁观的受欺凌者。因此,作为旁观者中的一员,在坚决不与欺凌者为伍的前提下,还要积极掌握求助的主动权,学会和周边的其他旁观者建立积极关系。在新的预演和讨论中,我们形成了以下行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