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背景下围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徐艳慧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作为河北坝上地区之一,全县总面积921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7万亩,草场面积207万亩,林地面积887万亩。总人口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贫困人口11万人。全县辖3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是全省面积最大、承德市人口最多的国家扶贫攻坚县。近年来,围场县持续培育壮大“2+3”农业产业体系,把巩固农业基础地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首要任务,积极加大农村产业调整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在“扶贫攻坚”大背景下,围场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是最根本原因。我们必须找出在“扶贫攻坚”进程中,围场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在“扶贫攻坚”背景下,围场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

    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宁与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切实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我国有14亿多人口,有8亿多在农村,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而不断增加和改善农民生活,则是农村稳定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农民的农业收入增加缓慢,农民的非农收入也难有较快提高;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外出务工不容乐观;再加之农产品滞销、农资产品涨价,农民负担反弹,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也隐含着不安定因素,影响着稳定的大局。

    (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在党的十八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有14亿多人口,其中65%在农村,因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就根本实现不了全面小康社会。目前,围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800元左右,仍有部分农民处在扶贫线水平,在步入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增加收入已成为农民的第一迫切需求。

    (三)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需要

    围场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业生产力水平仍很低下,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农民职业的社会心理却根深蒂固。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生活就得不到持续改善,农民的社会地位就得不到提高,城乡差别也就消灭不了。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消灭城乡差别,有助于农村的繁荣和稳定。

    (四)增加农民收入是脱贫攻坚的需要

    实现脱贫,首要的是要振兴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有自己的财富,过上相对宽余的生活。因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物质文明建设是脱贫的基础。要实现脱贫,一方面必须满足农民衣食住行和农村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必须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果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会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而且会逐步拉大农民与其它收入群体差距,制约农村扩大再生产和农村市场潜力的挖掘,使脱贫各项目标任务难已实现。

    二、“扶贫攻坚”背景下,围场农民收入现状及特点

    农民收入是衡量农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是综合反映农民生产规模大小、经济效益好差、生活水平高低、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一)贫困地区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围场有42万农村人口,其中贫困人口11万人,分布在全县37个乡镇312个村,占到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4.3%,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8.8%。这些贫困人口所处的区域共同点是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远离经济基础地区的经济辐射;自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经济结构单一,农牧业发展缺乏延伸,缺乏哺育工业的环境,不能形成产业化经营。同时,一般的经济增长无法有效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这部分人口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开发工作任务异常艰巨。

    (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阶段性趋势

    农民收入增长快慢主要呈现出了六个阶段。1978—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2%;1986—1991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1992—1997年,人均纯收入年增长4.5%,1998—2002年人均纯收入年增长3.3%,2003—2010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0.2%。2011—2015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5.6%,呈现出了增长趋势。同时,围场作为河北坝上地区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省最低水平。以2011—2015年这段期间为例,我县人均年纯收入为1850元,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4820元,两者相差2970元。由此可见,围场农民收入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严重制约全省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差距

    改革开放30年多中,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15年扩大到4.76:1。但是仍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这些仅仅是就统计数据而言,如果考虑到实际收入水平则差距更大。

    (四)农民收入主要来源构成

    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农业收入,特别是2007年、2011受价格因素、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粮食直补”政策的影响,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纯收入有所增长。同时,农民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0年的8.7%上升到了2015年的76.6%,说明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比重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而同期的种植业、畜牧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从62.1%和18.2%下降到了42.7%和13.6%。而非农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必将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点。

    三、“扶贫攻坚”背景下,制约围场农民增收的因素

    (一)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因为弱质特征,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围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兴水利设施建设,先后建起了钓鱼台水库、黑山嘴水库和全县机井配套设施的发展提供了水利。但近年来,水利设施建设用于农业生产很少,加之生产条件不足,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服务跟不上,农产品科技含量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等因素,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入空间很小。

    (二)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围场的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过大,养殖业较薄弱,而种植业结构又以薯、牛、菜为主,其它经营产品比重小,结构单一。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非常少。目前,围场县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各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1499个,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7%。多数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辐射面窄,而且生产基地和农民联系不紧密,不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三)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

    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不仅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而常常出现农产品卖难现象。如,腰栈镇边墙山村2012年当地农民种植甘蓝,每年每亩效益达3000多元,看到种植甘蓝比较挣钱,2014年当地农民一下子扩大了种植规模,可由于产量相对过剩,市场价格不仅大幅下跌,每斤只卖到了0.10—0.20元,而大部分甘蓝卖不出去。因此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加之我县农产品总量少,品质差,质量低,品种不齐全,很难得到价格上的优势,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

    (四)农业投入力度严重不足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围场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农业投入资金有限,农村的基础设施得不到彻底改善,只能靠天吃饭,这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成为阻碍我县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力度,解决农业投资严重不足问题。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难

    从围场来看,全县只有可耕种土地面积118.5万亩,人均2.5亩,按劳动力计算,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4亩。由于农业季节性强,每年农民在土地上有效劳作时间仅为三个月。据专家测算,在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农村一个劳动力可耕用土地12亩,按此计算,围场农村实际仅需要劳动力7.7万人,除去超过劳动年龄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5万人,实际需要12.7万个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5万人以上。劳动力的剩余必将产生就业难,现在很多城市迫于就业的压力,对外来人口仍然采取岐视政策和限制性措施,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就业难的问题。

    (六)城镇化建设、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之间差距始终存在,随着改革的深化,这一差距现逐渐扩大之势,2015年我县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76:1。目前,由于政策因素,城市居民享受住房补贴、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城镇居民以社会福利方式获得的隐性收入较多。城乡二元经济,已成为制约城乡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根本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扶贫攻坚”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

    1、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使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步入社会加入到劳动力大军中。针对这一现状,应考虑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使农林专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学到一些职业技能。同时,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2、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力度。要充分调动乡镇社保所和各部门的积极性,在利用现有的乡镇成人培训学校、村民活动中心等阵地,进一步加快乡镇和村级的农村培训就业体系的建设。同时,要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与劳动就业市场信息交流机制,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参加相关的培训,使各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真正达到定向招生、订单培训,最终使经过培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尽快、尽早就业。

    (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1、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的各项支农资金,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和积极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加大对农村公路、水利设施建设和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等建设投入,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调整对农业投入的方向。在确保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农业投资方向,多向农业经济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等方面倾斜。同时,以支农投入引导农业生产者本身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制定相关措施,吸引农户本身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以保障发展农业经济的投入需求。

    3、加大对农村的信贷倾斜力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即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切实需要,同时还将推动银行剩余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贷款服务。根据围场农民信贷的特点,可以通过扩大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范围,向农户发放长期的投资贷款、短期资金转贷款和消费贷款,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三)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长足发展

    1、调整农产品结构,优化品种和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抓好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制度和监测制度,下力气控制农业生产的外源污染和自身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2、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点要选择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或国内市场前景广阔、生产基础好的农产品,相对集中布局,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群、产业带,使已有的优势更优,亮点更亮,强项更强,从而全面增强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作为围场来说,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和绿色农业,走农牧、林牧相结合的农业发展道路。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围场县地区草场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潜力大。特别是近年来退耕还草、封山育林工程的实施,人工种草面积逐年增大,应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建立养羊、羊牛和家禽生产基地,优化牧业内部结构,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四)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抓好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一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只要与农民有比较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建立生产基地,能够带动农户,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二是把培育、催生农业龙头企业与扶强、扶优、扶大、扶持相结合起来。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制定不同的扶持标准,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实际,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四是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全国竞争能力。引导同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商会、协会等途径组建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2、抓好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创办。龙头企业内联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外联国内外大市场,在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提供服务等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二是依托能人、大户组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懂技术会管理的能人和专业大户脱颖而出,依托他们组建专业协作组织,农民看的见,信得过,见效快;三是依托经济技术部门兴办。农业经济技术部门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依托他们兴办协作经济组织是推广农业科技,增强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五)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积极推动以绿色健身、农业观光、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完善扶持政策,促进信息咨询、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仓储运输、商业饮食、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对于围场来说,旅游资源丰富,曾是历史上闻名遐迩的清代皇家猎苑,并且拥有上百万亩人工林的塞罕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御道口自然保护区、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等4个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发展旅游二、三产业上应坚持以“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功能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开发旅游记念品,提升接待能力等。

    (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有关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等,政府财政要给予贴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镇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区开办超市或在超市开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专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村消费,是解决目前买方市场困境的一条重要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