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动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

    王佩佩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指中华民族在数千载薪火相继的延绵过程中,由历史心性所凝结而成的文化生态及其精神传承,同时亦是数千年主流文化不断冲击下文化适者生存的珍贵遗存,更是中华文明最值得珍存的微妙历史文明表征。现代社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面临着启用与传播的尬尴处境,隨着文化创制产业的不断繁盛,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因此而被不断地发现、挖掘、牵系出来。

    一、 动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

    (一)动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的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秉赋、审美、习俗等民族要素共同酵化、酝酿、积淀、升华,最终成就的全民族乃至全世界共享的文明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刻蕴蓄着民族精神、灵魂、民族风骨,同时,更深刻蕴涵着一种民族自信、自豪、自尊,从而成为一种人类高度文明的崇高象征。现代社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艺术加以关联,透过动画艺术表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声音的更快、更强、更远传播。同时,现代文化发展适值表象化过盛但动力不足的情境之中,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为现代文化带来了强劲发展的元动力。动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诸多包括语言文化、民俗、艺术等在内的多方面、多元化、多层次的关联。动画作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媒介,显然是再现、启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并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文化层级上的高度认同。例如,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导创制16集的《非遗特搜队》,将中国南方最具特质及代表性和价值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项目,以每集三分钟的动画形式,针对豫园类、海派素、朵云印、独角戏、乌泥纺等进行了生动刻划与鲜活表达。

    (二)动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的利弊

    从《非遗特搜队》等专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的倍受追捧可见,普罗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有着强烈的潜在兴趣,一旦将其进行深入挖掘、深度追索、深刻表达,必将成为动画创制新生代的主角。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切近观察,其所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心性传达,人们从中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文化、历史、社会等的发展脉络。客观而言,任何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画化之后,都会对其本体的完整性、原典性、韵味性等有所消减,而且,亦会由此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衍生化而必然形成的本体性危机,同时亦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具现实意义再现、展示、传播带来契机,并且,更会为动画产业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腾飞带来无限的衍生性可能。中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广泛珍存,为动画创制带来足够巨大的陌生化与差异化间性及异域化的更加吸引眼球且更具魅力的表达,并由这种表达进一步向观众呈现并揭示文化本原下的族群本像、文化本像、社会本像。

    (三)动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的远景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关联的目标、架构、功能、机制四个方面而言,动画介入仍是任重道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动画的形式加以复活、还原、展现,远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形态更加令人喜闻乐见,并且动画的表现形式能够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识解性,从而更加易于为广大观众所认知、接受、认同,同时,动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具有着诉诸于精神主题表现、精神气韵弘扬、精神境界表达的形而上性。动画与国家民族精神象征息息相关,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将来临,整个中华民族更加期待一体认同的宏观图景。例如,由国内知名的小蚂蚁文化推出的《星际小蚂蚁之英雄蔡李佛》即是其厚积薄发之作。在其动画作品即走向世界之际,小蚂蚁文化以中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粹取的精华,而在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动画式的渲染、融汇、升华,围绕着蔡李佛这一南派核心拳种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有机植入其中的西樵大饼与香云纱等更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的关联表达带来了既丰富又精彩的远景化演绎。

    二、 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用

    (一)由物化而活化的动画式启用

    有着以重返、重塑、重建、重构等为主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一种后现代新时期以民族复兴、振兴、勃兴为根性的超现实主义、超消费时代、超后现代意识的文化觉醒。值此文化鼎盛关键时期,民族魂魄更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精神基因的注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用可以采取一种更加贴切民间的挖掘方式,向民间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深入到动画创制核心区域的民间腹地,广泛涉猎、尽心采撷、寻奇探宝。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手段,是令这些“闲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更加鲜活的形态活化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用,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断裂到重拾的艰难过程,这种重拾并非单纯一味的复古过程,而是一种现代文化娱乐生活的增益与强化,乃至朴素生命的一种丰富与补充。例如,中国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盘瓠与辛女传奇》,即是一部苗、瑶、畲等族人文共祖的传奇故事的动画创制,该片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的形象化、鲜活化及生动化的社会情境、文化情境、历史情境的深度融合。这种由物化而活化式的动画启用以更加宏观、开放、包容的视野,实现了动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水乳交融的深度融合。[1]

    (二)异形同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而现代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动画作品创制却自有其诸多限制。无论是时空的限制,还是历时性与共时性限制,亦或是具体创制限制等,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用带来了诸多障碍。如何突破这些有形与无形的障碍,已成为动画创制过程中的最为现实也最为艰难的问题。最佳解决之途,即是采取异形同构的高级技巧,变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将其更加艺术化地置于动画作品的艺术化表达之中;或者说以艺术置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的良性发展。此外,异形同构还包括形态的有机转化,例如,我国岭南地区所特有的可上溯至先秦的禾楼舞,即是一种古老的类傩戏舞蹈。这种舞蹈已成为岭南古老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将其透过异形同构转化为动画艺术形式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禾楼舞的精髓,从而将这种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画这种创新艺术形式中得到艺术化的异形同构启用。由此可见,异形同构需要一种文明格局上的基于共同审美或审美认同的艺术化表达基础。

    (三)数字化与3D化启用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引入高科技手段,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电子著录、整理、加工、转化、衍生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用,更应是多向化的,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显然对于现代文明有着刺激的正能量作用,而現代文明的介入则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有着异常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我国的许多省市文化单位都在大力借助数字化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宏伟壮丽的人类文明历史图景。而数字化导入已经成为启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级技法,例如京剧脸谱的数字化建模与高级绘制技术等,即为动画创制的直接引用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并且,动画创制可以在这种数字化导入的基础之上,进行更进一步的视听深度融合、三维机制深度融合、艺术化表达深度融合等更大力度的启用与升华。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后现代基于高新科技的启用,未来更多将选择基于AR与VR等高级技术的应用,并且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动画创制的原型,在动画的三维时空之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立起虚拟的三维时空,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现代技术手段的复活、再现、还原亦将成为未来首选。这种后现代高科技的启用,必将转化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传衍成美丽传说,演变成为一种更加脍炙人口的文化瑰宝。[2]

    三、 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一)有机衍生与有机合成化传播

    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星河,尤其是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内,从未被发现过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俯拾即是,将其诉诸于动画形式则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弘扬与光大、发展与踵继、传承与传播。同时,大量捕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诸于民间舞蹈、歌谣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灵活现地复活在动画中才能够达到非质文化遗产由启用而强化传播的真正诉求。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外显性的传播目的构建成为一种动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模式,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的良性融合基础上的良性传播。此外,民间技艺形式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比如湖湘的刺绣艺等就曾无数次跃然于大银幕之上。然而,这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细部纹理却较难呈现全貌,而动画创制这种形式则完全可以令其焕然一新。例如,无为的民间灯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可以有机地合成动画创制之中,当印着无为字样的灯笼闪耀在动画作中时,非物质形式传衍于民间数千年的文化也仿佛在动画里获得了一种光影形式的永生。

    (二)物化启与链式拓展化传播

    事业崛起得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大师迪斯尼,曾经对动画助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深有感触:伟大的童话、悠久的传说,动人的故事,已经在新世纪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道光芒将照亮文明的方向。[3]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皮尔罗希尼,则由动画传播的艺术想象力与艺术思维等方面,对于动画传播大加赞许。[4]诚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真正目的显然是为了更好地对其加以传承,并使其发扬光大永远辉耀于后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化的物化启用与链式拓展传播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所谓的链式拓展,即由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牵系出与其相关的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链式拓展不仅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一反三式的集群化增益传播,而且能够为动画创制的系统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提供更加完整的叙事线索与故事魅力。[5]例如,作为“兴安岭之王”的我国少数民族鄂伦春族,其典型的通古斯风格民歌“柬达温”“吕日格仁”“摩苏昆”等,即呈现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文化特质。这些可以链式拓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听的形式深度融合至动画创制中,则将为其插上由声音而腾飞的双翅。

    (三)跨界融合与传播

    现代数字化模拟技术已经达到了不仅能够撷取静态全景,而且能够撷取动态过程的程度。透过数字化模拟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能够更佳地实现其跨界融合与传播,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亦能够透过这种途径得以更加系统化且完整地代入到动画创制中来。同时,动画创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蓄的精神意涵激发之下,亦能够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思维想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表象化表达的服饰、工艺、建筑等与具象化表达的习性、习俗等行为,不断升华为意象化表达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文化传统,如此方能更加精准地体现、表达、传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真正内涵、意义、价值,从而能够在动画媒体及其传播的过程中无往不利。由此可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跨界传承与跨界衍生,而且更需要跨界融合与跨界传播。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华民族现阶段堪称最为重要的精神文化关键依托,同时,更已成为一种对于现代中华文明最佳的全方位文化注解与文化诠解。而作为最为锐化的视听表达语言,动画创制则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最大化地发展弘扬这种精神文化特质。由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挖掘、转化、探索,而达致真正意义上的基于精神文化的回归。

    参考文献:

    [1]赵玉婷,刘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动画表现实践与研究——以国家级保护项目“蒋塘马灯”为例[J].视听,2018(1):40-41.

    [2]王晓慧.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实现的创新与优势——以“三月三”为例[J].文教资料,2016(30):49-50.

    [3]文晨,李定芳.数字动画对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绥宁“稻草龙”为例[J].艺术科技,2016,29(3):81.

    [4]周玲.动漫主题公园经营与非物质文化艺术结合研究——打造具有南通江海特色的本土动漫产业[J].美术教育研究,

    2015(8):92-93.

    [5]张洋洋.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传承与创新——以国家级保护项目蓝印花布为例[J].大众文艺,201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