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好习惯

    王金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细细品味,这意味深长的话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特别是我们面前的小学生的人生如同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我们要教给学生课堂学习的好习惯,因为好的习惯会让我们的学生受用一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一、习惯一——倾听的习惯

    何为倾听?所谓倾听,《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细心地听取。听取,有所取舍,就需要屏气静心地听,发挥听最大的效用。

    细心地倾听不仅是及时掌握信息的方法,而且还能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因此,我告诉学生,要认真地听一个人讲话。这样,不仅能听得清楚明白,而且能表现出对讲话者的尊重,展示出自我修养。在课堂学习中,不但要倾听教师的讲解,还要学会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进行取舍,丰富自己。

    人在倾听的时候,不仅仅是耳朵在发挥它的功能,同时也会带动思维的活跃良好地倾听,是听者与述说者通过语言传递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是一种心灵上的默契,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倾听同时是一种积极思考的过程,在倾听的同时想象也会发生,所以说倾听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首先要求学生注视着讲话的人,注意用心倾听,做到边听边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在倾听的话,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听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听得就会比较专注,好的习惯就会渐渐地养成。相信在课堂上练就的倾听的习惯不仅对现在学生的学习会起到好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大有裨益。用进废退,天长日久,学生倾听的习惯就会养成,学生耳朵的功能将会发挥最大的作用。

    另外,教师的示范作用也不可小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倾听者,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还要设计必要的精讲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二、习惯二——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思故我在”道出了思考的重要性。积极的思维、深度的思维使学生深刻,让学生进步。在语文学习中,如果没有真正地思考,所学就是形式上的,是表面的、肤浅的,不会引发内心的深度思考,当然就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并且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需要引导学生静心读书,在静心读书中学会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提问要集中,并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在引导学习时,教师要善于追问,利用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答对了问题,出发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在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才会有所创造,否则,连基本的思维习惯都不具备,何谈积极能动地思考。如此,学生怎会有自己的见解,只会人与亦云罢了。

    三、习惯三——表达的习惯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我们教师的提问话音刚落的时候,一些学生已经举起了手。我感到有些学生的举手已经形成了习惯,而有一部分学生却始终不举手,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表达成了一部分学生的需要,而不举手也成了另一部分学生的习惯。长此以往,或许,那部分不习惯表达的学生的许多好的习惯就会丧失。

    表达是对自己积极思考的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或许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说的句子不完整,甚至言不达意,但是,教师要做的是积极引导,积极鼓励,及时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得寸进尺”,要求学生由说一句话逐渐扩展为说两句话,说更長的话。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相信我们的学生定会妙语连珠。这需要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吗?不是,应该是一节一节课下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收获。

    由此看来,倾听与思考是表达的前提,是基础,没有良好的倾听和积极的思维哪儿来的表达?

    我经常对学生说,课堂上允许答错问题,因为答错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学生的回答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不能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或者,我们会从学生错误的回答中顺势引导,将学生的错误变为教学的契入点也说不定。

    思考会激发我们的想象,会让我们与文本产生共鸣,思考会让我们该感动的时候感动,会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思考会触动我们的心灵,会让我们有所想有所悟。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能力,学生将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