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劝谏艺术中体悟忠贞襟怀

    陈颖瑜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 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千载流传。此文通篇凝聚着诸葛亮忠贞体国、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后人对《出师表》的至高推崇。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都被世人所推崇和传诵,不仅在于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至死不渝的感人忠诚,更在于作者劝谏后主的高超艺术。情感抒发与艺术表达的完美结合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千年经典。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第一部分? ? 文本解读综述

    一、《出师表》的主题研究

    1.忠贞·诸葛亮精忠报国、匡时济民的忠贞之心

    《出师表》所展示出来的诸葛亮尽职尽力、爱国报国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影响极其深远。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体现的便是诸葛亮对汉室与君王的耿耿忠心。

    2.报恩·诸葛亮报知遇之恩

    《出师表》里,诸葛亮深情地回顾先帝“三顾”之恩,怀念先帝,满是真情,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诸葛亮力图统一中国的抱负及其政治主张,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为统一中国作出了贡献,他的这种忠君爱国思想完全始于一开始的报恩之心。

    3.愚忠·诸葛亮愚忠无能后主

    《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想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一段话。可见诸葛亮的穷兵黩武,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和“忠陛下之职分”。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君”,诸葛亮不惜动用那么多军力物力,劳民伤财。而实际上, 后主刘禅又是那么懦弱无能,完全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对这样一个阿斗,如此忠诚,实在是“愚忠”。

    4.劝谏修身治国,体现儒家思想

    诸葛亮自出仕之后,终其一生为刘备及蜀汉鞠躬尽瘁,并不如他所言还乡归隐。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是从修身开始,中经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所谓“士见危致命,见德思义”。对于乱世,隐者是如长沮、桀溺那般“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具有儒家入世精神者则当如孔子一样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又如子夏曰: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诸葛亮放弃闲散恬淡的隐居田园生活,选择以孔子为典范,怀抱道德与政治理想出仕,足可见诸葛亮为“仕”之代表人物,当之无愧。《出师表》自然也充分宣传了儒家思想,即所谓的“俭以养德”“淡泊明志”。

    二、《出師表》的艺术特色

    文学价值和公文写作的示范价值。《出师表》有不可低估的文学价值和公文写作的示范价值。有人认为“本文虽无更多的骈句丽辞, 然句法自然整齐,仍不失为广义的骈体文”,但其实不然。在两汉汉、三国骈体文蜂起的历史时期,该表正与其时文风变革的曹操诗文相呼应,属于张扬个性、直寓褒贬、通脱明白、极少用典、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交错的新型公文,基本上不是骈体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深刻分析政局的陈述句,用的是当时口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集》基本如此。

    剀切明白,史鉴昭然。这是该表的又一特色。该表要言不烦,对比鲜明,品藻古今,期以大成,晓以国情,诵之惊心动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切中肯綮,把握得政失政的要害问题,向刘禅指出殷鉴不远,率真剀切,全无藻饰,正是该文长处。

    古朴诚挚,情文并茂。这是该表的又一特色。“受命以来, 夙夜忧勤,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侍中郭攸之、参军费、侍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这是提醒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坦诚语。“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是献策语、激励语。“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费祎董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这是顾命大臣的督责语。“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这是相父剖心语。对于该表,后人给予高度评价。

    整散错落,重章叠句。骆秀文在《出师表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点》中写道,此文“自始至终都是整句与散句结合使用,章节和谐,错落有致。”“其中‘诚宜开张圣听和‘不宜妄自菲薄从两个不同角度表明一个旨意。”“这样从两个方面阐明一个观点而句型结构有所不同,读来抑扬顿挫,有音乐之美感。”“表中还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与‘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等反复振荡,像警钟敲响,启人心智,睿人耳目,都能造成回环往复,余音缭绕的修辞效果。”

    整句和散句是中国文学中的两种句式,交替使用,够韵律和谐,使文章起伏跌宕,达到紧缓自然、文气流畅的效果;而重章迭句的手法能够使文章如音乐乐章中不断出现的主旋律一样,抒情充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政治美文,启发今人。还有的学者从政治角度赏析《出师表》,认为无论从思想与艺术还是从资政实用的角度看这篇表文,都有很多值得为政者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李向林在《〈出师表〉的政治赏析》一文中提到:“诸葛亮在穷困时不怨天尤人,而是踏踏实实苦练内功。有了机会就珍惜机会,认真用好机会,所以能很好地解决穷这一难题。这对我们为政者和即将从政的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这种研究的角度能够做到古为今用,挖掘古代散文对我们今人的启示作用思路是可取的。

    《出师表》跨越时空,超越古今,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激发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情怀!为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这篇《出师表》感慨万千,更为诸葛亮那光照千古,敢同日月争辉的人格而感慨!

    第二部分? ? 案例设计综述

    一、 《出师表》教学点与教学内容选择的课例综述

    《出师表》一文是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北师大版等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共有篇目,其艺术手法突出而颇具特色,更重要的是其主旨深刻,所抒感情真挚,千古名篇,难怪一直被纳入教材中。对于这样的亘古名篇,不同的老师所设定的教学点、选取的教学内容都不太一样。本文收集了30篇公开发表的《出师表》课例,对课例中选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梳理。

    1.教学目标分析

    对这30篇公开发表的《出师表》课例的分析后,其各项教学目标所占比重梳理如下(因部分课例没有具体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故梳理统计也不具体区分了):

    如上表所示,《出师表》一文的教学目标大多定位在以下十一个方面:(1)理解课文大意思,掌握实词意思和用法共有22个课例,占73.3%;(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共有25个课例,占83.3%;(3)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共有19个课例,占63.3%;(4)品味文本语言共有24个课例,占80%;(5)学习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的写法共有12个课例,占40%;(6)了解作者对后主提的三点建议共有7个课例,占23.3%;(7)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共有13个课例,占43.3%;(8)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共有9个课例,占30%;(9)学习如何对他人“声情并茂”陈述自己观点和建议共有6个课例,占20%;(10)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共有3个课例,占10%;(11)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共有8个课例,占26.6%。

    综上,教学目标可以选择以下几点:1.学生能够流利朗读甚至背诵全文;2.理解课文大意思,掌握实词意思和用法;3.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4.品味文本语言;5.学习和了解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责任,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2.教学内容分析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预设了不同的教学目标,那么选择的教学内容必然也是不同的。《出师表》课例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1)诗句导入,激发兴趣。(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共有7个课例,占23.3%;(2)由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导入,让学生介绍诸葛亮这个人物,说出有关诸葛亮的历史故事共有5个课例,占16.7%;(3)自读课文,扫除障碍(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障碍)共有25个课例,占83.3%;(4)共读课文,理清要点。(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共有19个课例,占63.3%;(5)疏通文言字词共有29个课例,占93.3%;(6)简介作者及“表”这一体裁,了解诸葛亮上这篇表文的背景和目的共有28个课例,占93.3%;(7)分析文中议论、叙事的部分,领会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共有18个课例,占60%;(8)课堂检测:文学常识、注音、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句子共有24个课例,占80%;(9)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共有7个课例,占23.3%;(10)學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共有8个课例,占26.7%。

    其中,整理主要的共有内容如下:

    (1)理清写作思路:

    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①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②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a.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b.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c.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③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⑤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⑥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报先帝”“忠陛下”)。

    ⑦“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2)质疑讨论:

    ①文章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②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师伐魏?

    ③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④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⑤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3)整体小结: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有以下三种观点: “以言为本”“以文为本”和“言文和谐”。对于文言文文本而言,言文应为一体,如果一味强调“言”与“文”的不同,则会破坏作者当时写文章的情境和初衷。所以,从上述分析来看,执教者在确定《出师表》的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言”“文”结合。

    三、教学方法分析

    关于《出师表》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

    1.朗读法: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读析结合。融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于一体。比如:余映潮老师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朗读中感悟、品味、揣摩语言,进而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任锐老师要求学生朗读语句时说出读的感情、语速、重音等,并用生动的语言(至少一种修辞)写出假如你和柳宗元一起游历时的见闻和感受。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自主合作探究法: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 ? 教学建议

    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傳诵的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所以,就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一的。

    “文章”是指其功能,所以《出师表》在当时有其明确的实用功能的。“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所以,在《出师表》教学上,要注意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1.了解表文特点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有必要了解古文中“表”这文体的特点,“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学生知道这一点后就会懂得作者用情至深的原因。此外,要掌握本文以议论为主、兼以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全文紧紧扣住“出师”二字,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具体内容是:文章第一部分(一至五段)重在议论,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六、七段),着重叙事,寓情于事;第三部分(八、九段)继续结合抒情展开。最后教师总结:本文以议论为主,抒情和叙事都因“议”而发,又反过来加强了“议”的份量。

    2.讨论重点问题,适当创设情境

    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他以身许国的赤胆忠心。教师除了进行古文的翻译讲解外,应以讨论为主,可提出与文章主旨有关的问题,如:亮“夙夜忧叹”的原因,“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作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如何理解诸葛亮的“忠”等。老师先明确三条建议分别为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其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再围绕这点,展开讨于论。老师只是提出问题,从旁指点,学生通过讨论来解答问题,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更深刻。运用创设情景法,通过对文本写作背景的梳理,尽可能地为学生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让他们从对作者思想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出发,来解读课文,体悟文中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并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理解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和爱国之情,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志士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承担责任,完成使命。因此,这也是一堂人生价值教育课。

    3.注重授导型教学,努力拓展思维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应该有机滲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在学习本课时,应该结合文章信息丰富、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的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可联系大家熟悉的《隆中对》,在了解了三国历史和诸葛亮为人的前提下,建议比较两篇课文的内涵,拓展知识内涵。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有所感悟与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与作品鉴赏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出师表》是古代散文中表文的代表作,文字简要,情词恳切,感人至深,历来好评如潮。

    同时,李志在《针对初中〈出师表〉教学案例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中认为,针对《出师表》的教学案例也要有如下反思:首先,对于《出师表》类文言文教学必须采用阅读—理解同步进行的方式,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文含义。同时,鼓励学生朗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陌生文言文知识的理解水平。其次,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最后,教师应提前安排文言文课堂实践活动要求,或利用课余时间集合学生开展文言文实践学习活动等,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综上所述,通过对初中《出师表》教学案例研究发现,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

    第四部分? ? 参考教例

    【教学目标】

    1. 朗读、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3.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精神。

    【教学过程】

    △ 预习: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充分预习课文。

    一、导入新课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齐读课文,检查预习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归纳本课部分重点字词解释:

    ①古今异义词:开张、痛恨、卑鄙、所以、涕、秋、愚

    ②一词多义:道、遗、论、能、临、言、益

    ③词类活用:深入不毛、恢弘志士之气、此皆良实、攘除奸凶、亲贤臣,远小人

    2.根据预习,完成人物卡片: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补充的人物卡资料,總结诸葛亮的治国处事特点。在《出师表》中哪些内容体现此特点。

    明确:认识诸葛亮刚正不阿、正直待人的性格特点,对诸葛亮效忠之心稍有体会。同时,理解文中所提三项建议之一“不宜偏私,室内外异法也”的思想根源。

    三、忠心犹拳拳·往事未如烟

    1.前情回顾:诸葛亮治国,为谁而治?诸葛亮和刘备之间发生过什么?

    明确:此处学生简要概述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隆中对、劝刘备称帝等。

    2.旧事重提:修补经典片段——为下文空格找适当词填空(1.意思相近即可;2.括号内为提示语)

    显屏:玄德( ①动词 )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 ②动词 )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 ③动词 ),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 ④形容词 ),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 ⑤名词性成语 )”玄德大( ⑥形容词 ),遂命关、张入,拜献金麻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

    ①拜请 ②泣 ③泪沾袍袖 ④诚 ⑤犬马之劳 ⑥喜

    设计意图:以上文段为九年级上学第六单元课文篇目,学生可凭印象完成。目的是为了回顾刘备和诸葛亮二个故事,为下文理解诸葛亮忠君原因做铺垫。

    明确:感知人物形象,刘备的求贤若渴,关注、重视人才,以及诸葛高风亮节。感受二人相处的氛围,同时理解两人之间的志同道合与惺惺相惜。

    3.阅读欣赏:经典片段——白帝城托孤

    显屏: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下天之望!”……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提问:文中哪些内容与《出师表》中“临崩寄臣以大事”相对应?

    ①“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

    ②“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

    ③“若嗣子可辅,则辅之。”

    明确:通过故事背景介绍,进一步理解诸葛亮与刘备的感情,从而感知诸葛亮对后主劝谏之必要,对兴复汉室的决心。

    师总结:了解了诸葛亮和刘备的故事,自然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何在“刘禅暗弱。(课下注解)”“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北上讨伐,并写下《出师表》了。忠贞是有因的。

    既是提到了“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而诸葛亮回以“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诸葛先生是否很好地兑现承诺呢?

    四、忠言不逆耳·情真自服人

    1.什么是“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表”的特点——言辞恳切,以情动人。

    2.言事——三建议

    (1)阅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2)找出本文可概括出来的成语,并找出哪些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主的劝谏,哪些表达了诸葛亮的情感:

    开张圣听:指要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求闻达: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谦辞,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在泛指? 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现在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劝谏:优劣得所、妄自菲薄、(惩罚)作奸犯科、亲贤远佞、(不宜)引喻失义

    情感: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苟全性命

    明确:点拨总结诸葛亮为后主提出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

    (3)思考:诸葛亮为后主提出三条建议,句句掏心,想表达什么情感?(小组讨论)

    显屏:“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巾。(白居易)”和一副千古名联“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明确:忠贞有因。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4)找一找:在提出“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之时,作者提到多少个“以”字?有多少个“宜(或不宜)”?并思考:其作用是什么?

    以:①以光先帝遗德 ②以塞忠谏之路 ③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④以咨诹善道

    宜/不宜:①不宜妄自菲薄 ②不宜异同 ③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④不宜偏私 ⑤亦宜自谋

    明确:“以”字所引出的内容为原因阐述,使得作者表达的语气更为委婉熨帖,不觉刺耳,而“宜(或不宜)”则更能反映出诸葛亮的谆谆教导与良苦用心。

    (5) 比一比:我们曾经学过诸葛亮另一名篇《诫子书》,请背诵。

    a.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是什么句式?

    b.从体会语气的角度来看,读来有何感受?

    c.与《出师表》中“不宜妄自菲薄”“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陛下亦宜自谋”相比,有何异同?

    d.两篇文章同是诸葛亮所著,同是劝谏后辈,为何有这样的不同?

    明确:《诫子书》中的句子几乎都是判断句,语气坚定,读来感态度较强硬,原因是《诫子书》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书信,饱含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同时亦有父对子的严厉要求。而《出师表》虽也是劝谏,但诸葛亮的身份始终是臣子,态度上会更放软,恳切自然一些,毕竟君臣有别,但也不掩诸葛亮的情深教诲。

    (6)诸葛亮提出三条建议后,主要写自己的生平经历,这其中暗含他怎样的良苦用心,反映了他什么劝谏智慧?(此处还能酌情与《孙权劝学》《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讨论对比,不同篇章里主人公间“劝(或谏)”艺术及情感表达的异同。)

    明确:诸葛亮自述身世,回忆了当年刘备的三顾茅庐。作者借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历,启发后主要发愤图强,好好治国,切不可辜负先帝的一片痴心。

    师总结:诸葛亮对后主的劝谏情深意切,字字珠玑,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更好地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激励后主,体现劝谏艺术。

    五、忠贞必不贰·肝胆来相照

    在《说文》中,忠即“敬也”,在《玉篇》中,忠即“直也”,而在《廣韵》中,忠即“无私也”。《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可敬、可直、可无私乎?

    1.二读文本,炼字炼句,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忠心深情,把握关键词句:①苟全性命、不求闻达 ②二十有一年 ③三顾 ④猥自枉屈 (注:猥,谦辞)

    (1)三顾、猥自枉屈——表达对刘备的敬意,诸葛亮几乎功高盖主仍念旧恩,谓为敬;

    (2)二十有一年——为报恩许诺报恩21年,绝无私信,谓为直;

    (3)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不慕名利、忠君报君,谓为无私;

    明确: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为国的心情。借回忆生平经历,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也难怪前人“忠有《出师表》”的说法。

    2.提取信息:全文出现多少处“先帝”?作者为实现对先帝的允诺,都做了些什么?

    ①13处

    明确: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尽心忠贞。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明确:为完成对先帝的允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总结:《白帝城托孤》原文记载——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诸葛亮一如当日答应出山时允诺——效犬马之劳啊!

    六、作业布置

    1.问题:你认可诸葛亮的忠心吗?

    显屏: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南宋·安子顺

    你是否认可安子顺的观点,为什么?请针对上述问题,写300字观点陈述。

    2.辩题:诸葛亮是否愚忠?

    有学者认为,诸葛亮的“忠”属“愚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搜集相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以“我认为诸葛亮(是/非)愚忠”为题,写300字小论文,针对此辩题展开论述,切记做到有理有据。

    七、 板书设计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