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信花灯”进入高中美术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韦向华

    “忠信花灯”是广东省连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元宵节前后,连平县各个村的祠堂都可见花灯高挂,香火缭绕。而“忠信花灯”就是这种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非遗进校园是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了解“忠信花灯”这种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笔者将其引入了高中美术课堂。

    一、把忠信花灯引入高中美术课堂的意义

    “忠信花灯”被称为流落民间的宫廷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其主旋律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孝老爱亲”。2006年,“忠信花灯”作为民间美术被列入第一批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又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忠信花灯”极具表现力,造型独特,大而精致,多呈柱形。花灯外层配以剪纸、图案、纸穗等,灯内各种形象的画片能够旋转流动,灯饰五颜六色,是一种集绘画、剪纸、书法、诗词于一体的客家传统工艺美术。特别是“忠信花灯”的灯联,它与花灯融为一体,从古诗词、对联的传承与衍化而来,逐步演变为一种独特的载体,既有观赏性,又体现了书法与诗词艺术。“忠信花灯”的灯联伴随忠信客家人上灯、吊灯的习俗产生并发展,见证了客家人的崇文精神,体现了独特而灿烂的客家文化及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表达了吉祥、喜庆、幸福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花灯下部的灯裙也很特别,通常大而长,多采用大红色。在色彩面积的对比上,红色也是整个花灯的主色调,这是“忠信花灯”的一个明显特点(见图1)。

    在连平县,花灯既是幸福美好的代表,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它源于民间,并蕴含着特殊的审美情趣。把“忠信花灯”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其独特魅力,可使学生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增加对本土艺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

    二、把“忠信花灯”引入高中课堂的实践

    1.课前调查感知乡土艺术

    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如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收集“忠信花灯”相关资料。调查内容可以是花灯的历史及延续,也可以是灯联、灯裙或花灯的不同造型和图案等,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学生在整理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忠信花灯”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并进一步了解花灯文化的内涵。

    2.课上探究培养鉴赏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聚焦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这是对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整体解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要想利用“忠信花灯”传承本土艺术,引导学生理解本土文化并提升美术素养,课堂教学是关键。

    一是以图片导入课程,培育学生图像识读素养。如笔者收集了全国各地的特色花灯图片,引导学生重点辨别“忠信花灯”的独特之处,特别是其灯联与灯裙,以提高学生图像识读的能力。通过对比,学生对“忠信花灯”的色彩、造型、图案、剪纸、书法等综合工艺有了初步了解。

    二是课堂展示,培育学生美术表现、审美判断素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从中获得乐趣。如,教师在课上让学生用幻灯片文件展示并讲解了课前的调查报告,其中包括“忠信花灯”的起源、艺术特点、结构、图案及品种、吊灯习俗及传承的意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与审美判断素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都很高。通过展示分享,全体学生对“忠信花灯”的人文精神及花灯所带动的一系列产业(如旅游业)有了新的认识,产生了传承花灯艺术与文化的愿望。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发挥了个性特长,提高了美术鉴赏能力。教师在学生展示后进行必要补充和鼓励,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型“忠信花灯”,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幻灯片、短视频等,近距离了解丰富的吊灯文化内涵,赏析花灯。学生在鉴赏中交流、讨论,提高了审美水平。

    三是拓展教学,培养创意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增加绘画的美术表现、创意实践环节,如要求学生以“忠信花灯”为元素,学习和借鉴其艺术特点进行创意构思,绘制草图并完成作品或模型。有学生以“忠信花灯”为元素与生活或学习中的东西联系起来,设想了花灯造型的橡皮擦,教师则鼓励学生将思路或设想描绘出来。教师还指导学生创作了黑白装饰画作品《灯愁》(见图2),提高了学生的创意实践及美术表现能力。通过及时的学习评价、作业展评等,鼓励学生创新,使学生对“忠信花灯”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对“忠信花灯”进课堂的反思

    一是注重鉴赏,淡化制作。“忠信花灯”制作工艺十分繁琐,即使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制作一盏花灯也要一个星期之久。因此“忠信花灯”进课堂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本土艺术,而非培养民间艺人。况且让学生用一两节课的时间掌握花灯制作工艺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要把重点放在鉴赏上,引导学生分析“忠信花灯”的艺术特点,了解其寓意与象征,激发学生對其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发现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之根。

    二是既要进课堂,更要出课堂。美术课应注重实践。课堂教学只是开始,鉴赏“忠信花灯”艺术之美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生活,发现身边的美,领悟身边的艺术。

    “忠信花灯”是民间艺术和本土艺术的代表之一,将其引入美术课堂,是弘扬民间艺术的有效尝试,有利于促进美术课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忠信花灯”可成为教学载体之一,但绝非唯一。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