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价值思考

    刘其亮 黄晓哲

    [摘? ?要]价值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尊严、人格等方面的引导,不利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教师可基于“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的心理学原理,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探索学科育人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字]信息技术;价值;全面发展;伦理;认知规律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习总书记曾提出一系列关爱青年科技人才的要求,目的就是要让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接班人永不断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不断取得突破,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科技的创造者,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做有理想、有情怀的新时代科技青年和有责任、有担当的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从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来看,中学结业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1]。由于考试仍是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往往更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技能应用能力的提升[2]。但从学生未来发展和培养新时代有担当的科技接班人角度,这些还远远不够。党的十六大时就已明确指出: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尤其是要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科技探索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3]。因此,如何正确全面地引导学生达到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使学生既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推动社会进步,又具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4],应当成为信息技术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价值观教育

    1.重视文化、伦理和社会等知识的渗透

    一是认识信息技术的双重意义。要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自然属性,及其基于伦理、道德和秩序的社会属性。信息技术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载体,它的主体是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以信息技术同时具有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是了解信息技术相关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内涵及意义。社会属性中的伦理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反映了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伦理道德是维系社会存在的纽带。社会属性中的文化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革新着现实和虚拟的文化世界。但无论是现实文化还是虚拟文化,都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具有社会属性并应遵循社会规范,被信息技术改变着的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文化世界同时也赋予了信息技术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是在教育中融合文化、伦理道德及社会知识。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对整个现实社会和人文世界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并加深对信息化、伦理道德[5]和社会知识的理解,这将为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奠定基础。作为中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不仅要在遵循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秩序的条件下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还应树立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例如,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具有模块式的特点。如Office等工具软件都是相对独立的。在渗透价值观教育方面,笔者采用了课题式教学。如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先展示了提前精选的《我和我的祖国》演示文稿[6],在屏幕上逐页展示由信息技术带来的我国科技文明的进步,从古代《诗经》《论语》等国学名著到现代百家讲坛的百家争鸣,从古代四大发明到现代的飞机、中国高铁、量子技术、5G技术、北斗技术等震撼人心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不仅见识了PowerPoint软件的强大功能,更感受到科技发展给国家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便捷,以及人们共建美好家园的奋发景象。该作品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教师在讲解了该软件中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后,要求学生也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制作一个幻灯片,其中要包括文字说明、插入图片、声音和视频、使用模板和链接,最后一张幻灯片要总结主题[7]。教师鼓励学生分组搜集图片、视频等素材并进行视频剪辑创作[8]。在评价作品时,教师给予体现了良好价值观的积极向上的优秀主题内容、超出了一般软件应用水平的设计技术以更高的等级,并从中筛选出内容积极同时技术水平也较高的作品进行展示。

    在幻灯片制作过程中,各小组内必须先分享价值目标并达成一致,才能确定合适的主题,然后才是利于软件完成设计。所以学生会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展开交流讨论。主题确定后是自由分工,这将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个性并发挥能力的宽广空间和宽松氛围。从操作技能上看,很多学生作品在教师提出的一般要求之上,还使用了大量的动画,涉及了幻灯片的切换、艺术字和动画的综合使用等;从内容上看,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引用了从古到今的大量素材,看待生活和社会时有独特的角度,提出的观点也很尖锐。他们没有成年人的顾虑和担忧,既表现出了勇往直前的胆气和魄力,又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现在和未来的人生目标。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会努力探索并分析人生的积极意义,思考如何才能够在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這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练习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也接触并思考了大量有利于其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信息。

    2.重视尊严、名誉、价值和人格养成方面的引导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着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养成的规律创设环境,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尊严、名誉和价值,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是创建平等、尊重、自由的氛围[9]。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平等、尊重、自由的氛围,将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四是正确对待学生差异。由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认知与理解不同步,对知识也有不同看法,因此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差异性。教师不应对学生持有偏见,应对全体学生都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引导,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对尊严、名誉和人格的深刻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健全人格。在教学中,教师应严格自律,为人师表,以身示范;言必行,行必果,不能失信于学生,这些都将有利于学生养成自尊、自爱、严于律己的习惯[10],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FrontPage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演示了自己制作的名为“MY FAMILY”的网页,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自己的家庭概况,以及个人档案,包括身高、体重,毕业院校,兴趣爱好等。通过演示作品,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不同的,同时对网页及其构成元素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介绍了基本工具的用法后,教师布置设计任务,对制作内容不做限制,但要以“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要求包含图片、文字、表格、超链接等。在学生们热情高涨地搜集素材和创作网页的过程中,教师不只在网页制作方法上提供技术支持,还会对学生未来的定位做出适时的指导。当一组学生首次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时,其他组的学生自然会在心里将自己的作品与正在展示的作品进行对比,从而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产生进一步完善的强烈愿望。这样,不等教师提出,学生自己就会要求教师给机会“再改一次”。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地对那些表现出立志报效祖国和献身科技等高远志向的作品给予更高的评价,对内容方面不够积极、过于另类或不着边际的作品进行引导或提出改进方向,然后再给学生进行二次交流讨论与创作的机会。最后,教师会针对学生的最终作品给出评价,成绩分为A+、A-、B+、B-、C+、C-、D七个等级,优先考察内容方面是否表达了积极的价值观,再考虑网页制作的技术水平,综合以上两方面做出整体评价,选取每班A-以上的作品在全年级展示。

    课堂要想体现出积极效应,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提供充分平等、自由的空间。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平等、理解、尊重的氛围中大胆实践与探索,才更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要让信息技术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要成为培养学生伦理道德思想、讨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场所,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和尊严等进行思考并落实在行为中。

    3.建立新型的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是认识情绪情感的教育意义。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而复杂的情绪,是在情绪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与情绪相比,情感通常表露得不明显。学生的情感特征包括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以及对自身的看法和人格因素。通常情绪因素对人的认知学习、社会行为、人格特征的发展起到适应和动机的作用[11]。而学生的情感特征对学习、生活会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对人生态度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12]。

    二是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研究表明,教师的看法会对学生的情感特征产生重要的影响[13]。当教师对学生持赞赏的态度并充满期望时,学生思维更活跃,并对未来充满信心,这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体会个人尊严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三是遵循情感养成的规律。针对具体年龄阶段的中学生,要遵循情感养成的规律,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信任和包容,通过师生互信、互尊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科技的兴趣和动力[14],引导他们端正人生态度,更有效地完成知识技能目标,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论

    价值观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信息的获取和使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探索能力,又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促进学生将人生价值的思考与信息技术应用融合,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使用信息技术达到学科教学目标,思考未来的人生目标,实现自主发展。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不断实践、探索并创新方式与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成长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朱伏波.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2(4):18-19.

    [2]刘向永,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困境与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85-89.

    [3]樊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之路[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3):1-1.

    [4]黄玲.案例教学在德育课堂的运用——一节案例教学课的反思[J].新课程(上), 2012(10):87.

    [5]田雷.道德法津与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6]张辉.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学习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7]康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标准出台[J].基础教育论坛,2014(20):64-65.

    [8]黄建峰.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2(4):73-75.

    [9]曹必文. 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刍议[J].教育探索,2011(10):144-145.

    [10]何玉海. 试论中小学德育方法运用与优化的基本原则[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2):135-138.

    [11]劉菁,谢星星,吴云,等.如何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案例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C].北京:《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

    [12]李昌盛.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J].好家长,2018(31):225-225.

    [13]柳夏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创设[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14]张晓红,王子顺.新课程下高中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6(94):169,71.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