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渔庄秋霁图》的艺术特色探析

    曹兰婷 孙丽媛

    

    

    摘 要:《渔庄秋霁图》是元代画家倪瓒画风成熟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画家在极简的构图模式中通过巧妙布局、经营,加以简笔淡墨的出神运用,创造出一种萧寂、简淡、清静的意境空间。这种意境氛围的营造与画家的审美追求、生活蒙养、人生阅历密切相关,画面中“物我合一”的“有我”图景深刻寄托了画家主体“隐逸”“出世”的心性诉求,并由此建立了一种突出人格化气息的山水图式,将中国文人画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充分展现了山水画中“以逸为高”的精神典范。

    关键词:《渔庄秋霁图》;倪瓒;艺术特色 ;空间意境

    作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其绘画作品中流露出的萧散清远、荒芜淡泊的审美意境与其他三家迥然不同,其独具风格特色的典型构图在整个中国山水画史上也是意象鲜明、影响深远的。倪瓒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及意境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带有浓烈的主体抒情色彩。他不仅有成功的绘画实践,而且在绘画观念方面也卓有建树,例如,他提出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等中国写意画的创作观念,被视为文人画创作的依据和品评的重要审美标准,对之后600年的文人画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倪瓒众多山水画作品中,《渔庄秋霁图》是其风格形成之后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本文选择此幅作品作为个例,力图通过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多层面梳理与分析,尝试探究画家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审美追求等。

    一、空间布局及艺术特色:藏景留白-虚景藏情

    《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中晚年的作品,画面整体布局与意境呈现其早年的风格,显得更为幽深空旷、苍凉萧瑟,该幅作品描绘的是江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晴秋之景,布局为三段式构图,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处几株错落有致的秋树生长于河岸边的礁石堆缝中,别无其他生灵的存在,给人一种荒寂之感;中景处大面积留白的河面,毫无波澜,似有若无,以虚为实,画面中没有一丝鸟飞鱼游的痕迹,也无作为点景的飞鸟、渔舟,更添画中寂静萧瑟之感;远景处为起伏平缓的小山丘,自左向右不断延绵伸展,给人以江天无限之感。该画正是倪瓒惯用的经典的一湖两岸式构图,也是画家在借鉴与吸收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开拓之作。“这种画面构图有董源《潇湘图》的遗风,也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影子,还有赵孟頫《双松平远图》的面貌。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利用空白空间结构、一河两岸置景的平远风格,这也成了他极具个性的绘画语言。”《渔庄秋霁图》的中景较以往的作品来说,意象更为苍茫,也更显空旷和辽阔,画中的题跋是画家18年后才题上去的(将画面的近景与远景合理连接起来,对于画面的整体协调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想象画面最初萧瑟、清寒的意味。偌大的虚空景象将观者的目光聚集于此,在有限的空间中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与情意,也给人以超越时空的苍茫与萧疏之感,形成“无画处皆成妙境”,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有异同之趣。陈传席先生描述这幅作品道:“全用墨笔,不着一色,干净、明洁、疏朗、清雅,如万顷湖水澄清于秋月寒夜之下,令人俗慮尽空,心脾俱畅。”作品整体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清远淡泊、萧散放逸的风格意蕴。

    二、画面意境构成:

    “隐逸精神+简率笔墨”

    《渔庄秋霁图》被董其昌认为是云林晚岁极品,画面中所呈现出的意境与倪瓒晚年生活经历有着极大的关联,是画家主体情感精神投射的产物,并以极简直率的笔墨意味建构而成的画面空间(亦是画家主体的心灵空间)形成特有的荒寒境界。倪瓒晚年生活过得并不尽如人意,元末各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蒙元政权飘摇不定,而倪瓒也经历了从家庭富足到散尽家财的动荡生活,开始了20年的“扁舟箬笠,来往湖柳间”的漂泊生涯。《渔庄秋霁图》正是作于其生活动荡的时期之初,是画家经历生活沧桑变化心中之感发。倪瓒云:“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倪瓒不止有高度的物理洁癖,更有高度的精神洁癖,他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与时俯仰,面对张士信的邀请,倪瓒“裂其帛而却其币”,不愿被世俗玷污。正如倪瓒画中的空间,少有生物活动的迹象(对于对象的消除),以保留精神家园的洁净与自由。《渔庄秋霁图》中的“无人之境”,正是被画家舍掉的巨大的画面中景(位于画面的视觉中心),画面天地之间的广阔空间就是画家心中的隐逸之处。《渔庄秋霁图》画面之中的景象并不是对自然实景的摹写,画中没有一处景能够对应题跋中“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描绘,现实视觉经验(自然实景)与画中空寂、荒疏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整幅画面都是画家主体的“我”胸中逸气的抒发。倪瓒的诗句“只傍清水不染尘”是其一生的生活态度,画家的精神和内心之境是冰清玉洁的,不愿被任何尘世喧嚣所沾染、扰乱,守住画中的一片“清水”、一方“净土”,守住画家的精神栖居之所,以便与天地精神往来。《渔庄秋霁图》画中之境的建构过程正是营造精神“世外桃源”的过程,画者早已将自己的思想化作“隐形人”融入了画境之中。在个人修养与道、禅精神的共同建构与塑造之下,画中的超逸境界正是画家隐逸寂寥、高雅空灵心境的真实写照。

    倪瓒画面意境的构建除了画家主体精神的融入,还有“逸笔草草”的艺术语言的运用,二者的互动在精神与形式两个层面建构出倪瓒山水画的艺术世界。这里的“草草”有“简”“干”“淡”的意味,画面用笔上多以侧锋干笔皴擦,笔下之石尽得苍茫荒率之意与笔到意成之致,运笔松灵,用墨简淡,疏笔干墨,追求简中寓繁,笔墨在细微之处变化丰富,呈现出一种松淡、秀逸、料峭之美。江宏先生认为:“在笔墨意境达到完善的境地时,构图特点也臻完善,这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就是赵孟頫式的董巨风范的披麻皴,转换向倪瓒式的披麻皴也即折带皴。”倪瓒自创的折带皴枯淡中显露秀逸之美,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语言同时也指向画家的心理情状,完成了由“法”到“意”的转变,最终形成画面萧疏清远、淡泊荒简的意境,并自成一格。

    三、结语

    《渔庄秋霁图》不仅是倪瓒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人生重要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画面透露出画家的生活态度与人格精神指向,带有时代特色与画家强烈的主体意识,这与其特有的笔墨语言组成一个同心圆,形成一种近乎于“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之美。时隔18年之久的题跋赋予这幅画卷新的生命意义,画家“悲歌何慷慨”的生命经历彷佛一股脑儿全部融入画卷中。画面方寸之间囊括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理想追求,同时为绘画中人格美向意境美的转化提供了典范,这也是作品不断被后世画家激赏与追摩的原因。而探讨该作品的艺术特色,有助于人们深度认识倪瓒本人和其画作,同时对于山水艺术风格与创作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修订版[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江宏.名作的中国绘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