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含情,用心体悟

    曹善亮

    古诗赏读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读不懂诗歌,而读不懂诗歌的其中一个最大问题是读不懂诗歌中的景语。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往往是要通过景物描写达成,“直接把情感抒发出来,是不是诗呢?或者说,是不是在心有情、有志,发表出来就是诗呢?是不是说出来感到不足的话,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即成好诗呢?显然不成。” 王国维语曰:“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情、景是诗歌的最基本要素,理清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是深入理解诗歌的一个切入口,而这两者的关系又较为复杂,远非一个“情景交融”所能说得清。情景交融相生的方式就情与景发生的先后顺序,情与景的主次、色彩关系,景与情的主导关系看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理清了这些关系,弄懂了景语中的情语就能走进诗歌的情感内核。

    一、情与景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看,情与景存在:触景生情、缘情写景、以景结情等关系

    1.触景生情

    物候变化、草木荣枯总会令人人情思摇动,内心或欣喜,或感伤,或感喟。这种由于自然外物触发在前,人的情感生发在后的情景关系在诗歌中时有出现。王昌龄的《闺怨》写道: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位少妇登楼为春色所感,由不知愁骤感春闺之怨,其情感触发点就是那陌头的杨柳色,这让她忽生悔意。这首诗情感的转折点就在“忽见”一句,柳色一新的春景引发的少妇情感波澜是很值得把玩的。

    宋代王禹偁的《村行》一诗也有这样微妙的情感变化: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诗人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和原野上的树像极了自己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诗人尽管没有描写自己的故乡,然而其故乡的美好却能让人陷入深深的畅想。

    理解了诗人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抓住诗歌表达的情感,更会让人自觉地细析触发诗人情感的景物的特征以及景物与作者的逻辑关联,从而更容易地进入诗人内心。

    2.缘情写景

    诗人在描摹景物之前内心已经有了某些情感、情绪。这些情感、情绪往往又不直接明了地表达出来,而是在对景物的描摹中曲折含蓄地传达出来,这就是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至少可以分为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两种,关于这两种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借景抒情重在抒情,抒发的情感往往较强烈、明晰,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在写景,情感的表达更为内敛,景物描写蕴含的情感需要仔细琢磨才能体悟。

    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写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作者被贬柳州,登楼远眺,愁思茫茫,故作者在二、三联通过描摹急雨乱风侵袭,岭树重遮,江流弯曲如愁肠的情景来表达内心的愁思。这两句景语读来情感强烈、明晰,是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全诗都在写景,情感特别隐晦:

    独怜春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帶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这样的景语需要仔细揣度方可体会作者内心的孤单寂寥、了无所依的情感。《滁州西涧》的情与景关系就属于寓情于景了。

    借景抒情的诗句,结合诗歌上下文,其情感不难把握,关键要思考诗人笔下之景是如何含蓄地传达胸臆的。融情于景的诗句,其情感较难把握,那就要结合诗人身世,分析诗人描写的景物特点,仔细揣摩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了。

    3.以景结情

    这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人在结句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其寄寓的情感让人咀嚼不尽。

    二、从情与景的主次色彩方面看,情与景存在如下联系: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等,这四种关系可归为正面烘托与反面衬托两类

    1.景对情的正面烘托

    杜甫在避乱成都,闲居浣花溪旁的草堂,写了一首《江村》:

    清江一曲抱江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表达的是杜甫结束了因战乱带来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借朋友之力在成都郊外建了草堂,开始一段难得的太平安稳的生活,这种愉快、满足的情感通过诗歌二、三联的景物描写清晰地传达了出来:自由自在的燕子,亲亲热热的鸥鸟,安然自适的妻儿从正面烘托了诗人愉悦的情感,这是以乐景写乐情的例子。

    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歌最后一句描写满天风雨,就是在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这是以哀景写哀情的例子。

    无论是乐景写乐情还是哀景写哀情都体现了“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色彩”的观点,这种情与景在色彩方面的一致性,使得情景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2.景对情的反面衬托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寫乐,一倍增其哀乐。”人情绪的伤感、低落往往因其有所失,而自然界的山光湖色、花鸟虫鱼皆不因人的失落而神伤,依旧呈现出无情的美丽,这种“不对等”的比照会让人的伤感加倍。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写道: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情随事迁,伊人难觅,这种失落的情绪因为那春风桃花的反衬而加倍,让人感叹不已。

    三、景与情的虚实情况看,情与景的关系存在缘情造景、虚实相生等关系

    缘情造景,在某些诗歌中,作者的感情单一、强烈,所见之景无不著上诗人的主观情感,甚至为了情感的充分表达,在情感的驱动下,造景抒怀。所造之景不再是眼前之景,而是通过联想、想象而出的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写道: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歌的后两句用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美丽的畅想,读后令人余味无穷。

    李白的政治理想在长安被揉碎后,内心喷发不愿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转而寄情山水的强烈情感,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想象的神奇世界,完全是他缘情而造的景,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我们在赏析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揣摩那奇异的梦境世界所要表达的现实情感。

    以上所列的情与景的种种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首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说法。抓住情与景的关系去细读诗歌,是鉴赏情景交融类诗歌的关键所在,精妙所在。

    [作者通联:南京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