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课中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分阶段比较教学方法浅议

    郜战红

    摘要:本文从纲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章在教学中的困境入手,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章,按照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从人心向背演变、国共双方地位嬗变、民主党派政策转变入手,对如何运用分阶段比较分析方法教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结合,即走“地方特色”道路,用“群众路线”方式,借“润物细无声”道理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困境;分阶段;比较;结合

    中图分类号:G41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3-0085-02

    笔者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工作,在实践中发现几个困境,特别是在中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教学中,从这两章在近现代史中所占的位置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两个阶段,是使学生了解“三个选择”的中枢所在,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分阶段比较分析国共双方的嬗变,完成教学目的。

    一、目前纲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教学困境

    (一)学生在模模糊糊知识基础之上的逆反与厌烦心理。因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从初中学习历史以来,一直都是近现代史教学的重点,所以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很容易觉得老师所讲授之内容,都有一定的印象,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重复学,由此可知如果仍旧沿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角度进行授课,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因为高校教育对象是20岁左右的青年人,如果采取简单重复的教育容易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与厌烦心理,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从内容的性质上来讲,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同属战争类内容的讲授,在近现代史中战争类教学内容具有共同性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些内容也往往是激发学生民族情感的关键性环节,但是在授课中却存在一个显著的难题,即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来讲授,战争的残酷性、中华民族所遭受的伤害,都很难体现出来,但是如果借助于多媒体来讲授主要是通过视频的播放,但往往会受制于课时的有限,很难做到精彩性与知识传授性的恰如其分地结合。

    (三)“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教学目的实现之难。纲要的教学目的,与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目的,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三个选择的必然性”,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这个教学目的,因为在这两章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准确理解这段历史中发生的嬗变,从作为中国统治者的国民党为何逐步败走台湾?中国共产党怎样成为成功者?如果按照教材上的分布方式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承认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综合来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既很难调动学生兴趣,也很难实现教学目的,经过长期的摸索,笔者探索出一种新式的分阶段比较教学方法。

    二、分阶段与比较教学方法分析

    从目前教学中的困境入手,笔者将这段历史岁月按照所处的历史阶段的不同,大体分为了五个阶段,分别从人心的向背变化、国共双方地位的嬗变以及第三方政策演变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阶段:1935年-1937年,这一个阶段基本可化为抗战前夕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第一步,分析中国人民群众生活的境况以及原因,使学生明白当时的人民群众对日本侵华的愤慨,讲授中可以借助一些典型性案例比如一些抗战的歌曲《松花江上》;第二步,分析比较国共双方的政策,例如长征结束之后中共对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呼吁以及蒋介石的“中国仍不够强大到足以与日本帝国一战”“攘外必先安内”双方政策的比较,使学生容易理解当时人民群众对双方政策的评价;第三步,进一步做重点分析和比较,可以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西安事变,选取著名的案例,能够使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参与教学过程,在师生互动中,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领悟张学良的人生转变发生的原因,进一步做拓展性分析,从张学良的变化,引入当时中国人民群众对国民政府的期望到失望,进而为之后人民群众逐步对中共改观和寄予初步希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二阶段:1937-1938年,这一阶段是近现代史公认的抗战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开展比较和分析:首先,国共双方的作战指导思想比较。在此着重分析双方“持久战”的差异,突出国民党的持久战精髓是我国客观上的优势,即广阔的空间和广袤的地域优势,共产党的持久战精髓是战争所处的时代背景特点和人民群众的力量优势,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双方作战思想的区别。其次,实战对比。这一阶段笔者认为可以选取一些代表性典型性案例,诸如国共合作的典范战役太原会战,在太原会战中选择一些事件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笔者选取了八路军的雁门关伏击站和夜袭阳明堡机场事件与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作对比,使学生了解在抗战第一阶段,尽管国民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也存在很多失误,因为国民党的失误,造成国土在短时间内大片沦陷,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一些成功,进而产生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激励作用,使中共在人民心目中地位的逐步上升。

    第三阶段:1938-1945年,这一阶段全面抗战进入了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的抗战政策逐步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抗日战场中国共双方各自的地位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这一阶段的贡献后,可以按照这样的一条路线来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国共双方统一战线理论的变化为主线,以双方在战场上的实际战役为副线进行教学。首先,比较国共双方这一阶段合作意愿,着重分析国民党态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可以选取典型的案例如皖南事变,从新视角即人民群众的评价入手,分析这次事件对双方的影响。在教学中可以借用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发奎等人对这一时期蒋介石抗战政策的评价,增强说服力;其次,选取典型案例分析中共敌后战场的开辟,所带来的效应,对比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溃败,诸如豫湘湘大溃败进行案例教学,着重分析在长达几年的拉锯战中,这次大溃败在8个多月的时间内沦陷2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心理冲击,通过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中共是如何获得人民群众的逐步支持。

    第四阶段:1945-1946年,这一阶段是全面内战的爆发前夕阶段,这一阶段为避免与第一个阶段的重复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以民主党派的转变为着重点进行比较分析。民主党派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可以说处在既非常薄弱的地位又处在双方争取的重要地位,所以可以选取有地方特色的一个党派为例进行分析,如我校处在重庆,可以选取民盟为例子,以国共双方的态度对民盟政策的影响为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做拓展思考,在战后,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人对和平的期待,在这种心理下,来理解人民群众的选择。当然在这一阶段也可以从所授学生的专业以及可能的未来的职业这个角度,来选取案例,因为不同的民主党派涉及的领域也是不同的,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兴趣。

    第五阶段:1946-1949年,这是历史在国共双方中抉择的最后阶段,我们可以选取进行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全面对比比较。在政治比较中,可以突出强调美国驻军在中国骄奢横行的例子,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北大女生沈崇被强暴的例子,以该例子为出发点分析国民党的态度,以及国民政府处理结果对人心的影响,也可以以“全面劫收”中民众流行的歌谣,以及声势浩大的清查团最终的不了了之,与另一方面与中共的黄克功案例、肖玉璧案例等作对比;经济比较,我们可以以著名的蒋经国的上海打老虎时间为例,着重分析上海打老虎失败后,蒋经国的心理的变化,其中可以采取第二层次的案例即:贾亦斌的转变,使学生理解国民政府在经济上的困境,也可以以引发国民党政坛大地震的傅斯年质询行政院长孔祥熙鲸吞美金公债之事为例进行教学,与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以及解放区人民生活的变化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军事上,着重分析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支持,在这里可以选取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的小车队等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这样以全面比较的角度,能够使学生清晰明了理解嬗变的最后一个阶段。

    三、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在进行分阶段比较教学的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所以在选取案例时可以走“地方特色”道路,也就是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诸如地方出身的将领或者发生的事件,同时纲要是一门很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求我们的案例符合三性:思想性、政治性和教育性,所以综合起来,首先要求我们选择的案例具备思想性与辨析性的要求,也就是在注重思想性的前提下,选择一些能够引起辨析的历史事件,比如选取著名的案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能够参与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但是进行案例剖析时要做到浅入和深入,才使学生有所领悟;同时案例应具备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结合,也就是教学过程中又要注意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我们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才能让教学目的顺利实现。

    (二)用“群众路线”的方式。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在主题思路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讲授第四章内容的时候,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讲授思路对学生进行介绍,由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案例,根据学生的选择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其次,课堂的教与学的互动。在进行比较分析时,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学生的互辩等等,把学生吸引进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最后,学生知识分布方向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问题及疑惑。通过这种“群众路线”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三)借“润物细无声”的道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这两章是“三个选择”的前奏,尽管我们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但是,我们如果明确、简单、直白的把这种目的加给学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容易使自己的教学效果受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借“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化有形为无形,在对比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身进行思考,使学生自己领悟“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这样的道理。

    参考文献:

    [1]贺彦凤.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