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的“微”时代

    刘浩三+吕晓虹+董慧临+林玉明

    编者按:考察中外广播事业发展史,不难发现,自广播诞生之日起,文化与广播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化艺术与广播联姻,不仅给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带来了勃勃生机,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广播的内容、提升了广播的品位。广播传播着文化,同时也在创造着文化。在这一点上,广播剧的诞生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950年2月,为纪念1923年“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27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播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从此,广播诞生了一种新的文艺节目形式。上世纪80年代,是广播剧的全盛时期,中央电台和地方台录制了大批优秀剧目,数量和艺术水准均都达到了高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新媒体的兴起,广播受众的收听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传统广播剧的制作和播出渐趋下滑,但是应势而出现的微广播剧却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微广播剧简称“微剧”,是传统广播剧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延伸和演化,微剧兼具了传统广播劇的主要特点和表现特征,方便移动终端下载和收听,非常适合受众在生活、工作的间隙里碎片化收听。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程中,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强音,广播应更好地做好文化节目,这是广播发展的内在条件之一,也是广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广播剧向微剧的延伸,是广播人在融合转型、迭代升级中的一个探索,是广播节目产品化的一次尝试。微剧异军突起,发展迅速。2011年开始,全国性的微剧大赛在各地陆续推开,有的电台还成立了微剧剧社、微剧创作工作室或微剧创作小组。种种努力,皆是广播人砥砺奋进中的一枚枚小小的徽章。

    微剧的繁荣记录和印证着社会的进步。纵观近年来的微剧作品,从选材上来说,皆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它们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充当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员。例如: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广电集团联合出品的百部微广播剧《最美浙江人》,用短小精悍的篇幅、走心的声音传播形式,塑造了100位“最美浙江人”形象。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部原创的10集系列微广播剧《2016防汛记忆》,10集故事演绎10个湖北人身边的防汛故事,向抗洪精神致敬!

    广播剧已经进入了“微”时代。

    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和微剧编创人员就“微剧”这种艺术形式进行有益的探讨,希望微剧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