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张艳芳

    摘要: 与高中语文学科其他类型文章的学习相比,高中文言文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得法门,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一直是相关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文言文学习,分析了目前高中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245

    进行文言文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化的巧妙,使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古老文化。然而,对于长期生活在现代语言环境中的高中生来说,如果老师贸然要求学生去解读文言文,不仅不能展现文言文的魅力,还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很枯燥。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应从当前高中生的兴趣出发,对文言文教学中的引进和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在文言文教育方法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一、高中文言文的学习现状

    高中学生的课业压力相对较大,每一门课程所需要背诵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生对于需要背诵的内容反感程度也相对较高,而收入到高中课程当中的文言文往往都是较为典型的文章,这类文章都需要学生进行背诵,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在不断地背诵过程中越来越低。除此之外文言文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历史典故和现代人的观念和思想有着相对较大的出入,文言文的表达手法和叙事方式与现代白话文也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对于文言文本身理解相对较为困难,还需要进行背诵,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下降。

    二、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1、注重阅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

    文言文是传统古文化的精髓,其选材的多元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哲理的深刻性,囊括了中华儿女优秀的文化品格,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文言文的韵律之美不言而喻,教师可用反复诵读感悟取代机械化的讲解,促使学生掌握文人墨客语言的深刻内涵,领悟诗词中包含的主题思想。在涵泳诵读之前,教师有必要做好准备工作,结合“课前预习——听朗诵——重诵读——理解体会”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劝学》中,荀子结合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该保持的态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如果教师单纯结合文言文引导学生,难免会由于语言不通、文本晦涩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在预习阶段鼓励学生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在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可以大大减小学生阅读的难度。在课前,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听朗诵,以纠正句子停顿问题、语气语调问题等。当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引导学生涵泳诵读。在课堂中配合音乐,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增加诵读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组织个人诵读、小组诵读、诵读竞赛等多种活动。此外,为保证效果,教师在诵读之前可以先说明文言文包含内容的要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规范学生的语感和停顿情况。在学生完成多次阅读之后,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讲解,重点渗透文章的要点,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不可以已”的理解。

    2、把握文章情感中心提升理解

    每一篇文章在阐述故事以及描写景色的时候都会抒发作者一定的感情,通过情感的理解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文言文整体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当中, 可以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在创作本篇文言文时候所处的社会地位,通过人生经历的了解来明白本篇文言文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例如在讲述《滕王阁序》的时候,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句来分析作者在创作《滕王阁序》时的心情。再例如在讲述《出师表》的时候可以通过“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让学生们明白《出师表》的创作背景以及诸葛亮在写《出师表》的过程当中想表述的情感。再例如《长恨歌》中“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表现了白居易在书写《长恨歌》时,内心对于爱情复杂的心情。通过对于作者感情的了解来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所表述内容的理解,来明白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样的故事或者什么样的景色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针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们自行探讨,教师先在课前布置作业, 让学生们去了解与作者相关的人物经历以及作者的情感经历。通过对于作者的了解,让学生们理解作者创作大部分作品所表述的感情,进而推敲本篇文章所主要阐述的情感以及表达的诉求。然后学生们将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应用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进行探讨,学生们通过探讨来了解本篇文章主要通過什么句子以及什么样的景色来描绘作者的心理感情,同时也利用小组探讨集思广益, 让学生们在不断地探讨当中不断地加深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从文章的情感中心出发,辐射全文,以点及面, 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控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力。

    3、将德育渗透到教学里,彰显魅力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外,也应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而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抓住这一时期开展德育指导工作,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也能提升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言文中也涵盖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品质,所以,在讲授文言文时,教师也应当深入分析字里行间蕴藏的文化、品德等内容,以便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例如,《赤壁赋》中就表达了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豪放的心态等,而这一心态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实际讲解本节课时,教师不妨先组织学生通读文章,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 乐——悲——乐”的心态变化。之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苏轼写这一篇文章时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苏轼被贬的遭遇。紧接着,教师可让学生基于苏轼创作文章的背景来分析作者心境变化的过程,使学生透过文字认识到一个洒脱、豁达的苏轼,学到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进而有力提高本文的德育效果。

    结束语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因为学生缺乏相对应的学习兴趣和相关的知识储备,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当中困难重重,为此学生应该多多通读文言文,在诵读的过程当中提高文言文的语感,并且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积累相关的知识储备,学会分析文章的情感中心以及人物性格。

    参考文献

    [1]岳文婷.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初探[J].课外语文,2021(12):59-60.

    [2]杨敏.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1(12):157-158.