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思维阶梯,内化语文核心素养

    杨华慧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专家已给出四个方面的界定: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可见,“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地位已不言而喻。

    语文学习中,文本是学生获取核心素养的直接载体。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文体是小说家运用语言的某种统一的方式、习惯和风格”。可以说,小说是从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环境描写、语言运用、主题表现几个方面来彰显其教学价值。因此,在教授小说这类文体时,应紧扣其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下的故事情节,进而挖掘小说的主旨,最终实现阅读小说文体的语文素养的积淀。

    思维指的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语文思维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思维,它是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读写的思维活动。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是基础,学生与教师预设的目标的距离是教学价值所在。“学习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因”。因此,如何利用语言文字,推动学生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是语文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认识,结合小说的文体特点,笔者认为,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实际小说教学中,可尝试以语言文字為基础,倡导思维推进式的阶梯式教学。

    在小说中,人物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对象。笔者设计的《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案例,旨在以分析人物为中心,以搭建思维阶梯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借助分析语言及语用环境,为学生搭建层层递进的思维阶梯:引导学生初读文本,初识人物的平凡,构建整体感知思维;小组合作,品味人物的人格魅力,构建分析思维;由表及里,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伟大”,构建深度思维;延伸课外,引导学生以“平凡的人也可以播种伟大”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构建开放性思维。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借助思维主线,向品味人物人格魅力,探讨生命意义,完善自我三方面辐射,以此探讨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策略。

    下面,笔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一课为例,具体谈谈小说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培养。

    一、初读文本,初识人物,感知“平凡”,构建整体感知思维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小说要有深入的理解,首先应具备整体感知能力。基于此,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

    初读小说,主人公牧羊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课堂伊始,在已经布置预习的前提下,笔者设计让学生通过快速默读课文,为人物填写档案(姓名、国籍、职业、学历、居住地、家庭成员)来初识牧羊人的形象。

    学生填写完表格,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年龄大,地位低,没什么文化,居住条件恶劣,孤身一人,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极为平凡普通的老人。

    此环节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提炼文章的要素,初步了解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经历,初识人物形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建立整体感知思维。解读小说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逐渐建构人物形象的过程。有了对人物的整体感知,才有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也才能为后面的思维提升蓄势张本。

    二、小组合作,走进人物,品味人格魅力,构建分析思维

    小说一般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情节结构。且小说情节在叙述性、故事性、描写性、生动性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文体特点。如何带领学生在获得整体感知思维的基础上再迈前一步,深入到小说内核,还需要具有分析思维。学生在阅读小说时,通常很容易关注到吸引人的细节和事件,却不容易发现作者匠心独具的情节设计;很容易形成粗浅的认知,却不容易做出合理细致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分析思维就是带领学生从“一望而知”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的思维中跳脱出来。沉潜文字内部,体会语言内涵,不在文字表面搞“平面滑行”,不跳过文本内容分析,直接过渡到情感、品质归纳,扎扎实实地立足文本,实实在在地分析语言,真真切切地触摸作品、人物的内涵。

    为此,笔者结合单元提示中关于默读的要求,设计任务:划出体现牧羊人性格的细节的字词句。句子用“________”划出,关键字词用“〇”圈出来,并在所划句子旁边写下批注。学生先默读课文,完成自主探究,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填写任务卡片,完成合作探究。任务卡片如下:

    学生先自行思考探究,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思维的原生态,保证每位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细化每位小组成员的任务,目的是为了确保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参与度;第一项任务,在课本当中找关键句子,旨在培养学生精读课文,筛选信息,抓住重点,概括归纳的能力;第二项任务,找关键词,旨在为后面的“分析”寻找支撑点。第三项任务,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语言文字,体会语言内涵。最后“得出结论”部分,有了前面的阅读、过滤、分析,训练学生通过总结来提升认识语言,分析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达到在探究式学习中锻炼语文素养的目的。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思维提升的方法。

    从学生提交上来的任务卡可以发现,任务卡中的四项任务,第三项“我们的分析”是最难完成的一项。很多学生在此栏上放空白,直接进入到最后的结论。可见,结合文本,将文章内在的情感、义理用自己的语言分析出来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但也正是我们的教学价值所在。有学生谈到:从第10段的第7行,“摇摇头”“不在意”“一心一意”看出这是一个具有坚定志向、毫无私心、默默无闻的人。笔者引导学生,“摇摇头”是什么描写?“不在意”“一心一意”运用了什么修辞,老人在意的是什么,不在意的是什么。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的补充信手拈来:通过动作描写,对比手法,看出老人对土地归属权毫不在意,也不关心。他只专注于自己植树造林的愿望。由此顺理成章地得出探究结果:这是一个自信、平和、坚持不懈、乐观、坚强、无私的人。

    以文本语言为抓手,培养学生分析思维,挖掘小说文字背后的内涵。有了这样的阅读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这类文本时,就会有意识地从字词句入手,扎实地揣摩语言,细致地体会情节,真实地还原人物,才能进行更多的思考,做出更多的表达,领会更广泛的文意,增强自主阅读小说的能力。

    三、由表及里,赞美人物,体悟“伟大”,构建深度思维

    分析完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牧羊人的形象在学生心里已经渐渐立体起来了,但是分析如果止于这一步,对小说的解读就还不算饱满。小说阅读可分为初级和高级阅读视野,“初级阅读视野是一个理解性的诠释过程,只涉及文本本身;高级阅读视野则要开掘作品的象征意义”。解读小说的过程,就是从表面形象走向深层内涵的过程。随着小说阅读的深入,学生的思维也会经历思考、分析、判断、深入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使学生能透过小说现象抓住本质,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以此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因此,要完全理解人物,还需进一步探讨该篇小说人物的精神内核——平凡中的伟大。为此,笔者引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人格的发展》中关于“使命感”的言论,引导学生结合小说文本内容,思考牧羊人植树的意义,体会根植于牧羊人心中的想要为社会做点贡献的“使命感”。牧羊人的伟大首先体现在:怀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强烈的使命感,他所做的事情是为了他人,而不是为自己。

    牧羊人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通过文本分析和绘本《植树的男人》中关于村民的生活状况的引入,学生得出结论:牧羊人的伟大还体现在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深度思维的过程是深入思考问题,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的过程。前两个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小说人物的形象,理解人物的精神魅力,到了该环节,启发学生对人物的人生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情感体验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体悟“伟大”来培育学生思维的深度。从牧羊人的人生选择和最后实现的价值来看,牧羊人伟大的地方在于:心存使命感,在使命感的感召下,无私奉献,并且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笔者认为,读懂了牧羊人平凡中的伟大,才算读懂了牧羊人,读懂了小说背后的意义与情感,读懂了小说的普世价值。小说文字的力量才渐渐深厚起来,学生阅读的眼光才渐渐深邃起来,阅读的思维才渐渐深刻起来。

    四、延伸课外,学习人物,践行“伟大”,构建开放性思维

    至此,学生对人物的精神内核——平凡却伟大就有了深刻的认识。笔者顺势提问:“种树”离我们是否遥远?我们是否也可以像牧羊人一样,去做一些有益的事,为别人种植下希望和幸福?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探讨,引导学生将从小说中所了解到的人物形象,体会到的情感还原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此触发学生开放性的思维,丰富學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从环保和奉献两个角度畅所欲言后,笔者引入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贝克创作绘本的过程,亲自种树的经历,引入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在《一个人的种植——〈植树的男人〉》中的两个素材,最后进行总结:这样一个平凡普通的老人,在三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以他渺小的,不起眼的力量去改变无边无际,废弃多年的荒地。他一个人开创了一片绿洲,在很多人的心田里种下了坚持,乐观,自信,平和等精神品质。他用平凡种植了伟大。

    开放性思维,是指多角度,全方位看待问题的思维。虚构性与真实性并存是小说文体的另一特征。如何理解虚与实的关系构成了小说审美内容之一。以虚写实,虚实相间,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小说虚构了一个人,一些事,但要表现的往往不只这个人,这些事。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该环节的设置,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由虚构走向真实,由课本走向生活,联系社会生活,让语文学习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在开放性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将课文的学习变成与生活的对话。全文至此,笔者所预设的层层递进的思维台阶也最终搭建完成。

    思维培养,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卫灿金教授认为:“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切实进行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使他们的思维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语文学科既是语言学科,亦是思维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笔者认为,小说教学,要在情节、环境的紧要处驻足,在人物语言、情感的细腻处品读,在文本的深刻处体悟,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拥抱生活的审美意识。教师要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找准思维的触发点,引导学生紧扣文体特点,学会用整体性思维感知形象,用分析性思维品读情感,用深度思维挖掘内涵,用开放性思维关联生活,促进学生思维向整体性、细致性、深刻性和广泛性发展,最终落实语文的学科素养。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