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积累”重要性

    李萍 张立军 刘海燕 乔明利 丁兴亮 范加莉 高春梅 刘海侠 王浩 韩昌梅 刘文艺

    摘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过了单纯识字写字的年龄,明明日常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会很“老道”地讲着他们十几岁的人生感悟,但是一提起笔就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总是拼拼凑凑才能写成一篇文章。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总是干瘪而空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关键性的一点就是学生没有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没有充实的作文材料,这更加证实了积累对于语文的重要性。本文从文本教学、课外读物、网络资源、学习生活四个方面加以论述“积累”对小学习作教学写前指导和作后指导的重要性。

    关键词:习作教学;积累;写作指导;奠基石

    作文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起步作文教学又是作文教学的关键一环。然而反观教学现状,目前,农村作文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生活单调,阅读面狭窄,习作时往往无话可说;学生缺乏兴趣、信心,习作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教学时间有限,教学策略缺失……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材料,具备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才会得心应手,恰如其分。既然积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习作教学写前指导和作后指导中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呢?

    一、立足文本教学,通过观察获取习作素材

    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必然是课本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教材就是学生学习的本。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会积累的时候,首先必须立足于我们的语文课程文本。虽然近年来,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语文的文本选材诟病指责颇多,但是应当肯定的是,收录在课本的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华,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进入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任教语文二十年来,我觉得教材还是能够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的,至于有人提出的与时代脱轨之类的说法,我觉得这正是体现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领导作用的时候,教材是死的,但是教授之人却是与时代共同呼吸的,老师的职责就是要赋予那些带着尘埃的文字以时代的韵律。

    好文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观察是获得习作素材的途径之一。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保证习作创造性的重要前提。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有顺序的观察有助于抓住事物的联系,全面、有效地认识事物,也有利于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有一定顺序,思维才有一定条理,表达才会层次分明。在起步作文指导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按照空间位置上的远近、前后、内外、左右、上下等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来 观察事物。

    培养学生自己确定观察顺序的能力,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在课内、课外阅读中认识文章的作者是如何从实际出发确定观察顺序的,并归纳总结出在不同的情况下观察对象、观察顺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作者观察顺序、思路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学会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顺序。

    有教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阅读教学中总结出“观察五法”,对于帮助学生确定不同对象的观察顺序有一定借鉴意义。观察植物一般从株形、杆(茎)、枝、叶到花、果及生长变化;观察动物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包括头、嘴、耳、眼、背、尾、上肢等再到整体,并应抓住特点观察其生活习性;观察人物则应从人物的外貌入手,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神情、衣饰、风度等,再到观察人物的动作,体味人物的语言,最后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观察景物一般是在选准立足点后,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观察;观察活动场面时,通常是从整体感觉再到部分重点观察;观察事件时,则主要按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

    另外,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也往往只看主要对象,而忽视背景,哪怕对主要对象的觀察也仅仅注意其突出的表面特征。因此,除了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亦势在必行。

    全面细致的观察指导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如学习三年级下册《燕子》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进行“一……,一……,加上……,凑成……”的句式练习,引导学生抓住物体的主要特点进行观察。学习《荷花》第二自然段后,用课件展示马路上怒放的白玉兰,校园里盛开的茶花,田野里绚丽的油菜花……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姿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一说,引导学生掌握从颜色到形状细致观察静态植物的方法。

    我觉得以上这些方法都值得借鉴,我们可以在观察前提示,在观察中引导,在观察后提炼,让学生习得有顺序而又全面细致的观察习惯。

    二、放眼开阔的课外读物

    课本内容再好,毕竟只是一池之水,为了能更好更全面地阅读,我们自然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同时做好课外读物的积累。

    我想要提及并不是哪本书或者哪种刊物,而是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的习惯,你阅读摄取文字的能力,一点点地提高阅读速度,做到“一目十行”。这绝对不是夸张,而是真实地能够通过有意识的锻炼做到的一种本领。我的儿子现在阅读速度就是非常的快,同学都非常“嫌弃”和他一起浏览网页或看小说,他基本上扫一眼没有十行也有三四行,在他已经要翻页的情况下别人才看了四五行。事实证明,在同等的时间下,他获得的信息量是别人的四五倍。开学第一周,我就用一节课来介绍正确“读”书的方法,用一定的方法来阶梯式提高阅读速度,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速度也是靠量的积累,书读多了理解必然会快,一遍又一遍地读书,读更多的书,万里长征从脚越。第二层的“习惯”讲的是一种心灵的需求。对于书籍,牛顿有句经典名言:“如果说我曾经看得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就是名著的力量。无疑,书籍和音乐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我在引导学生阅读少儿读物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读名著,如《爱的教育》《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让他们从名著中懂得真假、善良、谦逊……培养他们有了阅读的习惯,才能潜意识中去寻找好书。通过长时间的阅读让学生能从书中得到人生的启迪,使自己自强不息。从而明白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发现自己思想的卑微;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使肮脏的心灵和罪恶的灵魂得到净化。名著如同沙漠里的绿洲与甘露,可以使我们的心灵获得重生,可以使我们从思想上摒弃一切的恶习,可以使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我还常常对学生说,阅读不是为了我要写出好的文章才来读书,而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天都要有好书的陪伴。才能活的大气,才能活得精彩。

    三、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

    当今信息社会,网络资源非常发达,网络已经深深渗入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网络中得到反射回馈。学校和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有了电脑,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去看见一个更高层次、更宽广范围的世界,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互动、交流的平台,以弥补实体写作环境中“先天不足”,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胸中先有一腔积累,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

    我也常常在课堂上推荐适合学生去摄取信息的网页。这些网页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用同龄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里面有着非常精彩的实时讲解,我自己也常常去浏览过这些网站,我们大人火热讨论的时政问题,在孩子的眼中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色彩,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去描述着大人的事情,带着这惊人的一针见血的力量,有时候不禁想起那就是我们倡导的声音的力量,来自孩子的声音更加不可小觑。不是吗?里面还有原创天地,基本上都是同龄人写的各种问题,各式主题的,长短不一的,但是都一样动人的文章。我希望学生通过网络的阅读更好地吸收这些“儿童”钙片,易吸收,见效快。

    我在课后与学生聊天中发现,他们特别喜欢去浏览QQ好友的空间或者微博。我创建了班级QQ群,并要求学生每个月要在自己的空间里至少推荐一篇自己或他人的好文章,或者是利用链接分享到自己的微博上,并且要附上推荐的理由或者读后的感悟。我也常常对学生的推荐作品通过课堂展示,共同评析。这样做一方面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他们品析佳作的兴趣和能力。另一方面,这样的交流也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学生非常乐意去学,乐意去做,效果非常好。

    四、关注鲜活的学习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好的作家的作品中总是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新的一天,这就是学生身边最鲜活,最丰富的素材。

    我总是跟学生说,“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小气些”。意思就是做人我们要学会宽容、大气、淡定、不慌。但是在做事情要抓大局,放眼于小处,看见细微之处的闪亮点,知道平凡最动人。

    有一次课间,教室里突然闯进来一只蟑螂,一个发现这位“不速之客”的是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平时也是比较胆小些,她看见蟑螂的时候尖叫了一声,着实吓了一跳。之后那个窗台围了一圈好奇的脑袋。上课后,我立即让他们把看见蟑螂的过程,自己的感觉写下来。很多学生非常生动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如何在“无聊”的学校生活中发现如此有趣的生物,特別是第一个发现的女生写道“她觉得看到的那一瞬间,吸进了生平最大的一口空气,然后心脏都快要跳出她的肚皮了。”显然心脏不可能跳出肚皮的,但是看到的人却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这个女生的害怕,真情实感流露在字里行间。

    还记得有一次作文题目是《最感动你的事》。有个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写道“我一直不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忘记关家外面那个楼道的灯。我出去一会儿。忘记关了台灯,都能够被妈妈上了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节能重要性以及电费之昂贵的课程,她自己都不以身作则。直到最近那盏灯坏了,隔壁的奶奶踩空了一阶楼梯崴了脚,妈妈才和我说,隔壁的奶奶总是舍不得开她家门口的路灯,晚上又总是要出去散步,妈妈很担心老人家眼神不好,于是妈妈赶紧买了灯泡在自家门上撞了路灯。后来再看到我门口那个路灯的时候,我总觉得很温暖。”这么一篇文章中没有引用任何名言警句,也没有名人故事,但是字里行间溢出来都是感动的味道。这种用平凡的生活道出来的文章,主题多好,多动人!

    再如三年级上册《猜猜他是谁》一课,教材的设计就是一个游戏。我通过游戏情境,展示问题范本,引导学生观察表达,而后搭建“头脑风暴”的游戏支架,让参与者三次收集资料,指导学生有序写作。第一次,整体入手,从身高、身材方面这些最突出的外貌,谈谈对同学的印象;第二次,小组合作,寻找同学的面部特点,五官特征,找出最有特点的部分(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顺序进行描写);第三次,说说同学的衣着特点。这里,学生通过游戏参与,借助支架整理“交 往旧经验”,进一步了解习作对象,增添“新经验”。将游戏作为支架可以让习作内容得到丰富和重组,让经验成 为可用的习作素材。

    这里的教学通过情景模拟和实践体验等形式,帮助学生 理解要求,丰富内容,实现交际交往的习作功能。当然,搭建活动支架要注意“本”“末”关系,不要让活动的分量超过习作,更不要用活动取代习作,活动在适当的时候要撤离, “让位”才能服务,支架的作用是“帮助”而不是“替代”。

    在教学中我常用一些生活中的那些事来阐述书中的思想感情,我也常常告诉学生那些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后面的故事;也常常在下课前几分钟问道教室里的黑板是不是画了一个公仔;学校楼下那盆杜鹃是否开花;学校对面那家蛋糕店是不是换老板?不放过琐碎但可以一点一点去培养一颗颗不“熟视无睹”的心。我一直记得作家雪小禅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没有烟火的心,不做艳俗的人,怎么可能快乐?”我希望我的学生都可以怀着一颗满带着烟火的心或者平凡或者耀眼地快乐生活着,也让他们笔下的文字有着生活质朴又华丽的光芒。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的积累必然是一条泥泞而曲折的道路,需要每一位学生自己深一脚浅一脚,一步一个脚印去丈量,在这艰难的途中,更需要智者的陪伴。身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有科学的方法去指引,更需要我们老师自己切实地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一些文人的灵动,多一些文艺的气息,多一些人文的关怀以“身教”搀扶着学生在语文积累的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包邹瑜.网络媒介环境中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03

    [2]张晓芬.多元识读视野下小学习作教学的行动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3-04

    [3]包久霞.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积累习作素材的途径[J].华夏教师,2018年25期

    [4]胡茜.习作教学贵在平时的积累——小学习作教学中最朴实的做法[J].内蒙古教育, 2019年03期

    本文系安徽省宿州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农村小学学生习作素材整合与作用的研究”研究中期成果,课题立项编号为:JKY18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