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身份意识”

    季源

    任务驱动型作文旨在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有明确和具体的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如果不能抓住这些要求和任务,作文就会失之偏颇,离题万里。我们先来看一看近几年部分全国卷及模拟卷作文的相关要求。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

    2019年全国卷Ⅱ:“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2020年新高考山东模拟卷:“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从以上几个作文题可以发现,为了创设写作“真实的情境”,“揭示并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作文要求考生模拟某个(类)特定的身份,或以某个(类)特定的人为对象进行写作。如果考生缺少“身份意识”,便会造成作文“身份”的模糊或缺失,也就意味着没有完成材料所规定的任务。因此,任务驱动型写作要有“身份意识”,让作文恰如其“份”。

    一、什么是“身份”

    这里的“身份”是作文给考生限定的一种身份,或者说是一种角色。“身份”包括两种:

    一是考生根据作文要求选取的“身份”,类似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例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要求考生以“明华”的身份完成写作;2019年全国卷Ⅱ的五个任务的身份均是“青年学生当事人”;2020年新高考山东模拟卷要求考生“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相对比较简单,考生从自己的身份出发完成写作即可。2019年全国卷Ⅱ五个任务都是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行文,但要注意的是五个任务的时间和情境是不一样的。2020年新高考山东模拟卷提供了三种“身份”,即“学生”“教师”和“家长”,考生需要从中选取一种。

    第二种“身份”是写作对象的“身份”,即读者身份,也就是这篇作文要写给谁。例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要求考生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2019年全国卷Ⅱ中任务①写给1919年的学生,任务②写给1949年的家人,任务③写给1979年的学生,任务④写给自己,任务⑤则要写给2049年的某位“功勋人物”;2020年新高考山东模拟卷要求考生面对的是本校同学。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中,“小陈”是举报者,“老陈”是被举报者,“其他相关方”可以包括警方(处理事件方)、媒体(报道事件方)、网友(议论事件方)等。2019年全国卷Ⅱ中写作对象包括“1919年的学生”“1949年的家人”“1979年的学生”“2049年的某位功勋人物”,考生需要选择一个特定人群,以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二、没有“身份意识”会有什么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强调写作的针对性、真实性和目的性,要求考生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考生需要把自己置身于任务情境之中,具有恰当的“身份意识”,实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笔者用2020年新高考山东模拟卷作文题对学生作了一次训练,部分习作暴露出学生身份意识不够的问题。以下是两则问题片段。

    [片段1]

    近日我校对“手机该不该进校园”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依我看来,“手机该不該进校园”实则应该表达为“手机能不能进校园”,学校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对校园内的手机进行管理?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自控力合理地使用手机?老师是否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也就间接地回答了“该不该”“能不能”的问题。(《手机不能进校园》)

    [片段2]

    手机的优势是建立在高度自律的基础上的,培养自控能力亦是当代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此,学校、家庭、个人三方面需密切合作,严格控制手机的使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这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一禁了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青少年处于叛逆、猎奇的时期,对手机这类电子产品毫无抵抗力,一味禁止手机进校园是治标不治本。(《手机可以进校园》)

    2020年新高考山东模拟卷要求考生“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份发言稿讨论“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以上两则片段观点都比较明晰。片段1的观点是“手机不该进校园”,片段2的观点是“手机可以进校园,一味的禁止是治标不治本”。但是两则材料的问题也非常明显,片段1从学校、学生、老师三个角度提出三个问题来反对手机进校园,但是片段以及该作文的其它文字都没有呈现身份的选择,很显然身份是缺失的,该作文没有完成规定的任务。片段2则无法判断出考生选择了哪一种身份,每一种身份似乎都可以,身份模糊不清,同样没有完成规定的任务。这类作文首先存在“不符合题意”的问题,得分势必较低。

    “身份意识”的缺失或模糊也可以反映出考生在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的不足。考生拿到作文题,首先要关注材料规定的任务,然后通过作文传达出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2019年全国卷Ⅱ为例,材料展示了从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到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五个历史节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考生要“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这就要求考生假定自己是上述已发生或未发生事件的当事人,而不是以今天的青年的身份去讲述历史事件,然后要通过这些假定身份呈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体现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如果缺少了必要的“身份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错误的、不恰当的表达。

    三、如何体现“身份意识”

    学生的“身份意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进行训练,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1.题目要显示身份

    “题好文一半”,题目往往是文章的意旨所在,尤其是议论文,题目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呈现出恰当身份信息的题目可以反映出考生思维和任务意识的清晰。

    以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的部分标杆文的题目为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以题目显示身份的好处。

    如:《做孩子的榜样》《家有虎女,实为福祉》《不被理解的爱》《为你唱支赞美歌》《最差的处罚》《让人文关怀永不褪色》。

    从以上六个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前两个题目是写给老陈的信,一为劝勉,一为安慰;中间两个题目是写给小陈的信,一为赞美,一为关心;最后两个题目是写给警方的,一为批评,一为建议。我们从题目中不仅可以看出明确清晰的写作对象,而且可以感知到考生一目了然的观点态度。

    2.角度要贴合身份

    有的任務驱动型作文会围绕一个话题或一个情境提供多种身份。身份不同的人,所阐发的观点和态度也必有不同,考生要能够从所选择的那个身份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从而得出与其它身份不一样的思考点,这样可以避免作文的千篇一律。

    如写作2020年新高考山东模拟卷作文,缺少“身份意识”的同学写出来的作文往往角度单一,高度同质化、类型化,缺少自己独特的态度和观点。如果学生有“身份意识”,能够从自己所选择的身份的特点出发去阐述观点,文章就很容易从大量雷同文里跳出来。以几则片段为例。

    [片段1]

    时代潮流不断前进,手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已成为必需品。我们教师认为,跟上时代步伐,应是现代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特质。正如《天堂电影院》中所言:“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如果一味禁止手机进校园,堵塞他们与时代和社会接轨的通道,把他们置身于一成不变的课堂中,那么他们的思想也许就会落后于时代,脱轨于社会。(《科技课堂,新型教学》)

    [片段2]

    作为一名家长,最担心的还是孩子的安全问题。虽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校园难免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例如校园欺凌,孩子如在学校遭受欺凌,手机会让他们更方便联系我们家长。不仅如此,手机还便于留下校园欺凌的证据,会避免因为缺少证据而让欺凌不了了之的现象。所以说,手机更有利于让校园处于阳光普照之下。(《用手机保障孩子安全未来》)

    [片段3]

    手机进校园会影响校园生活的质量,使青春时光的单纯不复存在。校园生活是简单而单纯的,同时也是充实而紧张的。手机进校园,难免会破坏它的简单和纯粹。试想如果在班级活动中,大家都埋头刷手机,忽视了有温度的真实交往,集体荣誉感会慢慢消退,这样冷冰冰的班集体和无趣的校园生活还会令人向往吗?(《将手机置于校门外》)

    片段1从教师的角度阐释手机可以进校园,片段2从家长的角度说明手机可以进校园,片段3从学生的角度表明手机不该进校园。“教师”“家长”和“学生”因为身份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不一样。“教师”更多关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因此“手机可以辅助教学、教育宜疏不宜堵、要尊重学生个性”或“手机会干扰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角度更符合“教师”的身份。“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安全和成长,所以“手机让出行更安全、成长经验需要自己去摸索”或“手机会引发攀比心理、容易分散孩子注意力”等角度更符合“家长”的身份。“学生”更关注集体生活和自身能力的培养,那么“手机可以辅助学习、培养自制力”或“禁不住手机诱惑、不利于集体活动”等角度更符合“学生”的身份。所以,有恰当的“身份意识”,才可以发别人所未发之观点,这样的作文也才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3.语气要契合身份

    由于所选择的身份或所面对的对象不同,我们在写作时的语气和口吻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学生、教师和家长由于身份的不同,语言习惯会有很大差别;面对小陈、老陈和警方,写作者的口吻肯定也会有区别。议论文不仅要晓之以理,有时也要动之以情,有了恰如其分的语气,会让情更有感染力,会让理更有说服力。

    我们以2016年广东二模部分标杆文为例,来看看不同的人在阐述同一个道理时,由于身份不同,说话语气和口吻的区别。

    [片段1]

    虽然北兴俱乐部的冠军庆祝会我因故未出席,但俱乐部依然把象征冠军荣誉的戒指给了我,对北兴俱乐部的这种胸襟、大度与包容,我非常感激!我的荣誉是你们赋予的,我的能力是你们培养的。我转会到南旺俱乐部后,仍会继续关心与支持北兴俱乐部的兴旺与发展,愿作北兴俱乐部与南旺俱乐部之间友谊的桥梁纽带,使两支球队互相学习,共同发展。(《鲲鹏遨翔不忘沧海》)

    [片段2]

    大黎的转会加盟完全是他的个人决定,是一个球员希望凭借已有的成绩向更高的职业高度奋进的勇敢而大气的选择。著名的NBA球星詹姆斯在离开老东家骑士队转会至热火队时,亦饱受球迷指责。但他在加盟热火队之后带领球队连夺冠军,无疑击破许多人的质疑。一个球员出于念旧情而留在一个职业发展机会不多的球队,尽管没有辜负球迷的厚爱,但却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不负责任,是对体育事业的不负责任,勇攀高峰、寻求更好的机会方能不断进步。(《就球星大黎加盟我俱乐部的说明》)

    两则片段的阐述点相似,都强调队长大黎离开北兴俱乐部,加盟南旺俱乐部,是对自身事业、体育事业的推动。但因为叙述者身份的不同,两则片段表达的侧重点和语气是不一样的。片段1从队长大黎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老东家的感激,并表示会关注老东家的发展,愿成为两个俱乐部友谊的纽带。语气诚恳真挚,以情动人,既顾念旧情,也盼望发展,很契合大黎的身份和心理。片段2从南旺俱乐部的角度出发,更多表达的是要尊重球员的选择,球员的发展才会带来体育事业的发展。语气冷静坦诚,以理服人,既站在大黎的角度发声,更站在了体育精神的高度说理,符合俱乐部官方声明的语气。

    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确的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忽略材料中的“身份”要求,可能会造成角度单一、思考雷同的问题。因此,有恰当的“身份意识”,可以让作文的表情达意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会更有利于学生通过真实情境写作提升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更加多元、深刻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和时代。

    [作者通联:江苏宿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