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培育四年级小学生24项优势的一次定量研究

    田兆耀 朱秀中

    20世纪末期心理学由创伤心理学转向积极心理学,由“修补损坏”转向建构个体的优势与美德。[1]作为文化干预的手段,电影疗法也包含两大领域:辅助治疗来访者(Client,又译患者、病人、案主)的心理问题;培育健康人的人格优势,体现上医“治未病”的原则。在国内电影疗法刚刚起步。在此领域,有许多经验性的描述生动地表达了电影疗法的积极作用,但对电影疗法有效性的科学性对照研究、定量研究非常匮乏。针对电影的心理治疗作用,英国的贝尼·伍德(Wooder B)、大陆的余青云、张高波等学者做过实验。[2]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构建自身的优势、促进个体理想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电影的培优作用实证研究极为罕见,笔者曾以六年级小学生做过实验,其积极效果喜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的科学实验应当具有可重复性,精心设计的实验应当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课题组决定仍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小学四年级为实验对象继续进行电影培优、电影益智的实证研究。

    一、 研究思路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尼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总结出人类珍贵的六大美德(virtue):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美德较为抽象,但是它们可以通过培育优势(strength)来提升。六大美德分别由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洞察力;勇敢、毅力、正直;仁慈、爱;公民精神、公平、领导力;自我控制、谨慎、谦虚;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热忱等六组24项优势来培育。优势具有跨文化属性,后天可以习得,也可以建构、测量。[3]本次测试采用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中科学而简洁的两份量表,在实验前(前测)和实验后(后测)分别完成“孩子的六大美德24优势调查表”(24对题目,每对10分)和“生活满意度测试”。[4]24项优势量表由达斯嘉(Katherine Dahlsgaard)专门为青少年设计,一般来说受试者大概会有5项左右得到9分或10分,这些就是优势,同时也会有几项的分数偏低,5分上下,这些就是弱项。[5]生活满意度测试共5题,35分,正常平均值在20-24分,变化达2分算是明显。优势发展与生活满意度互为表里。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电影可用于各类人群的人格培育,其中尤其以青少年为最佳受众群体。根据埃里克森(Eric Erikson)生命周期理论,12-18岁成年前是青春期。[6]目前我国小学一般7-8岁入学,四年级学生大约11-12岁。这一阶段儿童面临转折、身份认同、角色混乱、自信心缺乏等问题,个体具有可塑性,逐渐独立,对外界信息极具敏感性,价值观念尚未成型。经过和教师、家长、学生本人等多方协商,课题组以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四年级(1)班的45名同学作为实验班,四年级(2)班的47名同学作为对照班。时间是2017年2月27日至2017年6月10日,历时一个学期。地点安排在该小学的多媒体教室。期望在纵向比较、平行比较中认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干预对青少年优势的培育效果。

    三、 内容安排

    本项研究为了培育学生的人格优势、深入认识学生心智变化的过程,由课题组精选24部影片,映前适当引导实验班对影片中主要优势的理解,放映中让学生适当做观影记录,映后教师组织集体讨论。具体安排如下:2017年2月27日举行初期测试,以后基于塞尼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的24项优势,依照价值观、形象性、境界性、共感性等原则精选影片,安排实验班围绕主题观看电影或精彩片段,讨论后和作文课结合自愿写观后感。具体安排如下:1.《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创造性,3月3日);2.:《城南旧事》(好奇心,3月6日);3.《怪物大学》(开放思维,3月10日);4.《风雨哈佛路》(爱学习,3月13日);5.《飞屋环游记》(视野,3月17日);6.《穿带条纹睡衣的男孩》(公民精神,3月20日);7.《三毛流浪记》(公平,3月24日);8.《狮子王》(领导力,3月27日);9.《唐山大地震》(原谅与同情,3月30日);10.《功夫熊猫》(人道与谦虚,4月3日);11.《阿基拉和拼字比赛》(审慎,4月10日);12.《美丽人生》(自我调节,4月14日);13.《料理鼠王》(灵性,4月17日);14.《卑鄙的我/神偷奶爸1》(幽默,4月21日);15.《寶莲灯》(希望,4月24日);16.《忠犬八公的故事》(感激,4月28日);17.《放牛班的春天》(欣赏与卓越,5月8日);18.《千与千寻》(社会智能,5月19日);19.《美丽的大脚》(仁慈,5月15日);20.《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5月19日);21.《爱丽丝漫游仙境》(活力,5月22日);22.《九色鹿》(诚实,5月26日);23.《小鞋子》(坚持,5月29日);24.《花木兰》(勇敢,6月2日)。6月5日举行后期测试。其结构及作用原理用图表示为:

    四、 结果评估

    (一)关于六大美德24项优势

    经课题组五轮细致的统计、核实,用excel计算精确到十分位,数据如下表:

    1. 两班各自纵向比较

    (1)实验班后期的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六大美德总分相较于初期的分别提高1.2,0.9,0.3,0.3,0.4,0.9分,总体而言,实验班六大美德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

    就24项优势而言,实验班后期相较于初期,好奇心等16项优势的分值有了显著的提高,其余领导力等8项优势的分值与前期的持平,没有下降的项目。

    (2)对照班后期有智慧与知识、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等五大美德的总分相较于初期的略有下降,下降分值分别为0.3,0.3,0.6,0.5,0.2,只有勇气一项上升了1.3。大部分呈下滑趋势。四年级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开始。顺便提一下,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早熟,大约早两岁左右。少年心事当拿云,小同学即将面临写作文、期末报告成绩、缺乏自信、角色转换等新问题,心智变化相当不稳定。

    就24项优势而言,后期对照班公民精神、灵性与前期的持平;只有好奇心、社会智慧、勇敢、毅力、正直、自我控制、希望、宽恕、热忱等9项呈上升趋势,上升分值为0.1,0.5,0.6,0.4,0.3,0.7,0.1,0.2,0.6;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性、洞察力、仁慈、爱、公平、领导力、谨慎、谦虚、美感、感恩、幽默等13项分值分别下滑了0.3,1.3,0.1,0.9,0.2,0.1,0.4,0.2,0.3,0.9,0.4,0.7,0.2,超过一大半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2. 两班平行比较

    前期实验班的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六大美德均低于对照班,相差分值为1.2,0.2,0.8,1.5,0.1,0.3。后期实验班智慧与知识高出对照班1.1,勇气一项低于对照班0.6,仁爱低于对照班0.2,正义低于对照班0.6,节制两相持平,精神卓越高于对照班0.8。就六大美德而言,仁爱、正义两项与前期相比差距明显缩短,后期实验班的智慧与知识、精神卓越的分值反超对照班的。除了勇气一项外,包括节制在内,实验班有五项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就具体24项优势而言,前期实验班的各项优势绝大多数低于对照班,只有勇敢、自我控制、希望、热忱4项略高于对照班,20项低于对照班,可见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有一定的差距。后期实验班有热爱学习、判断力、洞察力、谦虚、美感、感恩、希望、幽默等8项优势后来居上,高于对照班;好奇心、爱、公民精神、谨慎等4项优势与对照班的持平;仅剩下创造性、社会智慧、勇敢、毅力、正直、仁慈、公平、领导力、自我控制、灵性、宽恕、热忱12项优势低于对照班,且创造性、仁慈、公平等项差距明显缩小。

    以上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对照班的优势数值呈现明显下滑的情况下,实验班的优势分值大部分都是保持上升趋势,剩余的几项也能保持稳定状态,反映了少年儿童人格形成、心智成长过程中文化干预的显著作用。这些数据清晰地说明了电影这一神奇的魔法,其对实验班的人格培优和益智效果是显著的。益智效果的出现直接導致实验班生活满意度、幸福指数、班风等其他方面的变化。

    (二)关于生活满意度

    1. 两班各自纵向比较

    表格显示,实验班初期生活满意度平均值为28.2,后期为29.1,后期较初期提高0.9分。均在平均值以上。对照班初期生活满意度平均值为28.4,后期为26.6,依旧在平均值以上,不过后期较初期下降1.8分,呈现下滑趋势。

    2. 横向平行比较

    初期实验班生活满意度平均值为28.2,对照班为28.4,实验班低于对照班0.2分。后期实验班生活满意度平均值为29.1,对照班为26.6。实验班的生活满意度明显上升,对照班的分值呈下降趋势。实验班高于对照班2.5分。前后剪刀差实际达2.7分。

    数据显示,两班的生活满意度起点比较高,均为很满意。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指数基础很好,短时期内很难大幅度提高,但是在转折时期有时很容易呈下降等不稳定态势。

    生活满意度、幸福指数的下滑或不稳定,可能还有别的原因。在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电影培优的作用值得聚焦。四年级实验班学生的观后感、作文中都提到为时15周的电影培优活动给生活、学习带来的积极影响。电影疗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滋养优秀人格,发展心智,维持少年儿童的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稳定上升态势。

    结语

    由于强大的娱乐性,再加上儿戏无益的传统认识,让许多家长对电影望而生畏,持有误解。电影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电影培优基于跨学科的理论,聚焦教育学的眼光运用影像资源。本项研究前测、后测的数据分析显示,通过本次电影培优活动,实验班的24优势呈明显上升趋势。电影培优的功能是存在的,通过精心选择影像资料、周密安排流程其作用是显著的、出乎意料的。实验班学生对电影的隐喻性等特性有会心的领悟,他们的影评作文也让任课教师、课题组老师、家长青眼相看。《九色鹿》《千与千寻》《花木兰》《怪兽大学》《放牛班的春天》等是这次四年级实验班学生更为喜爱的电影,这与往年六年级实验班同学的偏爱有所不同。有同学说,《九色鹿》使得她对于“诚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人的一生中,诚信犹如人的灵魂,失去它,你就好像行尸走肉,没有了任何意义”;有同学说,《千与千寻》让她领会到勇气,“要知道如何逐渐释放自己的潜力,有时候想哭也要忍着”;有同学说,《放牛班的春天》让他感受到了“宽容的奇迹”,“因为善良才会宽容,因为宽容才会说出善意的谎言”。类似有深度的感悟比比皆是。任课教师反馈,此次观后感的写作大大超出了自己的预期,也大大超出了平时传统教育下习作的深度和广度。平时的作文难免有应试和应付的成分在内,而此次写作却是有感而发,水到渠成。四年级学生也会出现看不懂、看不完电影的现象,此时教师的引导和片段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实验继上一次六年级实验之后再一次把影像资料和积极心理学基础理论结合起来,继续推进电影疗法的基础理论探索、实证研究、定量研究;以四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给转型期的小学生培优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影像资料和选片原则:内在意蕴、价值取向、艺术形式、时效性;在具体技术层面,从寻找实验对象,到影片放映、写作交流、列表分析,探索了一套可行的操作流程,具有可重复性,为人们重新认识电影、利用电影打开了一扇窗口。

    参考文献:

    [1][3][4][5](美)塞尼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0:143,12,70,237-249.

    [2]余青云,张高波.电影疗法对16例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0-32.

    [6](英)谢弗.儿童心理学[M].王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公司,201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