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引入企业管理理论的组合策略

    冯万贵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仍然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引入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分工与组织管理理论、团队管理理论、阿米巴管理模式、激励理论、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和团队文化理论、标准化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价值链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竞争和战略管理理论。将这些理论综合应用的组合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Abstract】In view of the various problems still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can introduc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ories, including division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theory, team management theory, Amoeba management mode, incentive theory, human resources recruitment management theory,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am culture theory,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theory,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 value chain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ory, competition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The combination strategy of applying these theories synthetically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work, and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s.

    【關键词】教学管理;企业管理;组合策略;组织管理;激励理论;知识管理;竞争理论

    【Keywords】teaching managem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mbination strategy;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incentive theory;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etition theory

    【中图分类号】G717;G471;G642.0?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10-0122-04

    1 引言

    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建立现代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1]。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2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理论的意义

    企业管理作为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系列职能的总称,内涵非常丰富。教育与企业生产服务也有相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服务,就是学生的合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不合理需求不断得到纠正和引导的过程,所以,教师与企业员工一样,同样要遵循标准化的教学服务流程,接受绩效为主的管理考核[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也可以参考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具体管理方法,对其加以借鉴和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管理目标的相关性、运行过程的相似性、管理手段的相通性)使得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引入和应用具有充足的条件和优势。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借鉴和融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虽然很多研究人员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真正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的程度还是不够,将企业经营管理融入职业院校教学过程管理,仍然需要社会、需要教育家尤其是职业教育者们的研究与探讨[4]。

    3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取得的进步

    经过多年的努力,众多高职院校对引入企业管理理论应用于教学管理中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改革试点,已经取得许多成绩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得到改善和提高,能够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目标制订比较合理,教学管理原则和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组织基本有效,教学制度管理体系基本健全。

    ②逐步形成了学校、系院、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资源配置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并在进一步改善的过程中。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基本建设的管理已经系统化。

    ③质量管理意识通过历年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逐步建立健全了初步有效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在学校内部初步形成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包括督导监控、同行监控、学生监控相结合,包括专业质量监控、课程质量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验教学质量监控、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组成的质量监控体系。

    ④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中心地位基本确立,较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渐抛弃传统的教學行政官僚作风[5]。

    4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在教学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校大都将目光盯在国家政策走向和如何获取国家政策支持方面,热衷于各种教学竞赛和学生技能大赛成绩的获取,以及各种教改科研课题的申报,对真正的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期的资金支持和一贯的制度保障。②教学管理主要跟着国家和省市的政策方向走,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学考核更多关注的是结果(包括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等),而对教学过程及其形成原因关注很少,特别是对问题背后的原因很少做分析研究,从而掩盖了真正的问题真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教学管理浮于表面。③机构的各部分职能缺乏细化分工,没有明确各自的管理权限,包括学校、系院、教研室三级的具体职能和职责没有明确,教学管理机制权责不分,缺乏具体的宏观调控指导。教研室主任的作用发挥不充分[6]。有的学校专业负责人(即教研室主任)的工作是作为专业教师的兼职工作定义的,主要从事日常教学中的各种事务性工作,加上作为普通专业教师的本职工作,较少有精力从事真正能帮助专业提升的专业建设及教改研究,从而导致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进展非常缓慢,不利于专业发展。很多学校的专业负责人职责不清、权限不明、无利益回报或回报与付出不对等,从而导致教授和副教授不愿意担任专业负责人,而让青年讲师担任专业负责人,以至于无法引领专业建设和发展。岗位职责不明确和责权利不对等的问题进一步蔓延,有的学校也出现了原来由辅导员负责的学生管理工作职责、原来由教务员负责的教学管理工作职责以职业导师、专业建设事务等名义向专业教师或专业负责人转移,从而加大了专业教师或专业负责人的工作负担,减少了他们用于日常教学、专业进修、教学改革研究、科研项目等专业工作的时间,进而使专业教师逐渐失去了专业上的优势,也使学校逐渐失去了专业上的核心竞争力。④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日常工作经常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个别教师无法胜任工作,也不主动提升,消极应付。⑤专业建设没有执行到位,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流于形式,专业建设思路不清晰,满足于闭门造车、自说自话。⑥专业团队难以真正形成,各专业教师仍然是单枪匹马,难于形成团队合力,科研、教研与教改成果难以落地,专业发展缓慢。⑦各专业教师的工作成果以知识产权或版权的名义各自据为己有,没有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共享,没有纳入组织知识资产进行集中管理,阻碍了教师队伍培养和专业发展。⑧高职院校虽然在形式上已经建立了质量监控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但在执行方面仍然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引,从质量监控到质量管理、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的转变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管理仍然存在流于形式、不够细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⑨由于公办高职院校长期处在政府行政主导办学的机制下运行,非常缺少竞争意识。一旦国家放开职业教育市场,或者大力发展私立院校,公办院校将面临很大的竞争威胁。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5 应用企业管理理论解决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问题的方法

    5.1 引入分工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分工合作是建立团队和团队正常运作的基础。明确各职能部门和岗位的细化分工和职责权限,包括学校、系院、教研室三级的具体职能和职责权限,包括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职业导师、辅导员、教务员、实验员等工作岗位或角色的职责范围、职能权限和分工合作模式。各岗位均要有开展本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职责、权限和利益,责权利对等是岗位设计的最基本原则,否则相关岗位的工作就无法正常展开和发挥职能作用。例如,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没有把专业负责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岗位,而是作为专业教师的兼职工作对待的,这样的岗位分工和设计非常不利于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和专业发展,专业负责人既无任何岗位权限,也无任何合理利益回报,只有兼职工作需要承担的一系列岗位职责,从而使专业负责人逐渐发展成为为各专业教师提供教学服务的事务性工作者,而无法成为专业发展方向和策略的规划者,以及专业教研团队的领导者。专业负责人(即教研室主任)应当是学校三级教学体系的基层管理岗位,有时也是基层教学组织的专业技术领导岗位,这个岗位应当与专业教师岗位完全区别开来,废除兼职工作的定义,从而推动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和专业建设工作,进而使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目标和策略能够真正落地执行。

    5.2 引入团队管理理论

    在企业中,一般都有技术研发团队、产品生产团队、产品销售团队、售前支持团队、售后服务团队等,团队之间、团队内部都保持默契的协作。作为高职院校,同样可以建立课程研发团队(专注于后端教研)、专业教学团队(专注于前端教学)、项目课题团队(专注于项目申报与实施)、学生管理团队(专注于学生管理)、招生工作团队(专注于招生工作)、就业指导团队(专注于实习与就业指导)等,使各团队的工作更加专业化。但要注意的是,要尽量不让同一个老师在多个团队中同时担任多个角色,这样会让老师们疲于奔命或应付差事,最终大幅度降低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对学校教师的数量和生师比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尽快改变目前师资严重不足的局面,一定不要在数据上玩数字游戏,最终受害的肯定是学校自己。

    5.3 引入阿米巴管理模式

    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落在基层教学单位(教研室)的各位教师身上。强化教研室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丰富实践教学手段等具有重要意义。教研室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关系到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若能强化和扩大教研室的职能,将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同时融入教研室,开创教研室“教学·育人”的管理新模式,势必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4 引入激励理论

    影响教学结果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充分了解每个教师的关注点和需求,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将教师培训和教师激励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积极的激励导向。在选择激励措施时,要注意对基本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应用,不能将基本薪酬、福利、工作环境、职业稳定性等保健因素用作激励因素,否则适得其反。充分调动教研室主任和所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应当成为高职院校所有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没有人的积极性,所有的管理理念和改进措施都是空谈。“大学的声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

    5.5 引入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理论

    解决教师积极性和质量问题的另一个措施,就是引入招聘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些高职院校公开招聘流程中存在过于追求形式规范性和规避投诉风险而无法保证人员质量的问题,用人部门经常在决定是否录用之前连其简历都无法看到,对其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等一概不知,仅凭现场专家短时间内对其说课、试讲和回答问题进行评分来决定人员选择结果,这容易造成事后才发现新进人员并不符合需求,但又已完成复杂的人事流程而无法改变的局面。引入招聘管理理论和方法,让用人部门具有决定性话语权,很容易解决此问题。人事部门负责审查应聘者的基本资料和对基本品性进行鉴定,用人部门负责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审查和考核,审查鉴定和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应聘资料审查、人事档案调查、原工作单位背景调查、人力资源测评、专业技术能力考试、现场说课试讲考查等多种方式展开,从而充分保证新进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5.6 引入知识管理和团队文化理论

    在强调私人研究成果和工作职务成果相区别的基础上,建立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将所有的组织知识资产纳入知识管理系统集中统一管理起来,从而实现组织知识的共享,提高专业教师的经验传承和教师培养效果,进而使专业教师团队的个人能力迅速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团队的能力。通过将个人成长与团队成长进行捆绑的方法,再造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团队文化,改变专业教师单兵作战的现状,逐渐形成团队合力。

    5.7 引入标准化管理理论

    标准化是规范化和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的源泉。教育作为一种服务,服务过程应该有一套可操作的流程手册,如备课准备、课程教学活动、学生跟踪访谈等,并有严格的过程考核约束,势必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要建立健全教学各个环节的精简高效的工作流程,以及相应的工作标准,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构建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稳步推进。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标準化管理体系,但是这些标准体系仍然存在流于形式、不够细化、针对性不强等缺陷,需要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持续改进。

    5.8 引入质量管理理论

    质量从来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除了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更需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例如,罗幼平教授在《企业管理对高职教学管理的启示》中提出的集体备课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负责制、教考分离制度等,都是可行的质量保障措施,而这些质量保障措施的落实又对标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9 引入绩效管理理论

    绩效考核不是目的,提高绩效才是目的。教学管理工作除了明确以目标管理为导向的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更要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形成绩效改进的闭环,通过绩效沟通、绩效反馈、绩效改进计划等环节不断提高最终的工作绩效。在这方面,目前很多学校仍然停留在绩效考核评价的层面上,没有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价值和作用。

    5.10 引入价值链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

    高职院校应当在专业和教学方面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类似于企业应当在技术和产品(服务)方面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行政后勤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二线部门共同构成“管理平台”,为生产运营部、市场营销部、产品研发部等一线部门提供后台支撑和平台服务。整个企业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主要是由一线部门创造和实现的,二线部门是为一线部门提供后勤保障和服务而存在的。类似地,在高职院校中,学校的核心价值是由负责专业教学的各系院(一线部门)创造的,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后勤处、安保处、图书馆等二线部门也应当为各系院提供后台支撑和平台服务,而不是让各系院整日围着各二线部门忙碌或为各二线部门提供服务,否则学校就无法创造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也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于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这一模式造成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三座大山”仍然是很多院校需要下大力气改变的重要方面。

    5.11 引入竞争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时刻掌握国际和国内高职院校的新变化,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策形成的机会,发现和保持自己的优势,改进和规避自己的劣势,从战略高度制定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竞争策略,和其他高职院校形成错位发展,逐渐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要高度重视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不仅在各种竞赛和课题申报方面形成优势,更要在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中苦下内功,不要“外强中干”,而要“内外兼修、秀外且慧中”。

    6 结论

    通过引入多种企业管理理论,形成系统组合策略,综合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可以有效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学校教学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进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栾庆国,陈芷.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策略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06):7-10.

    【2】张科.现代企业管理策略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引入[J].科技经济导刊,2016(28):238-239.

    【3】罗幼平.企业管理对高职教学管理的启示[J].科技展望,2015,25(35):164-165.

    【4】高燕,赵仕奇,黄银花.企业经营管理融入职业院校教学过程管理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5):141-142.

    【5】宋洪峰,许鹏.运用企业理念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6(04):68-70.

    【6】银岁红.阿米巴经营模式对民办院校基层教学管理的启示[J].中国高新区,2017(2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