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浓墨重彩到平淡自然

    王艳慧 曹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情感需要,这是我们训练学生写作文的前提,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作文,那就是写自己的文章,抒自己的真性情。

    曾经看过一篇小品文,名为《胸中之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窃以为所有事物的审美包括写文章无不经历三个阶段:胸中之竹(作家的审美意象,即所谓的素材积累),眼中之竹(自然之美,自己的真情实感,说真话讲真事),手中之竹(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也即成型的作品)。

    一、胸中之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沟壑

    没有雄厚的素材积累,就没有丰厚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最关键的还是学生的积累,积累往往欲速则不达,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积累,需从几个方面努力,每次的作文课我都会找几篇名家的文章去读,学生凝下神来听我读,教室里只有文字在这里游动,这是一种美丽的感觉。此外,在阅读课上我也有一些硬性的要求,每读必背,读背结合。我指定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当中要求学生背过一段,多背多加分。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素材积累多了,自然能在写作文时信手拈来,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眼中之竹——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现在的网络、电视媒体的流行,很多学生对于“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现象司空见惯,甚至很多学者的内容也出现了雷同的现象,专家也说现在文风日下。在日常教学当中,学生并不是故意去抄,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感觉自己的文笔不够出色,遇见精彩的段落喜欢借鉴,借鉴多了往往就不伦不类;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经历不是很丰富,有些作文题目让他们觉得无从下手,比如亲情的,學生们片面理解到只有在危难当中,或是亲人得病的情况之下,亲情才显得弥足珍贵,因而多数学生在考试中往往会选择这些,而并不在乎是否有真情。

    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做这些工作是为了让自己的文章写得出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整个文章不是出自自己的真性情,又何谈文章之说。在制造舆论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地表扬那些写自己身边事的学生,给予鼓励,并现身说法,比如在“我是_____的人”文题下,我选择“内心强大”作为填补空白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我道出自己真心经历的一件事是坐车出去学习,结果遇上黑出租车,在司机多收费的基础上,我巧妙地解决了这件事,并且让出租车司机免费送到目的地。在学生感兴趣的表情下,我又引用另一件小事,我遇见了一个小偷,在自己的财物没有损失的基础上,我还教育了小偷一顿。学生听完之后,颇感兴趣,我又适时补充,我觉得所有的素材都不如我的真实经历贴切,因为这个标题是我自己写的,自然有我的故事去填补空白,因为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会感到胆怯。这一节课,学生认真地选择文体,我看到了一篇篇显示自己风采的文章。

    三、手中之竹——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篇文章的出炉,无疑是一个生命体的诞生,这是经过作者亲身体悟的过程,并不是对于自然物的复写,而是加入作者某种妙悟在其中,与自己的个性、想象相结合,从而笔到意生。学生的文章虽然达不到手中之竹的程度,但在反复修改当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方面都会得到提升。语文老师最好的过程是批阅与修改的过程,在每一次批改过程当中,曾经讲作文时,我跟学生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部《三国演义》,妇孺皆知,当诸葛亮在城墙之上,焚香朝天,面色平静,他旁若无人地打开城门,自己端坐在城墙之上,飘飘然如出尘之外,在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隐含的是内心的波澜壮阔。文章更是如此,在反复修改之后,然后才是厚积一时,薄发一世。

    文章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提炼、不断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盲从借鉴的浓墨重彩,到豪华落尽的平淡自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