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标下的高中古文教学

    蒋建兵

    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的古文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更注重引导学生鉴赏,探究。然而学生往往一见古文就心生畏惧,不敢读也不想读,对古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此,教师应积极思考改进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心是对文言选段中字词句的理解。教師竭尽全力地逐一翻译,学生却提不起兴趣。其实文言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有兴趣,记得我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当我试图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学生突然问,佚之狐为什么在最危险的时候举荐了烛之武,而且肯定其能退秦师?如此肯定为什么又要等到其年迈才推荐?当这问题提出后,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眼睛中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于是我带着学生重读文本,从而分析出了佚之狐的权臣形象,以及大胆推测了郑国君臣关系,郑国国君的性格,郑国衰落的原因。整堂课的气氛明显比以前的文言文教学课好。

    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文言教学的羽化

    课标明确提出增加阅读量的问题。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手段,其可开拓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深入文本,激发他们的阅读探究兴趣,拓宽其阅读面。

    文言教学中的对比是多方面的,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可在序言的写作范式上予以对比,加深学生对序言这种文体的认知。也可从两文作者的思想角度对比,让学生去感受王羲之对生命的感怀和对人生无常的悲慨,去感悟少年王勃的才情以及诗人的人格与价值追求。通过比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感受古文的魅力,体悟古人情怀,形成自己的生命体验。比较也可以是思想的升华,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可抛出《孟子·告子下》“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帅,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的观点。让学生了解孟子劝宋牼勿以利劝秦楚之兵,然后给出烛之武退秦师后两年秦国再次因攻打郑国有利可图而偷袭郑国,幸得商人弦高智退秦兵的故事,让学生去对比辨析利与义,从而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三、加强诵读教学

    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离不开诵读教学。现实的教学中,对于篇章较短的文章,阅读较多;而对《鸿门宴》《荆轲刺秦》等较长篇目读得很少。其实朗读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教学中的诵读体验也是避免字词句段满堂灌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篇幅较长篇目的确费时,所以我们可采用对一部分段落反复诵读,而一些段落略读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完成了课时教学,也生动了课堂,还让学生积累了知识,培养了语感。

    总之,古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是只要教师充分理解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天性、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就一定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从而实现我们的古文教学目的,有效完成高中古文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