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的现代英雄

    [摘要]鲁迅是笔杆子做武器的革命家,他批判封建糟粕,同时又将自己的思想灵魂注入传统故事,编纂而成《故事新编》。其中《奔月》更是在尊重传说的具体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性批判,从而揭示出历史流传,人性亘古,新时代下的新悲凉之情。本文通过对夷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嫦娥于贫穷中的离弃和逢蒙的背叛,分析新时代下的夷羿形象。

    [关键词]鲁迅;奔月;嫦娥;夷羿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3—0090—04

    [作者简介]谢娜,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育(语文)。

    中国古代神话题材往往会被不同作家根据自身的灵感进行艺术加工产生新的文学作品,将原有的神话传说赋予新的时代文学魅力。从原有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到鲁迅笔下的《奔月》,这不仅仅是将传统古代神话题材的再引用、再叙述,更是将古代英雄放置现代环境中的新尝试,是鲁迅先生对古代神话题材赋予新思想的有意识再创作。

    鲁迅先生以《淮南子·览冥训》中记录的嫦娥奔月传说为出发点,只取其中的某一些部分,创造性地将这个古代传说进行改编。虽然小说《奔月》中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在古籍中找到一些根据,但鲁迅先生却将原本生活在战乱时代,能英勇射下九日、射杀长蛇虎豹而造福人民的大英雄后羿放置在农耕时代最平凡的世俗生活环境中,将原本极富神秘传奇色彩的故事改编的充满了世俗气息,极富反讽色彩地展示了英雄在新时代大环境中没有用武之地的悲剧,也委婉透露出当时作者鲁迅先生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喜悦后,又陷入情感和革命观念的痛苦状况。

    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

    后羿射日的传说经久不息,流传的版本也多种多样,如《山海经》《孟子》等古籍中都有记录,但都离不开其核心:相传,上古时代有十个太阳,一起放出的热量使得河水干涸,植物被烧焦,动物被活活烧死。奈何人们对其束手无策,这时有个叫羿的年轻人,拿出弓箭,拉动之后,配上强箭,嗖嗖地把多余的九个太阳成功射掉,只剩下一个普照大地。于是,后羿成为射日英雄,被万人歌颂,敬仰。在传说中,后羿是拯救人类于热火中的英雄,得了飞升仙丹,受人推崇。这是古时人在强悍的大自然面前怀着敬畏的心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是人身,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推崇考量,于是对于他的形象塑造可以有赠仙药给嫦娥的大仁大慈,也可以不顾及其射日后再无用武之地窘境,对其成功纯粹理想化。可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需要的仅仅是英雄这个符号。但时光流逝,鲁迅笔下的后羿却遭受了无物可射,终日只有乌鸦的悲凉境地。

    昔日的夷羿是辉煌的,是受人敬仰的,射封豕长蛇,西山的文豹,乃至熊、骆驼都是他箭下的猎物。他自己这样感慨到当时的光辉:“当年的食物,熊是只吃四个掌,骆驼只留峰,其余的就赏给使女和家将们……”?譹?訛然而,辉煌时刻是因为自己箭法了得,最后落魄无奈同样也是由于箭法太过出神入画,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被自己射杀完了。可见,纵使箭法再精准,当猎物几乎被射完时,丈母门前再没有可怕的黑熊走过需要他去射杀时,山野里没有封豕长蛇野兽时,从大动物到小野兔山鸡,到处都射得荒凉时,只留下了乌鸦,每天也只有用这种鸟做炸酱面作食。倘若偶尔遇见麻雀,都算捡了个便宜,但却由于弓箭太过强大,力道过大而射得粉碎。任是再锋利的箭也没有了瞄准的目标,失去猎物的夷羿丧失了作为英雄的价值,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尊严:每日为了寻找猎物出门射杀,不得不奔波几十里之外去,而每每回来都得小心着妻子嫦娥的脸色,婢女家将们暗地里的奚落;甚至于打猎途中,因误射了乡间老太婆家的黑母鸡而不仅令他惶恐,还受到老太婆的欺负嘲笑,被要求用十个炊饼相抵;更是在归途中遭受了昔日常客逢蒙的暗杀,还好自己保留了一招“啮镞法”,才躲过了暗杀。然而,他历经了疲惫饥饿与诽谤迫害,将黑母鸡带回家时,可谁料到自己一心惦记的嫦娥早已偷吃仙丹,抛下他独自飞天。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一改传统的古代传说中夷羿的形象特点,卸下了他身上所有的传奇色彩,而是将他的生存环境设置为没有战争、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极力写出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尴尬,而这种尴尬境地势必造成英雄落幕后的悲凉。

    那么,传说中的后羿在射日后会遭受这样的悲凉吗?当惊为天人的神技再无多余的太阳可射之时,英雄应当何去何从呢?也许是预料到了这种悲凉,后羿得到了可以飞升的仙丹,入到上一层境界之中。但可惜,他割舍不下世间的种种,美人的仰慕,万人的崇敬。可平凡人的眼界始终是有限的,他们只能记得英雄一时的功绩,岁月的尘沙很快便会将英雄的光辉掩埋。正如《奔月》中的夷羿,在介绍“我就是谁谁”之时,最后两字就讲得不大响亮。乡间老太婆露出的是不屑的态度。这便是时代的悲凉,也是人性赋予时代的悲凉。

    这位大英雄的悲凉遭遇实则也委婉地反映出鲁迅先生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孤独寂寞,以及对革命胜利的期盼。通过阅读当时鲁迅先生的通信记录可清晰地看到他在厦门的各种遭遇,看到他独自凭栏眺望,看到他感叹岁月静得如酒。可见,《奔月》所塑造的后羿人物身上,有着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思索,而这样的思索是建立在生活上的,它用世俗的现实面代替了神话传奇角色的伟大色彩。鲁迅先生的文章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在于鲁迅能够透过人物表面的光鲜剖析出身后的困顿。《奔月》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以冷静的态度、嘲讽的笔法来暴露出英雄的悲凉。

    二、美人于贫穷之境的离弃

    嫦娥自是美丽的,在传说中与英雄后羿自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她却独自吃了仙丹,飞向了月亮,在广寒宫中饱受凄冷之苦。传说中对于嫦娥吃仙丹飞升的原因各不相同,大体上有五个版本:第一种是嫦娥在小人逢蒙的被逼无奈吃了仙丹,这里的嫦娥仍是忠于后羿的;第二种是嫦娥成仙心切私自独吞然后飞到月宫,这里的嫦娥是自私卑劣的;第三种是后羿主动将仙丹赠予嫦娥,这里的嫦娥是为衬托出后羿仁爱善良甘愿奉献而存在的;第四种是嫦娥为拯救黎民百姓避免受后羿的残暴统治而偷吃不老药化作仙女,但此处的后羿非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后羿,姑且不议;第五种是嫦娥对后羿的不忠行为有极大不满,一气之下受不了而飞升到天上去,这里的嫦娥是生活化的,堪比怄气的一般妇人。以上几种版本的嫦娥虽各有不同,或大义凛然,或私心深重,或任性易怒……但她无不是当世的人对于女性的评价看法,嫦娥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她个人,更是当时对女性的普遍认识与看法。自然,鲁迅笔下的嫦娥也注入了新元素,有了新时代女性的特色。

    在小说《奔月》中夷羿与嫦娥并非恩爱的神仙眷侣,而是一对为每日吃什么而发愁的寻常夫妻。作为嫦娥丈夫的夷羿,虽有一身射箭的神功,但这本领不仅不能让他成为人民拥护爱戴的大人物了,而且也得不到嫦娥温柔的对待。这个空怀一心疼爱妻子而无力为其获取所需的男人,渴望通过将就逢迎的态度留住嫦娥的心,这显然是不能成功的。最后,嫦娥终究受不了每天都只能吃那难吃的面,选择吃掉夷羿的仙丹,抛下夷羿一人升天。后羿与嫦娥二人感情反映出一个关于物质与爱情的话题,其实这一主题鲁迅先生在《伤逝》中也表达过。二者都传达出同一观点:物质是爱情的根本,脱离了物质,这份感情无法作为独立的存在。此处关于嫦娥的背离,是新颖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毕竟传说中很难探究到爱情与现实生活中讽刺的偏差。鲁迅此处着力极深,一改英雄配美人的传统,而是通过美人难咽乌鸦杂酱面而偷吃仙药背离的悲凉结局,给了英雄沉重一击,更是给了幻想有情便能饮水饱的纯粹理想主义者沉重一击。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人类很难不在现实面前低头,这不是良心的泯灭,而是人性生存本能的驱使。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也在于鲁迅先生从另一个独特的切口出发,突显出物质与精神二者间矛盾的关系。

    古代传统女性要遵守三从四德,如在诗经《氓》中,女子知道男子用情改变后也无能为力,只能感慨自己当初过分天真,同时还都受到娘家兄弟的嘲笑,可见,当时女性的自立地位相当低下。即使是现在,也并未完全能够实现男女平等,女性的地位也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步提高,嫦娥便是夷羿呵护之所在,不再是作为男性的附庸品,也脱去了不染尘世的仙气。嫦娥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文中有许多地方可以看出:“哼!”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一团糟!不是全都粉碎了么?肉在那里?”?譹?訛

    最终,她也会因吃不下乌鸦炸酱面而选择飞天。这里的嫦娥更贴近我们的日常,抛去传说中的神秘色彩,更像是当时左手面包右手爱情无法取舍的年轻女子,在时代的浪潮下徘徊,一朵朵浪花最终只是归于平静的大海。在生存面前,纵使英雄再魁梧,一旦没有了生存的本领,一切就黯然失色了。嫦娥偷吃仙药飞升,只是为了活着,但这种为了活着而选择背离给夷羿的英雄色彩打上了重重的阴影。

    三、老太婆不识英雄的蔑视

    夷羿为了满足妻子嫦娥的要求,不惜跑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猎物。以至于,当他看到母鸡时都没认出来,迫不及待地用箭一下射下。紧接着老太太出现,大英雄夷羿才发现自己误杀了别人的东西,显得惊吓。这乡间老太婆不但不知道眼前这人是谁,竟然还听信谣言,认为小人逢蒙说的是可信的,混淆是非,这类人往往随大流,盲目听信传言。作者在创造本作品时期,人民群众有的无心关注革命,有的就是对革命动向一知半解就胡说八道。然而这群人却总觉得听来的传言果真就是事实了。倘若有不如他们知道得多的人,就卖弄自己,以讹传讹,无知的人也就信那些话了。一般而言,这群人所认为的看法,大多不是自己本来的观点,因为他们无心去辨别真假,只是需要夸耀自己知道得比他人多。如在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药》中,对于夏瑜这人的性格特点,根本没什么人知道,仅仅因为客官和掌柜听别人怎么认为,结果他们也那样认为。鲁迅先生可能想借助老太婆形象来叫醒那些无知的人们,提醒他们不要盲目听信谣言。其实,这同样可以隐约看成鲁迅先生内心对革命事业是否能成功的担忧。正因为社会生活中人民的思想如此封建顽固,政治革命困难重重,作为革命的拥护者的鲁迅也陷入了思考。

    四、逢蒙得技艺之后的暗箭

    逢蒙刺杀后羿的传说在古籍《孟子·离娄》里出现过,而《奔月》中也保留了这个情节。逢蒙对于夷羿的背叛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英雄光辉之时,身边不乏人追捧甚至于追随。逢蒙便是在夷羿大放光彩之时,去了夷羿府一百多回,甚至偷学了技艺的友人。逢蒙学成以后,竟颠倒事实,四处传播不实言论,企图抹杀夷羿的功绩,更是放暗箭要置他于死地。还好夷羿的“啮镞法”保全了自己一命。逢蒙的箭头虽未射中夷羿的身子,但却直射中了他的心,死里逃生的夷羿在马上绝望地摇了摇头。这一摇头,是对逢蒙的失望,也是对自己墙倒众人推的无奈。

    许多学者认为逢蒙是鲁迅先生在影射自己的学生高长虹。起初高长虹依靠鲁迅先生的身份地位而步步高升,而不久鲁迅先生去到厦门,他知道老师已无利用价值,便对老师的作品和为人作出出格的批判,以此来引起学界的注意,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因此,鲁迅先生气愤不已,重新认识到高长虹的为人,鲁迅曾点评高长虹“是那时候年轻作家中极为傲慢疯狂的一个人,是一个极为虚无自私的人”。从这些话语中,虽然这有些缺乏理性客观,但不难看出鲁迅对高长虹行为和人品的反感和愤怒。由于现实中高长虹卑鄙行径与传说故事里逢蒙的背叛勾当非常接近,所以鲁迅通过《奔月》里逢蒙这个人物来委婉影射高长虹:“弄个小玩笑,就使得那人不知所措。”所以,这一点隐约透露出部分鲁迅创作目的。

    然而之所以这篇小说成为经典作品,它的意义肯定不止讥讽高长虹。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得出,鲁迅是高明地以古代神话故事为出发点,结合自己的思想创造性地写出了全新讽刺作品。小说中的逢蒙形象是社会上一类人的代表,对那些“挂新招牌的利己主义者”思想与行径的批判。从古至今,背信弃义之人不在少数,而英雄身边的小人更显得卑劣,例如秦桧陷害岳飞便被世人批判至今。小人只顾自身,不惜加害于他人;英雄善于放下,处处包容他人之漏。这是传统文化中亘古不变的律条,但倘若逢蒙的箭射中了夷羿的心脏,英雄会遗憾而终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逢蒙之辈,层出不穷,夷羿之杰,不应仅是绝望摇头。

    传说中后羿射日意气风发也罢,《奔月》中夷羿怯懦无用也罢,都化作了历史长河中赫赫有名的英雄形象。前者在嫦娥奔月后戛然而止,而后者在嫦娥飞天后,连射月亮三箭,奈何月亮只是抖了一抖,竟没有落下。夷羿再无射日神功,他只是饿极了要吃饭的凡人罢了。遭受双重背叛的夷羿,他的悲凉境地,更使世人心寒,无论古今。

    综上所述,《奔月》借助后羿这一人物希望告诉大众,在正义和邪恶对战的社会背景下,原本充满力量,渴望战斗的英雄人物,一旦只图自身安逸享乐,不献身于服务大众的工作事业后,便将成为鲁迅笔下的后羿形象一样,没有目标,没有对手,英雄无用武之地,用原本射杀猛兽的长箭去攻击一只只小乌鸦、小麻雀。由一个战无不胜、人民拥护的英雄战士变为一个贪图自身享乐、庸庸碌碌的凡人。鲁迅先生创作《奔月》的目的并非是为歌咏神话故事中的大人物、大英雄。他仅仅是以嫦娥奔月这个故事作为缘由,用到了嫦娥后羿两个代名词,展现的是自身在革命实践中所感悟到的对于当时资产阶级腐朽自保的观念的看法。正是在于新时代新思考的添加,才使得原本传统的古代神话传说更具有滑稽讽刺的意味。

    参考文献:

    [1]苗强.牺牲与救赎:从《伤逝》《奔月》看鲁迅的自我拯救[J].美苑,2011(5).

    [2]周海波.英雄的无奈与无奈的英雄——关于《奔月》与《铸剑》的重新阅读[J].鲁迅研究月刊,1998(3).

    [3]李怡.不堪重负的脊梁[J].鲁迅研究月刊,2018(7).

    [4]于梅梅.“悲剧意识”和“命运悲剧”作用下的人生悲歌——探寻小说《奔月》中后羿悲剧形象形成的根源[J].东京文学,2012(3).

    [5]詹玲.重读《奔月》[J].鲁迅研究月刊,2017(6).

    [6]张善亮.“弃家”模式下的神话建构——鲁迅《奔月》的别一种解读[J].剑南文学(下半月),2008(5).

    [7]李怡.用笔战斗的英雄,用心呐喊的“狂人”——我读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2017(6).

    [8]孙伟.红巾不揾英雄泪,《奔月》与鲁迅的精神苦闷[J].齐鲁学刊,2018(1).

    责任编輯: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