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动力生成教学模式

    刘伟

    摘 要:动力课堂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动力既需要教师发挥引领者的作用,更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为例,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尝试在历史教学各环节始终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这一根本问题,通过抓住内容主线,理清教学思路;再现历史情境,展开问题探究;层层推进问题,加强师生互动来进行教学设计,以期在动力课堂的探索道路上有所创见。

    关键词:核心素养; 动力课堂;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5-010-001

    动力课堂以“情境”“问题”“探究”“练习”“应用”作为课堂的基本元素,通过教师的“启、导、点、训、评”展开教学。动力课堂模式的指向在于培养学科关键能力,教师需要着力研究的是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具体落实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动力课堂落实到历史教学之中,就迫切需要尝试进行一种新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抓住内容主线,理清教学思路

    整个课堂有两条主线,一是以吴玉章先生在新民主主义崛起阶段的经历为视角。吴玉章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正好经历了新民主义革命崛起的整个过程,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笔者以《吴玉章回忆录》为重要史料参考,贯穿这个课堂教学。

    本课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以吴玉章先生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运动的回忆为线索,层层推进,逻辑鲜明。而另一条主线则是以工人阶级为线索,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诞生,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则是无产阶级开展革命运动的体现。这条主线紧扣课本知识,突出重难点。最后总结为“新阶级的登台”“新政党的诞生”“新革命的开展”,前后呼应。

    二、再现历史情境,展开问题探究

    课堂情境的创设是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而历史情境的构建必然依托于史料,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历史动力课堂构建的基础性工作。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更是学生感受历史、论证历史的证据来源[1]。论从史出这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历史本体意义上,历史绝不是用叙述写成的,它总是用凭证或变成了凭证并被凭证使用的叙述写成的[2]。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史料正好充当着学生建构历史的基本支撑点。但是对于史料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让学生多视角了解历史事件。因为五四运动距今已久,若仅靠书本的简短介绍,很难激发學生内心和爱国热情。如讲到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时,用图片和史料结合,进行阐释,构建历史情境。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以当时吴玉章、傅斯年、徐志摩的回忆,展现出当时中国国民的无奈、失落与愤怒。笔者也设计了多个思考题,以问题探究为动力驱向,又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笔者截取《建党伟业》中相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对五四运动有直观的感受,置身于历史的情境之中。通过课本文字和视频的双向互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二是选取的史料要具有全面性,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评价,彰显“历史解释”素养。在讲到五四运动的背景时,光引用吴玉章先生的回忆就略显单薄,笔者又引用了两则材料,一是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所统计的数据;二是选用一段民谣。在文化方面,笔者摘取了陈独秀的一段材料。引导学生从思想文化领域思考五四运动的背景。通过以上材料,五四运动为核心的历史情境基本创设完毕,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对于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多种史料运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如让学生意识到一方面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使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挫折;另一方面经过失败的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变得更加成熟。

    时间与空间是历史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时空观念既是学生认识过去、感知特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必要前提,又是理解历史变迁、把握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知依托。为了体现时空观念素养,课堂最后以时间轴的方式进行总结。并在PPT中展示北伐战争形势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在课中,笔者还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四运动的讲话,树立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笔者将中共一大的学习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相结合,讲述党从诞生就一以贯之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既能与当前的时代主题相契合,又能较好地体现家国情怀。

    三、层层推进问题,加强师生互动

    问题设置是动力课堂的核心,好的问题是推动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而课堂的时间有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历史事件背景知识的重点阐述,如果在背景方面花费时间过多,所设置的问题毫无逻辑性,如何突破重难点,又会成为新难题。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背景资料,依据历史事件背景知识设置问题,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性,对视频、图片、文字进行综合利用,设置历史情境,从而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设置应具有层次性,更要具有中心意识,每一目有大问题,而后通过小问题层层推进,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和学生应该在课堂中“两厢情愿”,而不是“一厢情愿”,应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动力课堂的价值归宿在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与“学”要长时间的互动,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亦要兼具课程中“导演”的角色。赵亚夫先生认为:“新课程的开发,有件事的理论基础,比如认知理论、社会及人类文化理论、个人价值理论、学习理论、目标理论等。[3]”作为教师也不能够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才能实现师生之间高效的合理互动。

    参考文献:

    [1]王德民.中学历史教学设计[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7

    [2]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2

    [3]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