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哀伤辅导与关怀

    林丽斯

    〔关键词〕朋辈辅导;心理委员;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4-0028-04

    【活动理念】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不少心理学理论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了理论支撑。如行为理论认为,人们行为发生变化不是因为科学性的事实依据,而是因为最亲近的、最信任的朋辈的主观意见,朋辈的行为变化为其行为变化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示范。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会去学习和模仿他人以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罗杰斯(C·R·Rogers)认为,辅导的成功并非依赖辅导者技巧的高低,而是依赖辅导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良好的气氛有助于来访者与朋辈辅导员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消除来访者紧张的情绪和隔膜的意识。由于朋辈间具有非常多的相似性,非常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氛围,这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显著优势。其虽不及专业心理辅导专业,但却能产生专业心理辅导所不及的效果。

    香港学者陈维梁将哀伤定义为: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种境况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了悲伤与哀悼的反应。哀伤作为人类面临失落的本能反应,在任何人的人生历程中都不可避免。哀伤辅导的目标是鼓励生者向逝去的人物告别,在辅导者的陪伴与帮助下体认失落的现实感,处理己表达的或潜在的情感,克服失落后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最终能以健康的方式坦然地重新将情感投注在新的关系中。

    哀伤辅导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心理辅导,也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心理委员(等同朋辈心理辅导员角色)虽不一定能独立完成整个哀伤辅导,但在经过培训后,以同伴身份去陪伴和帮助丧失者体认悲伤的痛苦,能给予丧失者危机后的事后关怀,这在学校危机干预工作中有着极大作用。

    本课尝试对心理委员进行哀伤辅导培训,希望探索一个有效的方式,使心理委员在危机事件后,能为同伴提供有效的哀伤辅导和关怀陪伴,同时认识并接纳自身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化解危机。

    【活动目标】

    1.体会哀伤辅导的必要性,了解危机事件发生后人们常见的哀伤反应。

    2.掌握必要的陪伴技巧,帮助同伴宣泄和调整由创伤事件带来的悲伤情绪。

    3.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并能有意识地运用积极心态处理生活中的各类事件。

    【活动重点】

    认识常见的哀伤反应

    【活动难点】

    掌握关怀陪伴技巧

    【活动形式】

    绘本教学、小组合作、案例分析、角色扮演

    【活动对象】

    初二心理委员

    【活动时长】

    2课时

    【活动人数】

    20人

    【活动准备】

    教学PPT(含绘本图片)、粗头油性笔4支、A3纸4张与活动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团体活动热身阶段

    (一)热身活动:心有千千结

    活动规则:每组5人手拉手围成圆圈,记清楚身旁两侧的同学。提到指示后,每位同學必须离开原来的位置并在圈中走动。当辅导教师喊停,全部人停止不动,伸出手,双手交叉,拉住最初的旁边同学的手。大家需要齐心协力,使队伍恢复最初5人拉手面朝圆心的状态。

    (二)学生交流分享活动的感受

    学生:“开始走动时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周围又多是不认识的同学,挺尴尬的。”“我们小组尽管最初都不认识,但玩着这个很快就熟络了,我们组有位女生很给力,带领着大家第一个解开了手绳。”“我有点失落,因为最后时间到了我们组还没完成任务,看到其他小组都成功了,我也能感受到组员的着急。希望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们能更好地配合。”

    过渡语:眼看有小组已经顺利完成,不少同学很着急紧张,但仍不断地调整方法,尝试解开手链。我们心理委员在开展工作时也会像今天一样遇到难题,这就需要我们保有耐心,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热情和耐心是必须的,专业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能继续加油,面对难题不轻言放弃,努力找出解决方法,在探索中学习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

    设计意图:打破成员间的隔阂,促使心理委员在游戏中放下思想包袱,迅速进入团队协作的氛围。

    二、团体活动转换阶段

    (一)绘本故事分享:《活了百万次的猫》

    1.播放ppt绘本图文和音频。

    2.思考:猫在百万次转世中获得了自由与爱,它懂得了给予爱让生命更有意义,为何它在白猫离世后再也没有活过来?

    3.学生分享观点。

    学生:“痛失所爱,感觉活着再也没意义了。”“承受不了失去亲人的沉重打击,猫也一蹶不振了。”“白猫是猫的一生所爱,猫真正地爱过了,活过了,也完成了他的一生,了无遗憾。”

    4.过渡语:猫一直沉浸在丧失爱人的哀伤中不能自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没有了活着的目标,于是在哀伤中郁郁而终再也没有转世。倘若有人能对它进行哀伤辅导,也许,结局就不一样了……

    如果我们身边也有遭遇重大打击且沉浸在悲伤当中的同学,谁能帮他呢?是的,他可以向家长和老师们求助,但我们作为他的朋友和同伴,作为心理委员,也可以发挥作用帮帮他。然而,生活中“好心做坏事”的现象不少见,怎么做才是科学有效的呢?让我们进入探讨朋辈哀伤辅导与关怀的培训主题,学习有效的助人技巧。

    设计意图:采用卡通动画的绘本形式让学生接触“死亡”和“哀伤”话题,既能避免营造过分严肃和沉重的课堂氛围,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哀伤辅导的意义和必要。

    (二)案例分析:同学意外身故以后……

    1.案例详情:得知某同学意外身故的消息,班上有人觉得不可置信,感到Ta仍然活着,非常思念Ta;有人四处打听调查真相;不少同学伤心哭泣、不知所措、夜里睡不着、吃饭没有胃口;但也有人表现得很平淡,无动于衷,课间嬉笑打闹。班里的心理委员也是心乱如麻,忙着安慰落泪的同学,同时也忍不住开始责怪同学冷漠,而冷漠的同学则认为心理委员小题大做,逝者已矣,生活总得继续。也有同学认为这种说法是在说风凉话,毫无人性。班级因为各种言论和争执而变得不再和谐。心理委员不仅无法处理这些矛盾,还一度怀疑自己很没用,甚至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于是,心理委员写了一封辞职信……

    2.小组思考讨论:(1)心理委员为什么会写辞职信?请你帮忙分析一下Ta的内心感受。(2)请合力找出上述案例中所有人物出现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你认为哪些反应是正常的,理由是什么?

    3.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并分享观点。

    学生:“心理委员有深深的无力感,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好班干部的工作。”“因为心理委员自责和内疚,班里的气氛不好,他做什么都得不到大家的理解,所以也想逃避。”“心理委员也会有恨吧。恨部分同学的凉薄无情,也会恨自己处理不好这件事情,可能也有恨老师没来帮他。”……

    4.微课小结:(结合学生发言,介绍“哀伤反应五阶段”以及灾难对人产生的影响。)

    微课内容:情绪学专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zabeth Kubler-ross)将“哀伤”分为五个阶段:震惊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事实。首先是否认,因为损失无法想象,我们无法想象惨剧真的发生,先是对人感到愤怒,恨生还的人,恨自己无能为力。接着是讨价还价,我们恳求祈祷,希望换取哪怕多一天的时间。当讨价还价失败,愤怒难以控制,我们陷入消沉,绝望。直到最后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于是放手,接受事实。

    灾难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生理:失眠、噩梦、易醒、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2)认知: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3)情绪:悲观、愤怒、紧张、失落、害怕、焦虑、沮丧等;(4)行为:注意力不集中、逃避、骂人、打架、独处、想起受灾情形、依赖他人等。

    5.过渡语:案例中所呈现出的行为和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这些都是非正常状况下的正常反应。由于性格、生活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导致我们每位同学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心理委员的委屈、自责、茫然是可以理解的,他的请辞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一种求助信号。因此我们需要科学认识哀伤,只有了解了哀伤反应,我们才会接纳不同人的各种反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应对悲伤。哀伤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一般由心理专业人士开展。虽然心理委员不一定能做最专业的哀伤辅导,但作为同伴,你们给予的陪伴有可能是最好的辅导。我们一起来探讨怎样做到有效的陪伴。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选取贴合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危机事例,呈现不同人的不同情绪和行为反应,通过任务驱动促使学生思考探讨什么是正常的哀伤反应,只有了解哀伤反应的表现和规律,才能做到“见怪不怪”,使心理委员在开展朋辈辅导时能理性对待不同的情绪并正常化。案例着重呈现生者的情绪和行为,不谈逝者的事故细节,是为了避免创设出具有和现场同学高度相似经历的可能。辅导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如发现情绪波动大、不能自控的學生,应及时安抚,视情况建议其旁观学习,必要时可建议离场,日后再作跟踪辅导。

    三、团体活动工作阶段

    (一)小组合作:有效陪伴知多少

    1.小组合作思考讨论:“陪伴”可以做(说)的和不能做(说)的。将讨论结果用油性笔记录到彩纸上。

    2.小组代表上台张贴成果并述说,不重复前面的观点。

    学生分享:

    能做(说)的:关心、安慰、陪伴、倾听、转移注意、寻求他人帮助、合理宣泄、先让自己走出悲伤……

    不能做(说)的:无动于衷、争吵、自责、逃避、开逝者玩笑、开启他人不感兴趣的话题、给予过多的关注、带过多感情去处理事情、刺激他人心灵……

    3.教师反馈点拨,ppt呈现补充要点。如能做(说)的:如果是我,我也会很难过;你的反应是正常的,不用担心;不需要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和憎恨都可以表达出来;这不是你的过错,没有谁能预料事情的发生;耐心聆听;认可Ta做得对的地方……不能做(说)的:你不应该这么想;你还活着已经是幸运了;那些没有把我们打倒的终究会让我们更强大;时间会治愈一切;不听Ta的担忧而去给出各种建议指导;只顾谈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对方;猜测和传播谣言;过多询问有关灾难的细节……

    4.过渡语:同学们的答案让老师非常惊喜,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才能出真知。我们来演练一下,看看大家的掌握情况。

    (二)角色扮演:我应如何帮助Ta

    1.分组进行情境模拟:一至四组模拟情境一,五至八组模拟情境二。仍沿用上述案例。情境一:小A每当想起同学意外身故事件就觉得很恐慌,我(作为心理委员)应该如何帮助小A?情境二:小C是已故同学的好友,每当小C独处时便会哭泣,我(作为心理委员)能怎么帮小C?

    2.小组模拟演示并总结方法要点。

    学生感受:“我们说不要急于安慰,让别人充分宣泄情绪,但刚才的演练中我们还是习惯去安慰别人不要哭,我第一次意识这样的安慰不太合适。”“耐心倾听必须是真情实意的,因为你的一个动作和眼神就会被对方看出你是真心还是假意。”“如果不懂,不知道怎么办,那就静静地陪在他们身边,不需要讲大道理。”“有些女生怕黑,睡觉时喜欢抱毛茸茸的娃娃,我觉得也可以送个布娃娃陪陪他。”……

    3.教师点评反馈,小结方法要点,如:给予安全感,使Ta感到有人陪伴,也可以给予柔软的物体怀抱,如抱枕和布娃娃,告知其是因为想起某事恐慌而现实中是安全的;不要劝阻哭泣,而应让其尽情哭泣,可以递上纸巾或帮其拭泪以示关心,耐心倾听;可以建议其寻找心理教师的帮助。

    4.过渡语:在演练中我们发现真的很容易“踩雷”,一不小心就说出了“不应该说的话”。其实你的每一个动作、眼神和语气传达出来的感同身受,比说什么都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委员也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如果你觉得对方的状态超过了你的处理能力范围或你觉得心里不舒服,那就应该及时反馈,汇报给心理教师,避免过度卷入。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陪伴知多少”让学生通过思考和相互讨论,澄清观点;每组代表发言后张贴成果,更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朋辈辅导可获得接纳的方法,集思广益,为学生进行朋辈辅导提供多种思路;“角色扮演”则运用所学进行实操,选取两种常见危机后情绪反应进行朋辈辅导,在演练中点拨学生,关注细节,重在情感的表露和同理,旨在不断深化,巩固所学。

    四、团体活动结束阶段

    (一)冥想

    冥想指导语:(播放背景音乐:班得瑞轻音乐)

    现在,请大家坐好,放松。背部稍稍挺直,放轻松。

    坐好后,请轻轻地闭上双眼。

    随着这优美的音乐,慢慢地放松。

    慢慢地吸气……慢慢地呼气……

    吸气……呼气……放轻松……

    想象自己慢慢来到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

    感到很放松,很舒服。

    感受自己的呼吸。

    心灵越来越宁静。

    思绪随着缓缓的清风飘荡。

    就在刚刚,这个房间的门缓缓地开了,大家走了进来。

    就在刚刚,我们共同学习了哀伤辅导,认识了哀伤的不同反应,也懂得了如何做到有效陪伴。案例并非真实,我们的讨论也已经结束,没有人受到伤害,大家都平安无事,且获益匪浅。谢谢我的同伴也谢谢我自己,认真参与使我学到更多专业的助人技巧。

    随着音乐,我们要离开这片草地,带着心灵的收获回到课堂中。

    我从1数到5,数到5的时候睁开眼睛,完全清醒。数到5的时候睁开眼睛,完全清醒。1——2——3——4——5。

    设计意图:引导语的设计旨在带领学生回忆课堂,整合本次团体活动的收获,总结经验。同时放松心情,脱离案例情境,回归生活,减轻不良影响。

    (二)送祝福

    1.心理委员说出对自己或彼此的期待和祝福。

    2.心理教师送祝福:希望大家在成长的路上,以专业知识为矛,以阳光心态为盾,守护你我的心灵家园。

    【活动反思】

    1.本次团辅活動环节设计完整,逻辑清晰,基本能达成活动目标;活动形式多样,有效促使学生开展讨论,参与到活动当中。

    2.绘本环节采用提前录音的音频材料,学生感受和体验比较深刻,发言积极。在这个环节,有学生表现出失去所爱,生无可恋的价值取向,教师对此不需要大惊小怪,这是由学生的社会阅历和对爱情的浪漫解读所致。教师可在后续的活动中加以引导,更好地生活也是对逝者的缅怀和爱意的表达。

    3.“有效陪伴知多少”的环节,学生表现积极,从实际生活中罗列具体的做法和注意事项,理由充分,能感同身受分享自身经历;如果辅导教师只有一人,没有助教,小组数控制在2组会更好。另外,在“不能做/说的”环节中,有学生谈及不能说“节哀顺变”“要坚强起来”“化悲痛为力量”,这些话语有争议,教师需要指出,不能刻板处理,还要看说的时间、地点、场合、人物关系和心态,等等,同理心的表达很重要。

    4.注意关注参与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抚慰并作出适当安排。同时需要强调心理委员也需要被照顾,注意避免过度卷入,若自身感受不舒服,应警惕并及时向心理教师求助。

    5.由于心理委员彼此相处时间较少,虽然有破冰环节,但未能消除彼此的陌生感,在刚开始的讨论环节大家稍显拘谨,后续培训需要重视每一次小团队的组队热身。

    【学生反馈】

    1.学生表示本次活动课颠覆了固有的认知,第一次了解到哀伤反应的五个阶段,使他们对情绪的了解更加立体,也认识到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性。希望能多进行相关培训。

    2.学生对死亡和生命意义话题很感兴趣,对绘本的解读也精彩纷呈,期望心理教师能多介绍有关主题的绘本,并希望能开展绘本阅读交流会,这也给心理委员培训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梁开初级中学,佛山,5283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