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研究

    汪萍

    摘 要:口语交际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由小学升至初中,初一是衔接时期,因此在初一阶段着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笔者自身实际所学,从教师、学生和教学活动三个角度提出当前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具体的问题,从教师改进策略、学生改进策略和教学活动改进策略三个角度提出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语文口语交际课堂; 现状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5-040-002

    新课标提出了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课堂目标,新课标中认为:“初中学生要能够注意对象和场合,并且进行文明和得体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初中语文的口语交际课堂是培养初中学生正确交际方法的重要教学形式,无论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还是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当前初一语文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少针对性;学生缺乏口语交际意识;课堂教学内容缺乏体系化等,这些问题都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初一是学生小学和初中的重要衔接阶段,因此在初一阶段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养成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1.当前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教师教学方法和评价单一

    受傳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当前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学方法和评价单一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并不高。

    首先从教学方法来看,笔者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在初一语文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仍有大部分教师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到教学,“满堂灌”教学形式仍是主流。而从口语交际的能力来看,口语交际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口语交际课堂中缺乏时间锻炼,无法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

    其次来看评价。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很多初中学校中,并没有标准的口语交际教学考核,甚至部分学校的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定位非常模糊。因此导致了口语交际课堂的评价不够完善。例如,有些教师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评价,虽然对话是检验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形式,但教师却不能对对话评价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从而导致了评价结果不能够正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口语交际实际能力,评价流于形式。

    1.2学生缺乏必要的意识和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初一学生对口语交际课堂缺乏必要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是缺乏口语交际的意识。初一学生刚刚由小学生升至初中,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并没有口语交际课堂的设计,因此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升入初中后也缺乏口语交际学习的意识。虽然很多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识性较足,却无法将这种较高的认识性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意识。同时,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大部分的初一学生也不愿意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有意识地进行口语交际,这也对初一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能力。初一学生的年龄较低,本身的语言体系并不完善,因此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中,很多学生都会表现出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声音太低或太轻,部分学生不能完整表达出想要表达的问题和观点,这种能力问题也制约了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1.3教学活动设计不科学

    上文中提到,口语交际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和能力,因此,教学活动设计的科学性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初一口语交际课堂的质量。但是在当前,部分初一口语交际课堂中仍存在着教学活动设计不科学的问题。

    例如部分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不够合理和科学,甚至很多教学活动都没有起到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作用。活动方法和训练方法较为单一,缺乏自然状态下的情境建设,所以使得教学活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不科学和单一的活动更降低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2.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完善策略

    2.1多元化创设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

    针对当前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方法及评价单一的问题,因此需要多元化创设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来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教师在课堂前,需要精心的备课,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利用到教材中的资源。同时,对教学内容也需要进行有意识的筛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共同实现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

    在评价方法上,针对当前评价单一的问题,教师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内容来采取科学的评价工具。在具体的教学上,教师要结合新课标及实际学习情况的要求,来采用多种评价工具结合的形式,从而真正意义上地发挥出评价的考察及考核作用,实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意义。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具体项目,明确评价元素,例如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语言倾听及表达能力等。同时,口语交际评价以口试为主,还可以纳入其他的考核形式,例如竞赛、小组调查等,从而让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实际的口语交际水平,有效地对口语交际教学进行改善。

    在此基础上,在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评价的主体也应该多元化。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及老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融合的方法,通过多样化的评价主体来让评价结果展现得更加全面和细致,也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2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现如今,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中存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不高的现象,因此,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首先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口语交际学习的重要性认知。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口語交际学习的兴趣。例如,塑造出演讲、辩论等多种课堂形式,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其中。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受年龄等特征使然,初一学生普遍存在着“不敢说”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口语实际交际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从而有效地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提升。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训练活动,例如课堂朗读、读书报告会等,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女娲造人》,在此课堂的训练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脱稿去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来进行演讲,通过这种学生感兴趣话题的训练,可以大大地提升学生对于能力提升锻炼的主动性,让学生从“敢说”逐渐到“会说”。

    2.3改良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果,根据当前初一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对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改良。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情境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在正确的情境中,学生更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可以纳入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正确的、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学生在逼真的言语教学环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例如通过多媒体针对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情境创设。如“植树的牧羊人”,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影音片段,向同学们分享如杨善洲等为改变中国生态环境而努力奋斗的“种树人”的感人事迹,学生在直观的影音情境下,可以通过具象的画面和声音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和对主题的把握。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要邀请学生即兴发表感想,进而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初中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目标,从习惯、态度和能力三个角度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在日常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习惯训练、口语交际态度训练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通过这种设计活动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形式,可以让整体的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有效地提升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笔者首先归纳总结了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其次从多元化创设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改良教学活动的设计三个角度共同探究了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完善策略。总而言之,在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的衔接阶段,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语文能力养成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完善初一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从而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肖翔云.在写作教学中有效渗透口语交际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5,(6)

    [2]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意识[J]语文教学通讯,2015,(26)

    [3]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J]语文学习,2016,(12)

    [4]李明洁.口语交际课程要教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2017,(26)

    [5]李明洁.口语交际的理论背景和课程取向[J]语文学习,2018,(8)

    [6]韩洁.美国口语交际教学对我国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建构的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2017,(9)

    [7]羊君.提升语文素养,从课前三分钟演讲开始[J]语文教学通讯,2016,(1)

    [8]李江涛.课前三分钟,培养学生素质的引擎[J]文学界(理论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