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沉迷网络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

    王世华

    〔关键词〕网络游戏;心理需求;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3-0074-02

    沉迷网络游戏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学业发展。家长们视之如毒瘤,一旦发现孩子有沉迷网络游戏的倾向,就感觉孩子已被染上了毒素,变坏了,变糟了。家长们对孩子埋怨、指责,甚至打骂,企图以此驱除毒素。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愈加顽固,孩子与家长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大。

    其实,沉迷网络游戏是孩子满足内心渴望而未被满足的某种心理需求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家长不良的养育方式或缺乏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当家长否认、压制或漠视孩子的某种心理需求时,孩子会在偶然接触网络游戏中获得心理需求的满足;之后,由于生活环境中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资源持续匮乏,孩子便寄托于网络游戏;逐渐地,孩子进入“专注网络游戏—窄化兴趣范围—对网络游戏渴求更多—更多专注”的心理循环模式中。家长想要帮助孩子摆脱网络游戏,首先就要透过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看见他们渴求满足的心理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渴求而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常见为自主感、价值感和归属感。当孩子的心理需求被家长看见、珍视,家长成为孩子心理需求的满足者、理解者和支持者时,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循环模式才会被打破,孩子内在的自我肯定会增多,价值感会增强,也就有了改变行为的动力。

    案例1:觉察和满足孩子渴望满足的自主感。

    悠悠(化名)正在读初一。悠悠爸爸对悠悠的学习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为了节省上下学路途中的时间,安排悠悠住校;周末接送悠悠上一天半的课外班;严查悠悠的作业、考试卷子……悠悠的学习成绩如父亲所愿达到了班里前10名。悠悠妈妈却因悠悠周末回家时走路、吃饭都玩手机游戏而烦恼。悠悠妈妈让他放下手机,悠悠要么不回应,要么理直气壮地争辩:“我自己的时间,我凭什么不能玩?”

    悠悠爸爸在家庭教育中追求学习至上、分数至上,过度管控悠悠。这种教育方式导致悠悠为获取玩的自由而学习,缺乏学习热情,把网络游戏看作快乐的来源。悠悠爸爸掌管了悠悠的生活,而悠悠渴求自主掌控自己的生活。

    悠悠爸爸要把满足悠悠的自主需求放到优先的位置。孩子有了自主的权力才可能在生活中培养出学习的责任感和合理玩网络游戏的能力。悠悠爸爸需要适当放手,对悠悠不再过度管控,把安排生活的权利交给悠悠,自己退位到引导者、协助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允许悠悠在实施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有做得不好的时候,有未达到爸爸期待的情况。当悠悠越多自发、自主的想法,行动和兴趣获得实施,而不被爸爸指责、抱怨时,悠悠才会有更多现实的快乐,才会放弃网络游戏中的快乐。

    案例2:觉察和满足孩子渴望满足的价值感。

    高一的君君(化名)被同学们戏称为“睡神”,各科课堂上都能看到君君的睡姿。父母认为君君是因为“上课听不懂,作业做不会”而打瞌睡。君君说自己也不想睡,可真的很困。君君在同学中网络游戏打得最好。父母与君君因游戏的事天天争吵。君君的父母觉得君君不懂事、太幼稚,责备君君说:“游戏打得再好有什么用?”君君据理力争,说:“我打游戏再不行,我还怎么在班里待?”

    君君父母的关注点只在君君的学习和分数上,无视君君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看不到君君获得认可的需求。处于困境中的君君无意识地用玩网络游戏为自己挣回了面子,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用睡觉回避学习成绩落后带来的痛苦。学习上失败的君君害怕自己一无是处、被看作失败者,渴求被同伴接纳、认可。

    君君父母需要看见、理解君君学习中的困难、在班里处境的不容易,更需要肯定君君在困难、不容易中坚持上学、坚持写作业、乐于与同学交往等宝贵的品质。父母对君君理解、肯定、支持得越多,君君的自我接纳才会越多,才能找到自我价值感。随之,君君面对学习的困难才会有勇气面对,才会较少地依赖网络游戏建立与同学的联结和证明自己。

    案例3:觉察和满足孩子渴望满足的归属感。

    初二的西西(化名)在为出国游学做公证的过程中,得知和自己住在一起的父母已离婚,她的反应好像震惊又好像无所谓。当天晚上,她没有向父母提这件事,因为她能预料父母的回答一定如惯常:“爸妈的事和你无关,你别管,管好你的学习。”父母的争吵、貌合神离,甚至现在的离婚,西西觉得确实都管不了。爸爸负责接送西西上下学,利用自己的资源为西西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和发展特长的机会;妈妈照顾西西的日常生活。夫妻两人似乎合作得天衣无缝,而西西的情绪却起伏不定。西西以前曾用刀划自己的胳膊,现在不划了却越来越多地玩网络游戏。父母在家里“和谐一致”的时候就劝导西西:“爸妈都是为了你,你就不能为自己负责,不玩游戏了?” 西西却愤怒地喊叫:“你们哪有为了我,你们只在乎成绩,我就不学!”

    西西的爸妈以为婚姻解体但仍在一起就能给西西完整的家和健康成长的环境,但是,夫妻间没有温情,冰冷的关系成为家庭教育的背景音乐。西西身在其中感到压抑、孤独、愤怒,渴求了解、关心父母,渴求归属于一个有爱、有温暖的家。西西渴望表达自己的心声,而父母却让她闭嘴,西西用玩网络游戏、不学习的逆反行为在向父母抗议。

    西西的父母需要看到夫妻互动中展現出的关系状态对孩子的影响。西西的父母需要告诉孩子夫妻两人离异的实情,解答孩子的疑问,听听父母婚姻发生变化后孩子的心声。当西西的声音被父母听见、重视,西西会感到自己是父母生命中的一部分。西西爸妈还需商讨在公布离婚实情后彼此如何相处。当西西的父母能自我调整,能看到对方的闪光点,能相互谅解、友好尊重,身处其中的西西也一定会平静、踏实地与父母互动交往,而不会卷入与父母的冲突中或被隔离在父母的情感之外。西西与父母有了良好的情感联结,有了归属感,才会放下逆反的武器,接受父母少玩游戏的劝导。

    自主感、价值感、归属感等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意义如同阳光、空气、土壤对一颗种子生长的重要性。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如同生活在阳光稀少、空气污浊、土壤贫瘠环境中的一颗种子,但仍是一颗好种子,而不是感染了毒素的坏种子。

    面对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父母需要多倾听、理解他们,看见他们渴望而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检视、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婚姻关系,做最好的自己,为孩子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滋养孩子的心灵,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是家长帮助孩子摆脱网络游戏的控制、创造美好生活的开始。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家长应无条件接纳孩子,愿意陪孩子长大,渡过各种难关。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八中学,北京,100033)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