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与“小爱”的抉择

    李仁甫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近日,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肖贤友在病危时写下一份遗书:“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在这位患者去世后,当某媒体截取“我的遗体捐国家”一句,以“歪歪扭扭7字遗书让人泪奔”为题加以报道时,有人认为这一句确实很好地突出了一个人在特殊时期弥足珍贵的爱国之心,但也有人认为另一句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弥留之际最朴素的人间真情。

    在“大爱”和“小爱”之间,你也许有自己的选择,而你选择时也许会想到自己熟悉的一些人、事,从而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思路点拨】

    本命题材料先交代最近发生的一则鲜活的新闻事件(媒体报道和人们不同的看法),后把新闻事件的焦点聚集于“大爱”和“小爱”的两难话题,并提醒考生做出自己的选择、感悟和思考。应该说,新闻事件仅仅是引子,而最后一句才是关键,所以具体写作时,可以不必纠缠新闻事件本身,而直接论述“大爱”和“小爱”的两难话题。文章只要围绕“大爱”和“小爱”的两难话题进行感悟和思考,就是切题的。

    关于“大爱”和“小爱”:前者可以不拘于爱国,还可以扩大到民族之爱、人类之爱和一般的集体之爱等等,而后者可以不拘于爱家人、亲人,还可以扩大到家乡之爱、朋友之爱、同学之爱等等。这里的“大爱”和“小爱”,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不应该机械、绝对地理解。

    在“大爱”和“小爱”的选择面前,可以讴歌“大爱”,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可以赞美“小爱”,如“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也可以两者兼顾,作辩证思考。

    【佳作展示1】

    十一大于七

    胡一凡

    加缪在《鼠疫》里写道:“公共利益是由个人幸福构成的。”我想,这些个人幸福,即是“小愛”。

    小爱未必小,十一字遗书与七字遗书相比,也未必相形见绌。

    当媒体将价值聚焦集中在注重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上时,同时被忽略、被牺牲的是一个普通人弥留之际的简单愿望;当媒体被作为革命史观下的一种宣传工具时,那些真实的细节和细腻的情感就变成了他们不屑一顾的“小爱”,轻易抹去,不留痕迹。

    我想我们应该关注这些细节,关注那些明明距离我们心脏最近的情感与波动。加缪借塔鲁和里厄的口说:“同鼠疫和生活博弈中,人所能赢的,无非是见识和记忆。”

    我相信这场灾难终会迎来光明,但黑暗的拨云见日并不全都应该由“大爱”来承担责任,而更应该由千千万万个“小爱”汇聚而成的刻骨铭心来使人警醒,使人充满信心和希望,使身处暴风圈中的我们切实地体会有血有肉的生命情感。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了解那些没有墓碑的生命和细节,因为生命和生命才真正平等,互通,息息相关。

    “小爱”使我们产生更为真切的共鸣,能让我们在微小平凡之间觅得温暖,也让我们体会到真实的痛,而这些独特的感受能够帮助我们抵抗遗忘,在未来的岁月里成为一段不断被唤醒的历史。

    大爱固然伟大,但应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引人动容,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英雄的史诗也包含儿女情长的真挚,那些正能量的心之所向也是建立在更宽广的人文情怀之上的,如果摒弃这些小爱的存在,正能量也会变成一纸虚言的假大空。

    既应关注事,也应关注人。弱化小爱在大爱面前的重量,切割二者而突出大爱的独断实际上是在掏空真实。

    这个国家有吵闹的繁荣,也有沉默的苦痛。在“拟挽歌辞”中,陶渊明写:“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在当今时代下,我们悲歌互切的速度过快,而对于个人而言——如肖贤友的妻子,或许会永远记得遗书的后四个字。对于其他人来说,着四个字和前七个字的侧重是有争议的,但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忽略“小爱”的价值和意义。它是我们情感本能的源泉,是我们生命认知的起点,是架高大爱的根基,也是家国情怀中最原始的“家”之所在。

    愿你我对小爱多些体恤和敬畏,它虽然很小,但同样伟大。

    【佳作展示2】

    悲壮难哭

    刘 琦

    “我的遗体捐国家”七个字是一个平凡人在生命流逝殆尽前发出的最后一份光,铿锵有力。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顿时冉冉升起。

    但要说“让人泪奔”,未免言之过“假”了些。

    《长江日报》在近两千字的报道中,只字不提后四字“我老婆呢”,让人读来悲怆之余又不免心寒。何时,连“小爱”都变得难以启齿?值得感动流泪的,只有大爱吗?

    殊不知,这十一个字连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肖先生,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平凡的我们。是临死关头不舍妻子,决然捐献的果断才被衬托得高大;是奉献之余又“低回尘俗”念情亲人才显得更为贴近凡人。很多时候,我们同时拥有大爱和小爱,不必捧一贬一,因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更值得尊重与落泪。

    然而媒体们却意会错了读者们的泪点,拿官腔说事,把一个本意不在名声荣誉的人捧得高高,戴上那些过于虚浮的高帽,让大爱过大,大得让读者们难以触及以致从悲壮到麻木再到厌烦。在他们眼里,肖先生代表了一个爱国的抽象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而非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的遗体捐国家”,这样的价值观的确值得被弘扬,但“我老婆呢”这样深沉与朴素的爱与不舍,才是让民众泪奔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爱无轻重之分,但家庭之小爱可促进爱国之大爱,他们都是以善意与关怀为基点的扩散,只是扩散的范围不同罢了。一个作家“笔下有人命关天”,蒋勋也说要“回归到人的本分”,若想弘扬大爱,首先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扎根于人性的土壤,以生命关怀生命,以真情尊重个体,而非唱着空灵缥缈的赞美诗,以奉献为唯一尺度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白事为何偏偏红说?白事原先的“白”就了无生趣,不值得下笔了吗?小爱有自己的亮度,也能烛照一方啊。俗话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把人献身于抽象的社会实体。可义与利之外,还有人的真性情,人的朴素小爱,是一种也值得一过的平凡人的生活。对妻子的一句关怀,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对长辈的一颗孝心,对陌生人的理解与善意,可能那便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了——的确不值得上报纸头条光环加身,但这些能切切实实地感动到我们,触动到我们。那里有着一颗灵魂的积极展开,是自我的赞歌响起。

    远离媒体的虚浮赞美与歌颂,悲壮之外更有个人的光彩,才是真煽情、真“泪奔”。

    【佳作展示3】

    流经巨流的爱

    张 涛

    齐邦媛在《巨流河》中无比留恋地回忆自己年轻时的恋人——飞虎队成员张大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张大飞选择了毅然为国抗战,即便知道一同训练的另七人都已为国捐躯,知道最后的好友没有回航,他依然从未退缩、从未回头。

    毋庸置疑,这是大爱。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将自己年轻的芳华献给无垠的天空。当人们赞叹这份无私、这份伟大之时,留下齐邦媛在几十年之后写下“伤心当年过巨流,镇日兵戈战未休”,那场战事埋葬了她的“小爱”,抱憾终生。

    “大爱”与“小爱”,这两个词似乎本身就带着一丝偏向的意味,爱是否真的能有大小之分呢?

    或許有人认为在国家的爱之前个人的情爱是渺小的,但当爱自然发生之时,我们又怎能做到控制大小、多少与轻重?大爱与小爱本无分别,人们在所谓国家大爱与个人小爱的选择之中,从来选择的都不是爱的大与小,而是个体对于现实的一种自我选择。有人选择舍小家为大家,也有人选择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这样的选择值得被尊重,没有人可以对此不屑、鄙夷或是指摘。

    甚至有时,我们应为这样的“小爱”鼓掌,他们认清内心,坚定于内心对爱的信念,并勇敢地选择做一个“自私”的人。可以说我们从来不缺乏无私奉献的人,但这份伟大不应建立于社会的普遍认知与压力之上。溯其本源,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只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同一片天空下成长。他们说不畏生死并不代表内心没有恐惧,在死神之门之前徘徊从来都是在深谷之上踩钢丝,只是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大爱给予了他们面对这些可怖的力量。因而,如果有人选择呐喊出内心的恐惧,这份勇气同样可贵。

    无疑,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爱无疆的国度。九八洪灾时我们万众一心抗洪救灾,汶川地震时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时光辗转,在肺炎疫情一线,医护工作者用他们无私的大爱为千千万万人竖起生命的保护墙。黑板上曾写下“多难兴邦”,多难也许又是来源于不可抗力因素,但“兴邦”则是根植于几十年来国家大爱屹立不倒的基础之上。

    这些大爱守卫了千千万万的小爱,但也牺牲了千千万万的小爱。所以,当人们嘉奖大爱之奇绝雄伟之时,也要记得低头看看那些渺小却伟大的小爱。他们同样动人,正如齐邦媛写下的那些缱绻的文字总能使人热泪盈眶。

    流经巨流的大爱与小爱,他们都将熠熠生辉。

    【佳作展示4】

    悲壮刑场外的花

    刘欣玥

    蒋勋在《生活十讲》中说道:“我们宣扬的美感总是走向悲壮的刑场,为什么不能走向森林,走向花朵?”

    媒体截出的那七字当然值得歌颂与赞扬,但我想,那被省略的后半句同样令人动容,那是这位患者在奔赴病毒的刑场之外,永留心底的一朵花。

    大爱还是小爱?

    既然是爱的选择,自然不会做到纯粹理性,它往往是把石子丢进内心池塘里的一个回音,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

    我们听了太多色彩浓烈的英雄故事。当然,它的价值并不会因多而被冲淡,只是那被媒体忽略的四个字也有被尊重、被赞美的权利。它的确是小爱,但小爱不一定就代表自私,只要不是为利益。一个人若爱自己的家人,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也有爱更多人的能力。反之,若是一个轻易舍弃家庭于不顾的人,他的大爱大义也是苍白无力的,被刻下的历史中只会是看似饱含激情的冷血文字。

    因此,在承担了必要的社会责任的前提下,选择小爱也无可非议。它不该被隐藏,甚至被斥责,被社会的偏见包裹。它同样是“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人们有爱国之心,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拯救国家与人民的强大能力。对他们来说,他们坚守岗位,保护好自己的家庭,便是他们所能做到的英雄主义。

    家庭对于一个人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也许相较于人民,它是一个小概念,但它却是一个平凡人生活的大部分。它也许就是啰嗦平庸的家长里短,也许就是等你回家的老婆孩子,它不高尚也不伟大,但它就像是小王子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玫瑰,纵使地球上的花园里有三千朵相同的玫瑰,也比不上那朵。是他花费在它身上的时间,使它变得如此珍贵。

    这样的情感是人们的合理诉求,也是人类同情心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小爱,才有可能汇聚成大爱。无数家庭的幸福,才能组成一个国家的幸福。小爱给人的切肤之感更有感染力,如此为大爱添上一把火,也让大爱的意义更加具体。

    你若奔赴刑场,也请不要忘了刑场外守候你的那朵花。

    【佳作展示5】

    为“小爱”松绑

    童 鑫

    说到底,爱无大小。

    大爱,是什么?对所在集体共同命运的挂念,对祖国炽热的奉献之心,对人类共同未来付出的牺牲和汗水。说到大爱,人们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强烈的悲壮情感,一种宏大无比的心境,一种渺远的歌声,一种义无反顾的热血。

    但我们的“大爱”源自于哪呢?会有一个婴儿刚开口学说话就会唱国歌吗?大爱的观念并非与生俱来,它远远地站在小爱身后,绝大多数的时候都一声不吭。是点点滴滴的小爱,在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十几年间不断滋养他的心魂,让他逐渐理解爱的含义。至于是否理解了爱的含义,其标准不是一份考卷,而是爱的能力。固为感受到小爱,人们才有向外发散爱的能力,大爱也是因此而生。

    但总是存在这样的困境,让人一定要在大爱与小爱之中做出抉择。面对抉择,总是各人有各自的想法,但底下的看客,却大多不愿给人留出选择的余地,擅自给小爱上了绑,让大爱膨胀开来,光芒四射,照的那些只顾“私情”的“小人”低下羞惭的头。

    其实,千年之前,孔夫子就已经给“小爱”松过了绑。“亲亲相隐”即隐瞒亲友罪行,并不足以判罪,因为爱有等差,就算用法律,也束缚不了人之常情。

    再退一步。即使大爱成功束缚位了小爱,最终又会得到一个怎样优秀的集体呢?二战时期,德国纳粹通过军国主义教育的洗脑得到了一批心中只有“大爱”的童子兵。他们可以大义灭亲将父母送上刑台,可以嬉笑着扣下扳机扫射妇孺。这样纯粹的“大爱”也许一度让德国接近辉煌,但虚假的灿烂之后,那群幡然醒悟的孩子,却要用尽余生的半个世纪去偿清悔恨之债。

    大爱与小爱,并行而不相悖。在此疫情中我们所见的大爱,正是由一份份小爱汇聚而成。而这一份份小爱加固了的大爱,也照亮了阴霾之下的你我,最终铺洒开来,成为漫长假日里亲人团聚的温情与明天必将到来的信心。

    给“小爱”松绑,让爱与爱自由拥抱吧。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