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中的传统教学与信息教学

    关键词 传统教学 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以信息技术提高思政教学效果路径研究”(2018SJSZ443)。

    作者简介:张贺,苏州市职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323

    传统教学是指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则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形成的具有现代性特点的教学方式。在对教育目的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信息技术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二者之间既有接续的继承性,也有创新性。因此,从比较视域的角度进行二者之间的审视,可以更加清晰地厘清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为现代教学改革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一、 基于思政教学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的多维比较

    教学是在对教育规律探索基础上进行的实践。传统教学的实践经夸美纽斯理论研究,到赫尔巴特基本定型,形成了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高校思政教学基本上按照传统模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样态。而当前的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 教学环境的封闭与开放

    思政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型塑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价值观相对单一,因而更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而开放的环境则容易形成 多元价值取向,势必对单一的价值理念形成冲击甚至解构,从而增加思政教育的难度。

    影响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是信息的传播速度与途径。在传统教育环境中,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而传播的途径较为单一,作为受教育者在学习学习中获取知识以及信息的重要途径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这就为思政教育价值观的塑造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环境。而在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也相对较为单一,虽然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学校环境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对统一的引导,进而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和正确的价值观。

    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封闭的空间样态,这种开放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信息获取方式的多元与便利。移动电子设备、网络平台以及网络终端设备等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的传递与获取。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虚拟性也造成了相对多元的价值取向。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同时被多元价值取向所影响,这种多远价值环境则对思政教育价值观的塑造形成了直接冲击,进而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难度。

    (二) 教学手段的单一与多元

    教学的硬件条件,如教学技术、教学设备等都是教学手段的组成因素。传统思政教学教学手段相对单一,首先,在教学地点以教室教学为主,社会实践等内容相对较少;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则是以单纯的理论教学为主,而对理论进行支撑的具象化内容相对较少;最后,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讲授法、问答法为主,互动式教学、翻转课堂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较少运用;第四,师生互动多局限于课堂当中,课下师生互动较少,对于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难以给出即时性回答。

    对传统思政教学形成最大局限的就是技术性手段,师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主要是依赖于书本,以板书教学为主的形式则不具备通过多种形式将理论具象化的能力,而师生沟通方式的局限则难以形成师生的即时互动,从而对教学形成了一定的局限。

    现代教学的核心的特点是信息设备的运用。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价值理念等方面,现代思政教学延续了传统教学的内核, 如对于学生三观的塑造、对于思政理解的讲解等,同时课堂讲授中讲授法、问答法等同样会运用;另一方面,现代教学借助于信息设备在教学手段上有了较多的创新和优势。

    第一,现代思政教学大力推进大思政理念,即鼓励学生走出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方式进行思政学习,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理解的同时培养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第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配合以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理论进行具象化的展现,使得思政课堂更加的丰富和立体;第三,借助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下时间即时与学生沟通,布置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开展翻转课堂、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创新;第四,信息设备的运用可以使师生形成即时联系,即学生在课后复习或者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与教师取得即时性联系,提升学习效果。

    (三) 价值观的相对单一与多元发展

    大学生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引导性。思政课程通过时代主流价值理论的教导以及唯物史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信息在传播过程当中通过文字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引导,同时社会经济环境也会影响时代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对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本身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

    传统思政教育所处的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市场经济还处于摸索当中,教育环境所处的价值观相对单一,从而为思政教育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理论教育环境;二是信息传播途径相对局限,且传播速度较慢。大学生处于相对封闭和局限的学习环境当中,单向度的学习环境为思政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现代思政教育环境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开放的环境形成了多元的时代价值观,消解了传统价值当中的某些坚定元素,为思政教学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获取信息速度便捷且渠道多元,而虚拟空间的开放性、隐匿性也催生了网络中多元价值观甚至相冲突价值观的存在,这種多元价值观环境与思政教育价值观的型塑形成了二律背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政教学的作用。二、比较视域中的现代思政教学路径探析

    教学在规律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条件下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传统思政教学与现代思政教学存在接续关系。即传统思政教学是现代思政教学的基础,现代思政教学则在其基础上从教育手、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二者之间在核心观念方面则保持着一致性,目的都旨在型塑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现代教学可以在传承传统教学规律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时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

    (一)传承传统教学理念

    思政教学虽然有具有时代的特点的理论知识与价值理念,但是在其核心内涵上则保持了一致性,即通过思政教学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认知方式和价值理念。时代环境的变化会形成新的价值理念,比如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固有的某些价值理念被消解,同时,而西方的某些价值观念和市场化进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则会逐渐形成。大学生身处其中,势必受到此种价值理念的影响。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则需要坚持某些价值理念不动摇。首先,坚持辩证唯物史观不动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认知观念,即时时代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形成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形成稳定的、科学的认知观念则可以为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动摇。我党从建党到建国再到国家建设,一直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而展开,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较长一个历史时期内的基础理论和指导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待我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其次,坚持对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学习不动摇。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建党、建国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中央都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而这些思想理论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接续性,也是对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我国的建设和发展脉络,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二)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进思政教学改革

    思政教学难点在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在于理论兴趣的培养。而思政教学也需要结合时代特点,积极地推进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思政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现代教育具有了信息技术优势作为支撑,比如网络平台、多媒体等,为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优势。

    其一,利用信息技术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将理论进行具象化展示。大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环境有紧密关系,思政教学当中的重要理论或者历史事件,学生未能直接参与或者对其产生的背景缺乏熟悉度,而思政课堂教学中将理论配合影像资料、历史纪录片等进行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其二,打造网络课程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网络课程的建设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课程作为补充,使学生可以接触到广泛的相关课程资源,在扩展学术视野的同时通过补充材料加深对于课堂理论的理解。

    其三,积极推进课堂组织形式变革。网络技术实现了跨越课堂的即时教学,由此,教师可以借此开展教学改革。如通过课前预习、课后检查等形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通过与企业、地方相联系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教学,通过课堂+网络等形式,开展跨越空间的视频教学和联合教学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的开展,不断提升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三)合理利用网络空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知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社交平台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也导致其思想价值观的多元性。但是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当中的主流价值观则是主导。因此,现代思政教育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育的补充。

    一方面,对于网络上的积极价值观,可以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将思政理论和现代社会生活,尤其是大学生关心的社会事件进行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对于理论用于实践的理解;另一方面,针对网络当中的消极价值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合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非理性价值观以及针对非理性事件,作为大学生的正确认知方式。通过正反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三、 结语

    传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础,现代教育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之间既有差异,也存在着内核的一致性和教育理念的接续性。而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为教育规律的探索、课堂教学的创新创造了条件。

    作为高校现代思政教育,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思政教学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形成立体型、多元化、多维度的思政教学。使思政教育能够适应学情和社会环境,进而能够在新时代更好地取得型塑大学生正确三观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荣扬,何彦虎.高职制造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机器人概论》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12).

    [2]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

    [3]胡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9(11).

    [4]胡伟芬.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问题浅析——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J].科技风,2019(12).

    [5]卢杨,刘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位思考[J].高教学刊,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